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

2019-09-10 07:22刘赫男
新长征 2019年12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总书记法治

刘赫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一套具有大国气度、战略高度、国际视野以及时代价值的思想理论体系,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包括“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于民族未来”的大局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观、“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全局观、“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的人民观、“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观、“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的社会观、“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的国际观。

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深刻论述,“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局观表明,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政治建设紧密相关,良好的生态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續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看待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视角。为此,他指出,“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可以放开手脚大开发、快发展。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难以承载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了”“现在,许多贫困地区一说穷,就说穷在了山高沟深偏远。其实,不妨换个角度看,这些地方要想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观表明,一方面,要切实转变观念,“只顾眼前发展不顾后代安危”的思想必须摒弃;另一方面,要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在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找出动态平衡的节点,“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时刻关注二者的互动关系,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全局,“按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由一个部门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局观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站位全局统筹规划、协调配合是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段时期内“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人民群众不是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不满,而是对生态环境不好有更多不满。我们一定要取舍,到底要什么?从老百姓满不满意、答不答应出发,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也是这点最重要”“要坚持标本兼治、常抓不懈,从影响群众生活最突出的事情做起,既下大力气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探索建立长久管用、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健康,让城乡环境更宜居、人民生活更美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观表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应当立足长远,为人民群众尽力营造一个美丽舒适宜居的良好生存环境,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就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我们组织修订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环境监管、环境执法上添了一些硬招。稳步推进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体制等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环保法治进程加速推进,在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法治观表明,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法治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每个人的生活和生存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之重要性,指出,“广大市民要真爱我们生活的环境,节约资源,杜绝浪费,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使我们的城市更加清洁,更加美丽,更加文明”“倡导节约每一滴水,使爱护水、节约水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和自觉行动”“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不仅要成为政府、产业部门、企业的自觉行动,而且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国有企业要有社会责任,节能减排做得如何就是对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检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社会观表明,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全社会共同保护的合力,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之源。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国际化视野彰显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大国气度。他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中国愿意继续承担同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一道,在落实发展议程的过程中,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观表明,一方面,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全球生态安全问题上愿意承担责任、勇于担当;另一方面,中国强调在全球生态问题上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在彰显大国气度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国际生态问题上正确的义利观和量力而为的行事作风。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总书记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时局图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