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娟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群体的增加,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不陌生的特殊群体。我所带的班级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学生,其中更多的是移民搬迁户的孩子。原生家庭文化素养的缺失,导致这些孩子的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作为这些孩子的班主任,该如何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与管理呢?我粗浅地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鲁迅先生说:“教育植根于爱。”教育只有贴近孩子的心灵,才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育。孩子们离开父母,来到新环境,对一切感到陌生,内心会自卑、恐惧,很难安心学习。面对这种情况,我本着尊重孩子、关爱孩子的原则,和孩子建立朋友型的师生关系。
1.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和信任每个孩子是师爱最基本的标准,有尊重才有信任。在我的班级里,当孩子们违反校园规则或者发生矛盾、争吵时,我会先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让他们自己讲清楚事情的原因和经过,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再给予科学的引导。在孩子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充分信任他们,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对孩子们来说也是莫大的支持,让他们能够有前进的信心。
2.善于传递自己的爱。爱是需要表达和传递的,只有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你真诚的爱,他才会慢慢打开心扉,和你做朋友。在日常的班级生活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孩子。我常常会用亲切的言语和动作、赞许的目光向他们传递关爱:真诚地对孩子微笑;温柔地摸摸头、拍拍肩膀;轻轻拥抱他们,给予力量;与个别不善言谈的孩子私下沟通、交流想法……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
由于农村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移民进城的孩子们与县城的孩子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再加上搬迁后为了生存,父母必须外出打工,孩子则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属抚养。初入城的不适、困惑加上父母不在身边,导致孩子们害怕、恐惧,从而形成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表现为叛逆、偏激、任性、随意、攻击性强等。这些不良情绪会严重影响到其心理健康以及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所以,为每个孩子建立档案是班主任的首要工作。在建档前,我对孩子们的情况认真作了调查,了解了哪些学生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哪些学生家庭教育缺失,哪些学生性格内向,哪些学生厌恶学习,等等。掌握了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就能够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从各个方面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虽然不少学生智育成绩能得高分,但他们情感缺失,心灵脆弱,生活中稍遇挫折,就会产生孤寂、失意、烦闷甚至暴躁等情绪,进而导致行为失控。针对这种情况,我特别注重在亲情体验等方面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爱,力争让这些留守的孩子们找到童真、重拾快乐、健康成长。我的主要做法是:
1.制定计划,落实帮扶。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对他们逐个进行分类、分组,制定科学可行的计划,将每个学生的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帮扶方式、帮扶时间和产生的阶段性效果逐一列成表格进行记录,真正落实帮扶计划。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留守儿童勤观察、常关心、多问候,让孩子们暖心、家长安心;孩子们生病的时候,要及时带其诊治,悉心照料。前年冬天,我们班的小云意外骨折后,不能到校,为了不落下课,我每天坚持为他补习功课。一个月后,孩子能下地了,他爷爷便背着他上学。看到爷孙俩的不易,我推来父亲的轮椅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从那以后,小云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在纪律方面也有所改善,获得了各科老师的称赞和认可。
2.分类管理,因材施教。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经济状况不尽相同,在实施帮扶指导时,针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的留守兒童,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管理计划方案,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和矫治,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当我察觉到从小缺失父母管教、顽皮成性的小权与一帮社会青年混在一起时,我推心置腹与他交谈。看到他从一脸倔强到嚎啕大哭,我给了他一个紧紧的拥抱,我知道这孩子醒悟了。从此,小权改掉了不良习惯,努力学习,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3.勤于鼓励,培养自信。班里有一个留守的孩子名叫笑笑,她内向自卑,沉默寡言,成绩也不理想,常因个头小而被同学嘲笑、戏弄。但她善于思考,课堂提问时常因见解独到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们的认可让她逐渐树立了自信心,慢慢地,她不再害怕被嘲笑,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变得越来越大胆自信,学习成绩提高得很快,最后还考入了重点中学。可见,让孩子甩掉压在身上的无形的自卑巨石,就是赏识教育的奥秘。作为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认可的眼神,就能够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正面的心理暗示。这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爱是班主任从事一切工作的基础,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会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努力做一名“四有”好老师,为孩子们引路,助孩子们成长,让他们追寻更加坚强、智慧、善良的自我,走向光明和幸福的未来。
(作者单位:灵丘县城道坡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