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红雨
叶聪还有个小目标,
2020年项目完成时,他希望搭乘自己设计的潜水器,造访万米深渊。
北京时间2012年6月24日9时07分,深达7020米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一片漆黑,由叶聪驾驶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悄然抵达。
这是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那天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自己深度参与到了国家科技进步的进程中,这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事后回想,“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首席潜航员、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叶聪有些激动。
“蛟龙号”从图纸变为现实,叶聪功不可没。2003年,刚刚工作两年的叶聪以助理工程师身份担任“蛟龙”号总布置主任设计师,也是该项目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2016年,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项目正式立项,37岁的叶聪正式挂帅总设计师。
出于对载人深潜事业的热爱,叶聪主动肩负起试航员的重担,作为主驾驶员参与“蛟龙号”深潜作业共計50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作为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总设计师, 叶聪工作很忙碌,采访他不是件容易的事。上午9时记者接到电话:“计划有点变化,我现在忙完了,你找个地方咱们聊聊。”一个小时后,记者见到了叶聪,当时他已离家4天。“先去沈阳开总师组会,然后在北京看了球壳焊接工艺的进展,昨天还在北京上海间往返了一次。”甫一坐下,叶聪感慨,现在压力太大,日程计划得满满当当,但往往还是赶不上变化。但叶聪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国家对海洋事业的重视,在不到20年参与3个深海载人潜水器型号,而且是3个完全不同的型号。
长江边长大的叶聪对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2001年毕业时,国内船舶行业还比较景气,不少同学选择传统行业时,喜欢尝鲜的叶聪却对水下的新概念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去了中船重工702所。
幸运的是,一到702所,他就接触到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对业内从事水下机器人技术研发的科研人员来说,这是一辈子才可能等到的机会。虽然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打杂之余,凭着自己的理解,叶聪坚持做设计图,一版不行,再来一版。
这给“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个很有想法,做事踏实、细心、执着的年轻人。”
2003年,刚刚工作两年,叶聪以助理工程师身份担任“蛟龙”号总布置主任设计师,也是该项目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总布置主任设计师类似办公室职能——所有潜水器设备的功能、指标、接口都需要通过它来协调和配置。从立项设计开始,“蛟龙”号每个设计阶段的潜水器总图均出自叶聪之手。比起设计师,叶聪更出名的身份是试航员,俗称“深海的哥”。
海试4年,“蛟龙”号累计执行51个潜次,叶聪参与的下潜任务就达38次,这一数字甚至超过职业潜航员。
叶聪说,对设计师来说,如果不下潜,设计只能来源记录的数据,如果亲自下潜,将多方数据进行有效关联,是提高潜水器实用性、总结设计方法的绝佳机会。
4年间,“蛟龙”的很多设施都是通过边海试边改进的方式完善的,从注重潜水器的机动性到向作业性能倾斜。
因为不同作业特点,蛟龙、深海勇士和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外形也并不相同。
“深海勇士”号更强调作业性能,身为型号副总设计师,叶聪将潜水器前脸设计得类似越野车的车头,给予灯光、摄像机和作业工具很大增改装的空间。
在设计全海深潜水器时,因为在经验、方法上已有很多积累,可以很好地平衡和优化机动性及作业性能。2016年,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项目正式立项,37岁的叶聪正式挂帅总设计师。
“蛟龙”号在7000米处的压力是700个大气压,万米级载人潜水器还要增加400余个大气压。这样的高压对潜水器的结构设计、材料等,都提出了巨大挑战。
2018年7月,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完成设计,转入全面建造阶段。叶聪形容,是骡子是马,要开始遛了。作为总师,他感到空前的压力。
这些年,国内参与载人潜水器的核心单位已经多达40多家,部分装置级的项目甚至引入了PK机制,作为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团队少帅,叶聪还有个小目标,2020年项目完成时,他希望搭乘自己设计的潜水器,造访万米深渊。
◎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