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彬
流量时代,人们容易群情激奋,记性也容易不好,不过有些事情,我们这些每天刷新页面找选题的人一直放不下。说来也巧,上个月的旧事现在能放一起说。
河南禹州市,一个小女孩眼睛里被强塞纸片,引起全网暴怒。但疑问也随之而来,眼里有一点东西都受不了,几十张纸片是怎么塞进去的?11月14日,禹州市宣布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联合调查组,全面深入调查此事。
此后一天,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被斯坦福大学学者指出其参与完成的超过50篇论文伪造圖形、图片。想来学术不端并非新鲜话题,关键是事件主角有免疫领域权威、博士生导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些光环加身,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都发声要参与调查。
这两个事的共同点是,涉事方都先进行了自我调查,禹州市教体局的调查结果寥寥数语,关键问题语焉不详;曹校长倒是把论文调查放在“最高优先事项”,可截至目前,自查后的曹雪涛团队只对4篇文章进行了纠正,并称这是“无意的错误”导致图片不当复制,对涉事论文“图形组装过程中的错误感到遗憾”。
这样的逻辑又和演员高以翔的意外去世有些相似,在录制浙江卫视的综艺节目时,他突然倒地抢救无效死亡,粉丝的调查效率就比较高,发出“二十问浙江卫视”,核心意思是,节目方该承担多少责任?
浙江卫视对其中部分问题做了回复,核心意思是节目组已经尽力了。偏偏这时候,一个认证为“浙江卫视节目中心导演”的微博发声(后来删了),核心意思是,我们省级媒体的官方发言,你们咋就不信?
出了事自己调查自己,难免有“护犊子”的嫌疑,大众当然有理由不信。有时候,把话摊开了说的事情,却被涉事方一顿操作败光了好感。大多数人并不是容忍不了过错,也不是说被带节奏,而是反感这种沉浸在自我话语逻辑里以及在处理方式上折射出来的傲慢态度。再说这类事情又不是没有教训,在全民关注之下,没有权威调查结果,往往就要把功夫花在辟谣上了。
令人欣慰的是,前两件事有第三方甚至第四方的及时介入,从某种程度上,这反映出公共机构对于社会关切问题,在速度和形式上都有所提升。但调查结论迟迟不能公布,又不免让人生疑,这是要先把“舆情”压下来,然后再说吗?毕竟现实中,一些政府部门或机构心态复杂,讲面子、求自保、维稳等复杂因素使他们有时难以在第一时间真诚回应社会关切。
有个前提必须承认,真相的水落石出需要一定的周期,比如操场埋尸案和孙小果案,都经历了半年以上的调查时间。对官方来说,事件关注度越高就越得慎之又慎,此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也说,事件在还没有结论之前,不下任何结论。
但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各级政府和官方机构的回应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执政水平、检验施政理念的标杆之一。如果调查过程中没有公开透明、及时发声,适时告诸公众进展,这临近年关,群众当然有理由觉得,又会有新闻“烂尾”了。
同时,在高以翔的意外事件当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些应该“揽事”的官方机构,在实质解决问题上仍显滞后,也可以说现在还没形成一个对于社会关切问题的常态答复机制。而事件调查本身就需多个部门联动进行,该揽事的不主动,就更别提谁来监督调查进展了。
在新闻列表刷新如此频繁的时代,旧事重提未免让人觉得过时,但有些事,只要没解决,越是过时,就越不过时。当然还有一种可能,调查结果已经出来了,只不过没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