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会荻
从六年级开始,为了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我们的语文课增加了“三分钟演讲”。每节课开始之前,按照学号顺序,每次由一位同学讲一个小故事,题材自选,长短随意,通常都是一人讲,全班听。而进入七年级,学生们的课前小故事悄悄发生了变化。
这里分享几则“课前小故事”的故事。
一
一次,王毓琪同学讲了一个《桐叶封弟》的故事。讲完之后,他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今天的山西,我想再给大家科普一下,山西……”王同学接着又讲了“晋商”的传奇以及“山西曾是中国最富有的一个省份”的历史。我忍不住接了王毓琪的话,向同学们提到了山西籍的著名主持人柴静,以及她在《看见》一书里提到的山西现状。班级里有些同学听得瞪大了眼睛,显然这些东西是他们闻所未闻的,还有一些同学很兴奋地争着要说。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大家知道了关于山西的好多信息。
于是,以后的课前小故事,由原本的“我讲你听”变成了“讲完故事我再说几句”“大家都来说几句”。
二
田东东同学国庆长假去了一趟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于是他就以“我看到的布鲁塞尔大广场跟课文里的有啥不同”为题做了个小演讲。他说,天鹅咖啡馆的墙上挂着马克思的像,同时也挂了很多各种造型狗狗的像,這是课文里没提到过的……
全班听了都哄堂大笑。我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只管笑而不答。
后来,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其实,这个没什么好笑的,在欧洲人心目中,狗狗是非常可爱的动物,他们都很爱狗,英国就有专门的狗狗咖啡馆……”
我说:“是啊,在我们的文化中,狗狗往往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很多带有狗的词都不大好,比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如果你们用爱狗狗的欧洲人的眼光去看这些画像,可能就不觉得可笑了。”
末了,我们达成了共识:
旅行的意义就是走出门去,看看别的地方的人是如何思考、如何生活的。了解,然后理解并接受,这样,我们可能会更爱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三
张锴成同学讲了爱迪生的竞争对手尼古拉·特斯拉的一生。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将特斯拉一生在科学发明中的功绩都列举了出来,还叙述了特斯拉和爱迪生的争斗。
听过之后,有同学质疑:“张锴成同学刚才讲的那些事,好像跟语文没啥关系啊!”
我说:“学语文的目的,在于提高你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如果可以的话,也许还会帮助你们塑造三观。现在,他说,你们听,大家一起讨论,而且表现出对真正的科学家的敬仰,对沽名钓誉者的不屑,这不是都跟语文有关系吗?”
有同学说:“以前小学课本里读到的都是爱迪生的故事,早早地就把他当成了偶像,现在听了这些,感觉三观被颠覆。”
我说:“这说明,我们知道的事实越多,就越不容易被忽悠。张锴成同学没有特意去颠覆什么,他只是把事实告诉你们,如何去判断,是你们自己的事。记住,做判断之前,一定要有事实依据,还有,这些事实一定要有可靠的来源。”
四
某次,一位学生说了一个故事:
一个小孩因为小儿麻痹症而无法正常走路,所以对自己很灰心。一次,他的爸爸让他和几个兄弟一起栽小树苗,这个孩子选了一棵最小最弱的胡乱栽下去,也没心思去照顾它。但是,不久,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小树苗居然长出了青青的叶子。于是爸爸夸奖孩子最能干。孩子受到了鼓舞,从此做什么事都很振作。
当然,大家都猜得到结尾,孩子偶然间发现,原来是自己的爸爸每天夜里偷偷给那棵小树浇水施肥。爸爸的爱心成就了儿子。
这个孩子,就是罗斯福。
听了这个故事,有个同学面露不屑,说:“我觉得这个故事是假的。”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认为。他说:“我也不知道,只是感觉这个故事很俗套,跟心灵鸡汤似的。”
他的话让全班同学都笑起来,我不置可否,乘机鼓励同学想办法去查证这件事的真假。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拿来了自己从某某百科全书、某某辞典上查找的相关资料,有一个学生对全班举证:
罗斯福生于1882年,患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得这种病的人中小孩比较多。但是,我查到罗斯福总统患病时间是1921年,那一年,他39岁。所以他不可能小时候就因病不能走路。我想,肯定是很多人一听小儿麻痹就以为他是小时候得病的吧……
顿时掌声如雷。
五
最近一次课上,黄思睿同学因为忘记准备,即兴讲了一个他“能想得起来的”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两个小牧童到山里偶然间发现了两只小狼崽,于是他们抓住狼崽,分别藏在两棵树上,等狼妈妈回来,他俩就捏小狼崽的耳朵让他们发出凄惨的叫声,狼妈妈发疯似的在两棵树中间跑来跑去,终于力竭而死……
在黄同学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全班同学已经按捺不住情绪,有皱眉的,有做鬼脸的,还有窃窃私语的。等他一讲完,全班最调皮的小高同学立刻拍案而起,大声说:“真的不能忍了!这两个小孩怎么这么无聊,你要放牛就放牛好了,没事抓小狼崽干嘛?还把人家的妈妈活活折腾死,这这这,这也太闲了!不!是太坏了!”
其他同学都表示赞同,童童同学说:“如果这事有个前因,也许可以说得通,比如,这个狼妈妈把牧童他们家祸害得够呛,所以他俩是来报复。”
立刻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那也不对!如果狼妈妈做了坏事,就应该直接报复狼妈妈,那叫正当防卫,可是牵扯了两个无辜的小狼崽,就太残忍了!”
另一个学生说:“对啊,以色列的摩萨德组织当年追击逃跑的纳粹战犯,也从来没听说他们对战犯的家人后代进行报复,不然就成了滥杀无辜了。”
……
我静静地听着他们讨论。这个班级的学生以男生居多,顽皮捣蛋的事每天都不少,被很多老师称为“四十几颗小炸弹”,平时也没少被我“修理”。但是,此刻,我承认,我喜欢他们,这是四十几个有善心、有正义感的孩子。我希望,也相信他们将来能一直记得这节课上自己的发言,守住做一个好人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