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巍
摘要:为适应学校集团式发展需要,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探索了“校区联动,集团发展”的新工作模式。以心理教育研究室为核心,统筹规划,具体落实,完善心理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引领心理健康科研与教学改革,推进集团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集团式发展;校区联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集团化办学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也是扩大优质资源辐射作用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学校集团式发展进程的推进,各校区学科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成为新课题。为此,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探索了“校区联动,集团发展”的新工作模式,以期推进集团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学校集团式发展对每个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来说,既是新挑战,也是新机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首先探索出借助网络信息化的办公模式,成功破解了集团内各校区异地联动教研的难题。为了在集团内实现“集中力量、壮大队伍、联合发展”,采用“总分校联动”“建立集团式教研模式”的策略。2017年9月,依托微信和QQ群,建立网上教研群,定期展开联合教研活动。一个学期下来,从商定计划、集体备课到公开课同步直播、即时互动评课,从家庭教育公众号推文的撰写、修订、编辑、校对到社会情绪课程的问卷设计,从校本课程的方案展示到汇报总结、成果提炼,网络联合教研不仅打破了时空壁垒,而且大大提高了教研的即时性和实效性。同时,为了弥补网络教研的缺陷,我们还抓住校庆、各种学校教育集团大会、心理健康教育市区公开课等时机,开展了不定期的线下联合教研。新的联合教研模式带动三校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步推进,每位心理老师都在迅速成长。
构建“三位一体全程化体验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三年规划中的核心工作。在课程建设与实施方面,遵循“集团统筹,校区联动”的原则,立足一至九年级学生的人格塑造、学习心理、社会心理、亲子关系、生涯规划等方面,开发社会情绪能力课程,同时以低年段“注意力训练”、中年段“社会情绪能力”、高年段“心理剧”等校本课程为亮点,以“应试辅导讲座”“拓展活动”“主题探究”等活动课程、“心理剧社”“心理报社”等社团课程及个体心理咨询为支撑,以家校共育、教师心理调适为保障,全面推进集团系列化心理课程体系的建构。
(一)社会情绪能力课程研究同步推进
在社会情绪能力课程开发方面,学期初心理教育研究室统筹规划,详细部署,各校区心理教师按照承担相应的开发主题课程的任务。为了便于分校教师高起点全速起步,校本部的心理教师总结前期研究经验,拟定“社会情绪能力课程开发操作标准”,分享问卷调查实施流程和主题提炼方法,供团队成员参考。
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班级热点事件调查—提炼社会情绪问题—围绕问题再次展开调查—确定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点—设计课堂体验式探究方案—总结破解疑难的有效策略—布置课后实践拓展作业”的开发程序,每节课针对各班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课堂上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体验,并生成个性化的指导策略。
此外,我们还就如何深化关键事件的访谈、充分发挥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在社会情绪能力课程中的作用,以及培养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同理心等问题作为下一步深入研究的重点。
(二)校本课程特色鲜明
为了进一步深化各年段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心理教育研究室鼓励各分校立足本校区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设计特色校本课程,带动分校齐头并进。
低年段开设了以注意力培养和心理潜能开发为目标的心理游戏校本课程。其中,注意力游戏校本课程主要针对特殊学生“多动”“学困”的难题,从注意力稳定性切入,从课堂学习行为所涉及的听、说、读、写、做五个环节入手,选择文字、数字、符号、图形、声音等材料创设训练活动,形成一套以视觉注意、听觉注意和动作执行注意训练为主要内容的“五维”注意力品质拓展训练校本课程。
中、高年段开设了以心理剧、情绪拓展训练为主的校本课程。其中,分校老师针对七、八年级学生的校园焦点问题开设了心理剧校本课程,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全情投入,针对焦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遇到分歧共同解决,学生们还自编自导自演了具有特色的心理剧,在真实的情感交流中,学生的心结打开了,变得越来越豁达、阳光;校本部心理老师在七年级心理选修课上,尝试通过活动体验和交流分享两种形式,将心理剧和社会情绪能力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感悟生活、感受心理健康知识的魅力,提升社会情绪能力。
(三)特色心理活动异彩纷呈
通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营造各校区良好的大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氛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在心理教育研究室统筹规划下,各分校教师开展有主题、有创意、有能量的心理手抄报活动,每个学生根据自身体验和感悟,发自内心地书写真实的声音;期中、期末考试阶段,各分校教师分别针对本校学生考试前后情绪波动的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拓展活动,为学生减轻考试压力;针对青春期学生的身心成长问题,分校教师举办“不一样的花样年华”主题讲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坦然接受自己。
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除了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特色活动外,还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辅导。一方面,各校区心理教師建立了心理咨询专业团队,形成督导机制,共同研讨案例,针对学生学业压力、人际关系、亲子关系、青春期同伴交往等问题,为学生提供个体心理咨询服务,使他们顺利度过心理困惑期;另一方面,学生组建了心理社团,如低年段的沙盘游戏社团、心理广播站社团、心理科普小报社团,这些自助团体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且也可以提升学生自我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帮助更多的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区。
(一)遵循“学本·尊重”教育理念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改革
为了凸显心理健康课“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心灵体验、激发自主成长”的学科特点,我校遵循“学本·尊重”的教育理念。心理教育研究室在跨校区研讨备课时,将“学生本位、学科本质、学堂本真”的课堂样态确立为努力的方向,力求问题的设置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体验活动的安排符合心理教学的规律,同理心的建构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师点拨能激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心理课上,学生或畅所欲言,或模拟展示,全情投入。愉快的氛围、平等真诚的交流、耐人寻味的游戏体验,成了心理课魅力的源泉。
(二)基于信息化背景的家庭教育校本课程建构研究
为了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家庭教育层面的引领作用,心理教育研究室从2016开始,开展了以微信公众号为依托的网络家庭教育校本课程项目研究。组建了一支以各校区心理健康教师为核心,包含骨干班主任、优秀学科教师、家长委员会成员及优秀家长代表在内的项目团队,从家庭教育经典理论文献导读、原创家庭教育案例分享、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家庭教育热门书籍推荐、定制式家庭教育援助等几个模块发布推文。其中,原创家庭教育案例分享、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和家庭教育经验分享三个模块,着力推广项目组家庭教育的研究成果、优秀教师和家长的成功家庭教育案例以及优秀班主任、心理老师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讲座等。
参考文献:
[1]陶西平.关于集团化办学的思考[J].中小学管理,2014(05):59.
[2]张爽.基础教育公立学校教育集团建设的实践途径研究[J].教育学报,2015(06):42-48.
[3]张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7(06):87-94.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