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春
【摘要】目的探析常规静脉血和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异同。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 4年1月期间我院行血常规检查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A、B两组,A组采集静脉血、B组采集末梢血,对比分析两组各项检测指标水平。结果A组WBC、Hb、Hc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PLT、WVHC、MCH、MCV、RBC水平相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但是静脉血检测结果更为稳定,故临床血常规检测中应采用静脉血,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真实客观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血常规;静脉血;末梢血;检验结果
检验血液中的细胞成分最基本的方法即通过血常规检测,这也是临床诊疗工作中较为通用的辅助检查之一。通过血常规检查能发现红细胞的具体数量及形态变化分布情况,其多项具体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均具有较强的名感性,能帮助临床医师发现早期疾病的相关迹象,对临床诊断具有极大的辅助作用。血常规检验中,常采用静脉血和末梢血检验,受设备和医疗观念的限制,过去基层医院多采用末梢血检查,但是末梢血误差较大,但受人为因素和抗凝剂的种类影响较大,血液和抗凝剂之间的比例不易掌握,随着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临床检验中广泛应用,静脉血已经收到意识广泛关注,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性和相关性受到重视,目前主要采用静脉血,但是临床实践中也常发生血液标本混杂的情况。本次研究笔者对比分析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异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140例行血常规检测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2组,A组70例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3-58岁,平均36.54±8.76岁,B组中男36例、女34例,年龄3-60岁,平均37.05±9.8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均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A组患者采集静脉血为检验标本,B组采集末梢血为检验标本,均于清晨6:30空腹状态下采集血液標本,使用KX-21N日本东爱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以及配套试剂,包括溶血素、稀释液、清洗液,质控液由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EDTA-K2真空抗凝采血管由积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由至少2名血液检验科人员分别负责采血及仪器计数的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3检测指标
分别测定两组血液标本的红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8项血液检测常规指标检测。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标准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组WBC、Hb、Hct水平明显低于B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9.2498,P=0.0000;t=5.8611,P=0.0000;t=10.0666,P=O.0000);A、B两组PLT、WVHC、MCH、MCV、RBC水平相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检查中,最常用的血压化验和检查方法即为血常规检查,是患者进行全身体检时必须要进行的一项重要检查,通常情况下,血常规检验的目的是测定血细胞的具体数量,观察了解细胞的形态变化以及分布情况,帮助临床医师早期发现疾病基线,对病情的诊断具有极大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采用针刺方法对机体的末梢、静脉、动脉血液进行采集是临床血液常规检测室较为常用的3种方法,血液采集完后将血液放入血液分析仪内进行检测。其中末梢血液采集法在临床应用时间最长、疼痛感轻、患者较易接受,但是近年来研究显示,静脉血液采集法检测的结果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本次研究结果表示,A组WBC、Hb、Hct水平明显低于B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9.2498,P=0.0000;t=5.8611,P=0.0000;t=10.0666,P=0.0000);A、B两组PLT、WVHC、MCH、MCV、RBC水平相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静脉血相比于末梢血更为稳定。
综上所述,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但是静脉血检测结果更为稳定,故临床血常规检测中应采用静脉血,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真实客观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