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琴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名剧《哈姆雷特》这一著名追问,道出千古以来人类寻找人生意义的内在冲动。
这一冲动也常会困扰着幼儿教师,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教育生活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的自觉行为是建立在价值感觉上的,若无法找到人生的意义,则无法发现生活的诗意,享受生活的幸福。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幼儿教师正不断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职业倦怠逐渐侵入这个行业。因此,相比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幼儿教师的幸福问题更应得到幼儿园的关心和关注,幼儿园应让教师过幸福的教育人生。
一、点燃团队心灯,照亮幸福前行路
教师没有在职业生涯中体会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将外在的敬业转变为发自内心热爱的事业,从谋生的职业转变为用生命托付的事业。我们通过创建幸福型组织去开启每一位华幼人的心门,点燃一盏盏心灯,照亮华幼人的幸福前行路。
(一)将真善美注入团队信仰,树立华幼人的教育追求
“本真、仁慧、健美”是华幼教师的培養目标。要打造这样一支团队,每位教师都要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要有会思考的头脑,要有明确的教育追求。这是园所发展的不竭动力。
为此,我们开设了华阳学堂,邀请专家讲述老子“道”和“德”的哲学思想,以此提升每位教师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使教师懂得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上善若水、见微知著”等做人做事的智慧。我们开办了“孔子的仁人君子之道”专题讲座,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为师观、为学观,争做一名道德情操高尚的、有仁爱之心的谦谦君子。这些优秀的传统人文思想的学习与专业学习、技能培训同步开展,使华幼人的视野从单调琐碎的工作中跳出来,看到一个更宽阔的教育世界——一个充满温情哲思、丰富精彩的教育世界。他们不单单会关心个人利益和当下处境,更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看到了更大的整体和更美好的未来,激活了团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二)用“专业+亲情”激活团队动力,提升华幼人的尊严感
我园核心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专业+亲情”。关注教师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统一,关注到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本能的需要,让每个人感到自己的重要——团队需要我、别人需要我,这是作为个体的价值和尊严。我园对领导层明确提出要求:要厚爱教师、要善待教师,用“专业+亲情”,让每一位教师获得职业的尊严感,提高教师生命的质量。
尊严感,来自人在组织中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为此,我们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并且建立大型活动“项目负责与协作”的工作模式,为团队创设一个协同做事的平台,为教师创造展示与成长的机会,改变教师的习惯和思维,让教师充分体会到工作的乐趣,激活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能量。
(三)搭多元平台支持团队发展,实现华幼人的专业追求
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幸福的儿童,哲学家罗素认为:“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总是伴随着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来改变世界。”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幸福感的基础。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目标和人生追求,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成长速度和发展方式,我们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搭建多元平台,支持不同类型的教师成就自己,让每个教师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真正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1.在适应中成就新手期教师。我们通过系列入园培训课程,让一入园的新教师系统而全面地了解幼儿园的办园历史、理念、目标、制度、人员安排等,从而让新教师对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快速接纳幼儿园。
我们还通过座谈、教研活动、破冰活动等了解新教师心里想什么,他们的特长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等等。在此基础上,我们系统思考与顶层设计新教师的培养目标、培养措施、监督考核,并以此为依据帮助每一位新教师量身定制“三年专业发展规划”,让新教师对未来发展做到心中有方向、工作有抓手,获得职业的认同感。
2.在引领中成就成长期教师。成长期的教师在工作中刚刚度过新手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新鲜感也慢慢减弱。他们对今后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不明确,有了成长中的“烦恼”。为此,我们设定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结合教师发展中的困境,将问题具体化、层级化,提供层层递进的专业引领和支持,与教师共同商讨、规划专业发展的适宜路径。
我们还通过“一对一”结对制和项目负责制来历练教师,助推成长期教师的实践、研究和组织能力的提升,使其逐步成为幼儿园的中流砥柱,感受专业成长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3.在合作中成就成熟期教师。我们突破固有思维模式,从不同领域选取骨干教师或带头人,为他们成立骨干教师工作室,选取在同一领域有追求和有一定经验的教师作为工作室的成员,形成不同的学习共同体开展联合教研活动,从而有效整合各领域、各岗位的专业优势,汇集集体智慧,形成研究合力,解决了骨干教师单打独斗的实践困惑。
我们还通过“项目负责制”引导教师相互合作,全面负责某个项目的开始、开展、推行、总结,唤醒教师内在的自觉和主动。在独立思考、深度合作、全面统筹、顾全大局的过程中,教师有了更多的归属感,树立了主人翁意识,培养了责任意识,成就了最好的自己,发现了自我成长的力量,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追求。
二、营造幸福环境,拥有幸福原体验
教育应注重人的生命的发展,引导生命走向自主和自控、和谐与无限,让生命在创造中找到永恒的幸福。调查显示,缺乏创造性的工作体验是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成因,也削弱了教师在工作中的幸福体验。基于此,我们旗帜鲜明地将培养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努力让教师创造性地工作。
(一)课程设置——留白
当前幼儿园普遍存在课程“超负荷”的问题,使得幼儿很忙、教师更忙。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匆忙急躁”的教育很难激发创造力。唯有留白,才能给教师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宽广的创造空间。为此,我们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比例划分,基础性课程占50%、园本课程占40%~45%、随机生成性课程占5%~10%。使教师“看得见儿童,找得到课程”,让课程活起来,让教师在跟随儿童脚步的过程中获得创造性工作的体验。
(二)管理方式——解压
过多、过细的管理内容容易造成教师工作负担重、压力大,这种“高压”下的工作抑制着教师的创造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闲暇出智慧。”哲学家罗素也说过:“一个人一生中没有充分的闲暇,就接触不到许多美好的事物。没有闲阶级,人类就不能脱离野蛮的阶段。”因而,我们尽量减少教师的简单重复劳动,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高质量的观察、思考与实践,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幼儿互动。凡是不能促进幼儿发展或教师自身发展的工作,一律从简,甚至不做。例如,不要求教师做大量的装饰性墙面,不强迫教师自制大量的玩教具,不要求教师做一些无价值的案头工作。我们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所做、所见、所思进行口头或文本描述。因为内容来自教师的真情实感,他们不再将记录当成负担,而看成是对自己创造性工作的一种记录。
(三)评价机制——容错
循规蹈矩式的“完美”很难产生创造,而犯错误产生的“不完美”却有可能是学习和进步的好机会,因为我们都不完美。因此我们鼓励教师突破习惯的限制,回归学前教育的原点来思考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进行尝试。在保证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容许教师适度犯错,通过尝试犯错、自我纠错,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获得专业的进步。在容错式的评价机制中,教师逐步认识到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是复杂的,没有绝对的对错,即使是专家的意见也未必是完美的。
教师自主的思考和相互的交流非常重要,自主思考能提高自主判断、明辨是非的能力,相互交流可以帮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决策。因此,我们尽量减少“以评代研”的教研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开展各种专题交流研讨活动。在面对面的集体化思辨中,教师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真实问题,习得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说:“人生的义务,并无其他。仅有的义务,就是幸福,我们都为幸福而来。”华幼人正是为了找寻并实践生命本能中的内在冲动而存在,正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体验自己的人生幸福而来。现在,华幼人是幸福的人,因为华幼人是追梦的人,是引领一个个可爱的生命走向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