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要扶“制、志、智、治”

2019-09-10 18:52商建设
新长征·党建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集体经济村级重点

商建设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当前,脱贫攻坚进入重要节点,在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也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脱贫攻坚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总的来看,扶贫攻坚还应从四个方面不断延展举措、破冰起航。

扶贫先扶“制”。制度建设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制度建设的基准点在于因地制宜,绝非“拿来主义”。要通过分析总结贫困现状,分析致贫原因,探求脱贫路径,在做到“手把手能脱贫,放了手能致富”的基础上制定各项扶贫政策,让脱贫“有法可依”,让致富“有章可循”。就是要重点建立“一事一议”制度,特别是对于扶贫范围无法涵盖的贫困人口,或突发因素致贫的特殊个案,经有关机构认定后,应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帮助脱贫。

扶贫再扶“志”。我国幅员辽阔,资源分布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致贫致困的因素林林总总。许多国家级贫困县多年未“摘帽”,导致很多贫困户养成了“等、靠、要”的惰性,错误地认为,扶贫就是把国家的钱“撒胡椒面”,利益均沾,放弃了通过劳动改变命运的主观意愿。因此也就出现了“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教育贫困户懂得感恩”之类的新闻报道。如今看来,这种人穷志短造成的贫困已成为制约脱贫的重要内因。因此,促脱贫攻坚,重点要扶“志”,要切實发挥政策扶持和社会帮扶力量,给那些不服输、不认命的人机会,对那些习惯坐等靠的人宣传引导和奖励惩罚,激发贫困户产生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破除“等、靠、要”思想。

扶贫更扶“智”。当前思想观念不开放、资源使用和分配不均衡是导致脱贫攻坚的难点问题。对于很多贫困者来说,有脱贫意愿但是苦于没有“领路人”,使得这种脱贫的梦想难以实现。当前,很多地区以村和社区为单位,由“项目支书”和“项目党员”带领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组成合作社从事编织、刺绣等工作,让他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提升人生价值。发挥承接人或带头人作用,成为扶贫工作的一股特殊“智慧”力量,在政策落实、基层村民带动、扶贫基金使用和新生财富的分配上,构成了扶“智”工作的主体。扶贫需扶“治”。“郡县治,则天下安”。只有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得到提高,老百姓的满意感、获得感才能增强,脱贫攻坚工作才能得到更多群众的认可。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首先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基层组织力为重点,持续推进村级阵地规范化建设,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带头作用,大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工作,建强村级党组织。其次,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重点要建立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扶贫信用体系,发挥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作用。最后,要发挥村集体经济的凝聚作用。积极探索多途径、多元化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引导资源流向农村集体经济,保障贫困户在集体经济中的权益。同时,要注重引入社会治理模式。积极引入公益组织、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多方参与的多元化社会扶贫。(作者单位:中共农安县委组织部)

猜你喜欢
集体经济村级重点
存在感
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村级财务报账的规范化管理对策研究
发展集体经济更需完善乡村治理
浅谈村级经济管理模式
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脱贫攻坚
东辽联社成功收回村级欠款近千万
破解村级集体经济“空壳化”的朝阳探索
单品推荐“抓住重点,改头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