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聪与紫岩书院四楹联

2019-09-10 07:22:44江绪奎
新阅读 2019年9期
关键词:实学绵竹宇文

江绪奎

紫岩书院迄今已有703年的历史,位于四川省绵竹市城区东郊的绵竹中学内,始建于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据《绵竹县志》载:“其规模之宏大,为蜀中前所未有。”

这所书院是为纪念南宋抗金名将、贤相张浚修建而成。清代晚期震惊世界的“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和其兄杨聪都曾在这里读过书、执过教。

杨锐其兄杨聪是紫岩书院的山长、著名的长楹联学家,在四川,很多名胜古迹至今还留下了他撰写的长联,特别是为紫岩书院撰书的四副长联,至今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莫将青史让前贤”的学子。杨聪著名的“紫岩书院四联”,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紫岩书院的悠久历史与文化积淀。

据《绵竹县志》记载:“杨聪,字听彝,天资聪慧,六岁时即能过目成诵,十三岁中秀才。”在省城锦江书院读书时,深受山长李星奖励,四川省总督骆秉章,督学黄卓都知道他的名字。同治三年(1864年)他以优贡生的资格参加朝考,中第二名,授以教职。

杨聪读书务求心得。鉴于明代的八股开科取士以来,学界中人为了追求功名,只讲究应付考试之时文,于经史之学多不注意,于是杨聪以继述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学者的抱负、博览群书,举凡天文、地理、算术、医学等莫不深钻。在参加1867年本省乡试中,考官孙毓文、李文田见杨聪二三场试卷大喜,特别刊发出来,作为学界人士学习之榜样。张之洞督学四川时创立尊经书院,常以他的学行勉励院中诸生,丁宝祯任四川总督时,慕其名望曾经几次邀其聚会。由于他志在研究学术,不乐仕途,遂以其主管教育事业终其身。他先后曾任丰都县、隆昌县的教谕,对后学颇多培植,离职时都为他立德教碑。

第一联

此院经五百年,自延祐而还,弦诵由来方鹿洞;

有池周六十丈,是宇文故址,津梁何必数鹅湖。

上联概括地介绍了紫岩书院的起源,这里原是张浚贤相之子、著名理学家张栻读书的地方。风景如画,别有洞天,是道教“第六十四洞天福地”的中心地带,道、佛文化特别丰富。据史书记载,历史上这里道教、佛教、院观众多,又是道教二十四治之一的“秦中治”所在地。相传秦始皇当年派了一个名叫韩终的人,来此山为其采长生不老之药,韩终采到了长生不老之药,听说秦始皇驾崩了,韩终就独食了仙药,从九龙山飞升成仙了,因为他是秦国人,所以这座山就叫“秦中山”了,名字也叫“秦终”了。另一种说法是没有采到长生不老之药,韩终就跑到今天的韩国去了,建立了“马韩国”,成为了国王。据史书记载:“韩终其子韩雅,于汉惠帝二年(前193年)回国谒见汉惠帝时,自称是东海神仙的使者,显示了某些异术之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为此,汉惠帝在长安城北,为其造仙台,建祠堂,命名“司韩馆”。天师道在创建时期,到处寻访仙迹,所以在绵竹此山建立了“秦中治”,以韩终为“主治神仙”,列为“上八治”的第七治。

宋代著名理学家张栻,为了改变儒学对社会的影响力,改变儒学在唐代以来孔庙倒了都没有人修的状况,在紫云岩建起了读书台,他是学习北宋大儒苏东坡的挚朋好友,绵竹先贤杨绘,当年在此处读书建了读书台,所以张南轩也在其旁边建起了“南轩读书台”。为探索佛教、道教理论与儒学相结合的理学思想,最终成为了与朱熹齐名的理学大家。

张栻的父亲张浚是南宋贤相、抗金名将、封为魏国公、自号“紫岩先生”,也是一代大儒,其名气和影响力比张栻大,其父号“紫岩”,这个地方名为“紫云岩”,所以,后来建立的书院就奉敕以“紫岩”命名。“元代延祐年间(1316年)光禄大夫行四川平章政事赵世炎捐俸于遗址(即张栻读书台)建书院。其斋舍、堂室、庖湢、庠厕均备。另有先圣堂祀孔子,配以颜、曾、思、孟,制度精详。落成于戊午年(1318年)之春。其规模宏敞,为蜀中前所未有”,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撰记,元仁宗皇帝下詔赐名为“紫岩书院”。

赵世炎捐俸修建“紫岩书院”,经考,其主要原因是:元代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他们为了更好地统治汉族,元朝在其初年就确定了“汉化方针”,即“崇儒尊孔”。当入主中原之后,知道南宋已经是崇尚理学的时代,就把崇儒尊孔和崇尚理学作为一种统治术。赵世炎是元朝的高官能臣,所以他在四川为官时知道南宋大儒、丞相张浚是绵竹人,号“紫岩先生”,其子著名理学家张栻在绵竹紫云岩有个读书台,所以就在张栻读书台的基础上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紫岩书院。

由于沧桑变化和明朝永乐初年紫岩书院的迁址,到20世纪90年代,赵世炎在紫云岩所建的紫岩书院只剩下残砖断瓦,成为了当地人都不敢前往的恐惧深山。据说此处有一条水桶大的巨蟒,盘踞此地,只要进入就有去无回。1992年因笔者为德阳电视台《紫岩书院话沧桑》电视专题片撰稿,就请绵竹九龙镇武装部派了五个民兵,按照《绵竹县志》记载的具体地点,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冒险深入到了当时无人敢至的元代“紫岩书院”遗址考察拍摄,虽然爬山十分艰难,却没有看见传说中的巨蟒,只见在遗址的旁边,有一条清流小溪,汩汩地流下山去,古树参天,鸟语花香,如同仙境。还看见了一个七十多岁的深山老人,以山崖为居,终年只下一次山,带上他在深山种植和采摘的山货下山去,以物易物,换取食盐等生活用品。他从来未加入过人民公社,根本不知道社会的变迁,连人民币都不会使用,见到此情此景,我们像进了陶渊明所描写的桃花源。在四川5·12大地震之后,元代紫岩书院遗址也遭到了大破坏,再也找不到元代书院的遗迹和深山老农了。此处已经开发成旅游区,简单建了一个紫岩书院标志,也不知是否是原址。

据《绵竹县志》记载,明永乐初侍郎黄某,把紫岩书院从紫云岩迁建于城东月波井之侧,嘉靖十五年(1536年)重修,蜀人给事中彭汝实有记。后倾圮。万历元年(1573年)知县赵时胜重修,邑人国子监助教杨淮为记。明末学舍碑石毁于兵火。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以后,书院几经沧桑,屡次迁址,频频改名,先后为“景宣书院”“晋熙书院”“月波书院”。到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才又迁到月波井这里,并恢复了紫岩书院的名称。此后时有修缮,大体恢复了过去的规模。到清代光绪八年(1882年)杨聪任书院山长时,这所书院确实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悠悠岁月,可以和驰名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媲美。清末废科举,办新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名为绵竹县立初级中学堂,1949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四川省绵竹中学。

下联“有池周六十丈,是宇文故址,津梁何必数鹅湖”,以宇文故迹的“止止亭”“方池”和“湖桥”这三个特有景物的历史,说明了“紫岩书院”为什么要迁址此地(即今天的绵竹中学初中部地址)。经考其原因:这里更是传道授业、读书的好地方。宇文故迹之“止止亭”,是北宋著名学者、进士宇文之邵归隐治学之处。他自号止止,归隐时所筑的亭便称“止止亭”。原亭已毁,现在紫岩书院的“止止亭”是后人为纪念宇文之邵于民国年间重建的。

宇文之邵是北宋学识道德很高的名儒,尽管只做了个文州曲水令,但宋史专门为他立传,司马光曰:“吾闻志不行,顾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今于之邵见之矣。”范镇亦曰:“之邵位下而言高,学富而行笃,少我二十一岁而先我挂冠,使吾慊然。”司马光和范镇两位大儒都如此推尚,可见其影响之大。张浚之家与宇文之邵之家世代有姻亲关系。

张浚同父异母的兄长张滉之妻是宇文氏,张浚之子张栻之妻也是宇文氏等。张浚少年时,就十分仰慕先贤宇文之邵的道德和才华,故在此读书。到了宇文之邵第四代孙——南宋宇文叔峒在绵竹当知县时,为了纪念祖上宇文之邵和张浚,又捐俸修了“湖桥”和“方池”。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魏了翁还为之不仅写下了《止止先生宇文公集序》,还为其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绵竹县湖桥记》,书刻于湖桥及方池边。

通过对紫岩书院人文景观历史的描述,说明了这所绵竹古老的最高学府可以与另一所名扬天下的鹅湖书院媲美。这也是紫岩书院迁址于现在四川省绵竹中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联

自庄君平卜宅以来,古井犹存,

想当年道德幽思,易传一篇,直使紫岩为嗣响;

昔张丞相读书于此,高山不远,

愿多士风流接踵,长城万里,莫将青史让前贤。

上联:“以点带面”地描述了这所书院更加悠久的历史文化景物。“庄君平卜宅”“古井犹存”(庄君平即是严君平,名遵,字君平,东汉班固著《汉书》,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写为严君平),是说这所书院有一口历史十分悠久神奇的古井,是西汉著名道学家、思想家严君平在此卜宅开凿的,名叫“月波井”。每当朝霞霁月,井中水波荡漾掩映,因此得名。现在这口古井我们已经没有机会再欣赏到那荡人心魄的月波了。

清康熙年间,绵竹县令陆箕永写了这样一首诗:“荒林蔓草一层层,此地人传旧井名。天上蟾光流滉漾,瓷中兔魂泛空明。成都朝去重帘市,山色宵归午鹤楹。今日月轮不改圆,沉波何处向华清。”此诗抒发了月圆如故,波井难寻的感慨,因为这古井中有个金月亮,被外地来的喇嘛发现后捞走了,井中水波荡漾的景象也随之消失了。其实,本来在这座教学楼附近的古井都被移到了止止亭的湖边了,月波荡漾的景色我们又到哪里去寻呢?

两千多年来,还有传说这古井与绵竹武都山的升仙井相通,严君平在这里隐居修道,他种了八百亩大萝卜,每天早晨从升仙井土遁至成都,在君平街上卖萝卜,卖完后就到成都严君亭卜卦,“日得百钱至黄昏而归”(摘自清代《绵竹县志》)。有一天,他刚下山就有一群老鼠尾随着他,他用手中佛塵随手刷了过去,就使老鼠的肠子露了出来,还有的老鼠尾巴断了,这就是“武都山的耗子——拖肠鼠”或“武都山的耗子——没有尾巴”,这两个歇后语的来历。这两个歇后语早都被《中国歇后语大全》所收集。传说毕竟是传说,代代传诵,更使其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实际上,严君平是我国西汉时期一位杰出的哲学家,今天绵竹西汉道教古迹——严仙观和成都君平街、严君亭仍能够寻觅到一些他生活、炼丹、卜宅、治学的踪迹。

下联:“昔张丞相读书于此”,是说这里(现绵竹中学初中部)曾经是张浚贤相少年时崇拜宇文之邵的读书地,这也是书院迁址的又一个主要原因。以昔日张浚在“止止亭”发愤读书最终成为南宋賢相、大儒为实例,勉励学子们效法紫岩书院的历代先贤、高山仰止,莫将青史让前贤。

第三联

实学在穷经,试观魏国遗书,只有传签无语录;

立身虽洁己,欲守宋儒宗派,岂容义利作空谈。

此联:主要是反映杨聪在紫岩书院作山长的办学思想。“实学在穷经”:“实学”是从北宋开始的“实体达用之学”。从时限上,虽把“中国实学”的起点定于北宋,但实际上明清之际 才是中国实学发展的高潮时期。从内涵上,它不同于佛、老的“虚无寂灭之教”,是由“实体”与“达用”构成的。“实体”又分为“实理实学”“实心实学”和“实气实学”,“达用”又分为“经世实学”“科技实学”“启蒙实学”和“考据实学”(包括“史学经世”论和“明经致用”论)等,它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立体结构。从学派归属上,明清实学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最后历史阶段和独立发展形态。它既是对先秦、汉唐儒学的基本价值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在同佛、老的辩论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穷经”是穷经皓首之意,即终身都要学习经世致用之学。“经学”在清代可以称之为汉学。经学的目的是经世致用,特点是脚踏实地,所以故名实学。很多学者认为,明亡于清,固然有其他原因,但宋学只讲空谈,不务实际,也是明亡的原因之一。

明末清初,主经世致用的学者,主要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杨聪就是坚决反对学界中人为了追求功名,只讲求应付八股考试之时文,于经史之学多不注意,他继承发扬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学者的抱负,终身办教育提倡实学,他是博览群书、举凡天文、地理、算术、医学等莫不深钻的学者和教育家,故以“实学在穷经”作为重要办学思想。

“立身虽洁己,欲守宋儒宗派,岂容义利作空谈。”“立身”即处世、为人。“洁己”是使自己行为端谨,符合规范。这是杨聪办教育以培养人的品德为首的指导思想。“欲守宋儒宗派,岂容义利作空谈。”杨聪要求学子继承学习紫岩前贤张栻等严谨治学的学风,张栻也反对干利而嚣争于科举,他说:“后世之学校,朝夕所讲,不过缀缉文辞,以为规取利禄之计,亦与古之道戾矣。”张栻(《邵州复旧学记》)又曰:“君子进学,须明辨义利,入义则不入利,入利则不入义。”此联十分鲜明地表述了杨聪任“紫岩书院”山长时要求学子:实学实用,立身洁己,不追求功名,不讲求考试之时文,应学习先贤张栻、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学者抱负,博览群书,学以致用,岂容“义利作空谈”。

一百多年过去了,今天的四川省重点中学——绵竹中学仍然将“实学、实用、立志、立身”作为校训,激励学子发愤读书,立志成才。

第四联

当年南渡何人,扼此老终身,不教与范富齐勋,坐看淮甸烟尘, 汴宫禾黍;

今日北溟多事,请先生复起,安得率刘吴诸将,一赋楼船夜雪,铁马秋风。

这是杨聪任山长时撰写在紫岩书院张魏公祠的一副长联。上联:“当年南渡何人”,主要是回顾张浚在拥戴和辅佐宋高宗当皇帝,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的丰功伟绩。

在靖康之变之后,徽卿二帝被俘,金人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企图以傀儡政权挟制南方。赵构是宋徽宗未被俘的唯一儿子,靖康之变不久,他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改年号建炎。张浚闻讯后便日夜兼程,跑到应天府,为新朝效力,抗击金兵。

绍兴六年(1136年),金朝扶植的刘豫伪齐政权﹐进取中原,刘光世率军南逃,张浚为保长江天险﹐星夜驰至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制止宋军撤退﹐击退刘豫军,大败伪齐。张浚矢志抗金,竭力复国,为保卫南宋江山作出了巨大贡献。

“扼此老终身”,是批评宋高宗为保住自己的皇位,听信秦桧等奸臣的主张,一味求和,扼杀张浚的抗金热情,使他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爱国理想到老都不能实现,使江淮遭敌蹂躏,皇城被毁。

“不教与范富齐勋”,是说本来张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宋代名臣范仲淹与曾两度出使契丹、力拒契丹割地要求后任宰相的北宋又一名臣富弼的报国理想和才能,但得不到宋高宗的支持,不能实现。

“坐看淮甸烟尘”,意为张浚力主抗金,受到了力主和议的秦桧等排斥,被贬在外近二十年。将张浚当年欲战不能、报国无门的悲痛心情表露无遗。

“ 汴宫禾黍”:“汴宫”指北宋都城开封。“禾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这里借指悲悯故国破败。

下联:“今日北溟多事”奇峰突起,以南宋那段耻辱的历史联系晚清当时的时局落笔。“北溟”即北海,借指北京。“多事”即指杨聪任山长的那几年发生几件大事:由于慈禧太后贪图享受,把海军军费挪用去修颐和园,导致了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5年清政府对外屈膝求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同年以梁启超为首的一千多名进京考试的举子联名进行 “公车上书”,呼吁维新变法;1898年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光绪皇帝启用康有为、梁启超、杨锐等开始维新变法。

“请先生复起”:在这国家危亡之际,杨聪希望有张浚一样的将才贤臣重整乾坤。先生,称张浚,亦代称忠臣良将。

“安得率刘吴诸将”:“安得”,就是哪里能够得到的意思。“刘吴”,指当年张浚的部下刘光世和吴阶。

“一赋楼船夜雪,铁马秋风”。杨聪用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句意,通过对作者想象中将士出征雄劲威武形象的描绘,与上联描摹的敌寇肆虐、城郭毁圮的凄惨场景形成强烈对比。坚信今后国家一定会出张浚这样的爱国忠臣,楼船夜雪,铁马秋风,使国家走向富强。

总的来说此联以历史史实来缅怀张浚矢志抗金,竭力复国,为保卫南宋江山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支持其胞弟杨锐辅佐光绪帝维新变法,激励学子為国家富强而发愤读书,树立“莫将青史让前贤”的报国理想。

作者系绵竹书画院院长

猜你喜欢
实学绵竹宇文
强大的复姓
发明与创新(2023年6期)2023-03-13 02:51:25
四川绵竹红岩什邡式磷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矿产勘查(2021年3期)2021-07-20 08:01:54
浅析福泽谕吉实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戏剧之家(2019年26期)2019-11-05 04:09:09
Coherence of Superposition States∗
论高校教育中绵竹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宇文老师
试论绵竹年画的美学特征及其对产品设计的启示
大众文艺(2015年14期)2015-03-12 06:45:24
绵竹实验学校
从文学史发现文学的意义——以宇文所安为例
“新实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