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勇
北京树德堂国医馆馆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主任,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各种类型急慢性肝炎、胆囊炎、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重症肝炎等病症,运用关幼波教授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取得了满意效果。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
徐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研究生,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擅长对顽固性肝腹水、酒精性肝病、乙肝病毒变异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四下午
今年的立秋,在8月就早早地来了,秋雨也已淅淅沥沥地下过了好几场,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中秋已过,盛夏的酷暑难当早已经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风高气爽的惬意和飒爽。不知大家是否留意过,每到这个时节,许多药铺或者中药堂门口都会张贴或者摆放一个关于“秋季进补时间”的告示:中秋之夜已过,常见的慢性病应该开始进补啦!进补时间可以一直持续到霜降,持续大约1~2个月。
所以9月和10月又被称为是“金9月”和“银10月”。看见了这样的告示后,许多人便迫不及待地回家做了一桌团圆饭,想给亲人们多补补身体,但是,不同的团圆饭却吃出了不同的效果,有些人家的团圆饭吃下肚后确实起到了强身补体之效,可还有一部分人家的饭菜却令亲人们都生起了病。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秋季进补不仅要讲究时令,更要注意正确的方法。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的陈勇主任出身于中医世家,其父陈东阜师承宫廷御医,自幼耳濡目染。1961年分配到北京中医医院工作后,便成为一代名医、肝病圣手关幼波先生的开山弟子,随师侍诊三十一载,尽得真传。根植临床五十载,除了医好无数患者,更是积累了丰富的养生心得。陈老告诉我们,现在正值金秋,所以强调的是秋季进补的方法,但并不是只有秋天才适合进补身体。在进补这件事上,其实只要方法正确,因时制宜,便四季皆可为!
陈老告诉我们,不同的时节,进补方法大不相同。春天万物复苏、大地始生,一切都是升发条达的,且春主肝,肝又主疏泄,所以春天宜“升补”,以疏泄为主;夏季炎热多雨,万物温热升腾,故宜“清补”,清淡助消化;秋季则是肃杀的,万物开始凋落,气候也变得干燥,且秋主肺,肺为娇脏,不宜偏燥,所以秋季应该“平补”“润补”,以平和补益兼润肺为主;冬天则寒风凛冽、冰雪刺骨,万物都是冰冷的,且冬季主肾,肾主水、属温,应以滋润为主,故宜“滋补”。
夏季暑热潮湿,湿热最易困脾,所以许多人夏季都会出现胃口不佳的症状。但中秋一过,天气渐渐地不再闷热,气候也逐渐变得凉爽的时候,大家胃口也就都变好了,这便是进补的大好时机,也就是俗称的“贴秋膘”。
但“秋膘”也不是能胡乱补的,应该“平补”“润补”,千万不能补过了。所以秋季进补应该遵循“平和、平淡、润泽”三原则,不凉不热、不温不燥才是秋季进补之要。
陈老强调,秋季进补有讲究,一定要少吃热性食物,多吃润性食物。像茴香、韭菜、葱、蒜、花椒、姜、红肉、部分鱼肉、辣椒等这一类的食物都是偏热的食材,秋季不宜过量食用。
1.桂花
陈老推荐的第一个适合秋季进补的食材是桂花。桂花别名九里香,开花之时香气四溢,“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说的就是桂花了。桂花以其花、果实、根入药,秋季采花,冬季采果。其花味辛、性温,有散寒破结、化痰止咳之效;其果在此基础上还添有甘味,可以很好地暖胃、平肝、散寒,特别适合虚寒胃痛的人群在秋季食用。
秋季干燥,尤其是早晨,口干舌燥是常有的,这时如果一杯白开水不能缓解您的不适,那么桂花水便是首选了。其实,桂花泡水是陈老常喝的养生茶,桂花一般在9月底中秋前后采摘,性味温和,不仅不会损伤脾胃,反而能帮助我们平肝散寒、暖胃止咳。可将桂花放在布包里,煮水代茶饮即可。
2.栀子
“萱花薝卜亚枝柔,夏艳春娇取次收。丽朵乍开金谷障,冷香乱堕水晶毬。”这是明代于若瀛的一首七言绝句,其题为《栀子》,正是陈老的第二样秋季养生食材。栀子以其果实入药,归心、肺、三焦三经,虽然性味苦寒,却能清利三焦湿热,护肝利胆,镇静降压。秋季干燥,易上火,栀子便是秋燥之火的灭火器。
陈老将栀子与其他几味药配合起来,制成一道“栀子养肝茶”,在栀子的清湿热、除燥火基础上,还能清热解毒、疏肝解郁,秋季喝来最是适合。
【药材】栀子、女贞子、菊花、冰糖各3~5克
【做法】将栀子、女贞子、菊花、冰糖泡水代茶饮即可。
【方义】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女贞子滋阴清热、补益肝肾,菊花散风清热,平肝明目,再配合上润肺调味的冰糖少许,便是一道上佳的秋季养肝润肺饮品。
【功效】清热解毒、疏肝解郁。
【适宜人群】秋燥易上火的人群。
【注意】大便溏软者不能饮用,脾胃虚弱者慎饮。如果上火没有改善,一定要及时就医。
3.扁豆
陈老推荐的第三样应季食材是扁豆,扁豆的花期在7~8月,果期在9月,我们所食用的是其成熟果实的种子。陈老一般选用白扁豆,或入药,或煮粥,平时食用十分方便。
陳老最常吃的粥是含有扁豆的“健脾养胃粥”,这可不是一碗普通的粥,里边放了一个神奇的药包,方子由900年前的一个经典名方化裁而来,其药材都是药食同源的。
【食材】小药包(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陈皮、麦芽、稻芽、薏苡仁)、米、大枣、莲子、山药、薏米
【做法】
1.小药包里的药材大概每样5克,如果人多可以放两包。大枣分两半去核,鲜山药、米、莲子、薏米和药包同时放到高压锅里煮,煮40分钟,煮的时间越长功效越好,煮好后可以每天晚上或早上喝。
2.煮粥的时候可以加上一些桂花,还可以放点冰糖调味,大便干燥的人可以放点蜂蜜,达到良药不苦口的目的。
【功效】补气健脾、和胃消食。脾主四肢、肌肉、气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小药包以甘温为主,主要适合于脾胃虚弱的人,对肌肉酸痛、消瘦乏力、气虚、气短懒言、大便偏稀的人特别好。
【适宜人群】特别消瘦、饮食不佳、不爱吃饭、厌食的人群;术后放化疗的人群;年老体弱人群。
【注意】经常上火的人和小孩子不适合,身体健康的年轻人不需要喝。药材包因人而异,根据季节和体质进行加减,如有需要,请咨询医生。
(编辑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