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写意国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呈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简洁明快、长于意象的特点。在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小写意国画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形式体系,在初中美术课堂上进行此类艺术形式的传授,教师需要注意小写意国画的内涵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教法的优化调整,包括多角度知识讲授、课堂练习中的鼓励,以及多种形式尝试的尝试等,从而使学生得到美术知识的收获与审美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美术;小写意国画;教学探索
一、小写意国画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传统艺术体系下,以毛笔蘸水、墨或者国画颜料,在纸、绢、帛等各种材料上作画,便被统称为国画,若依绘画题材进行划分,国画则有山水、人物、花鸟的区别;若依制作技巧进行划分,则又有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的区别。其中写意画特别强调心灵的感受,笔随意转,以高度凝练的笔触,对物象所具有的神韵和意态进行描绘,此时线条并非第一关键的要素,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是普遍的观点。如果再做细分,那么写意画可以划分为大写意画与小写意画两种,大写意画长于画家主观情感的表现,笔势粗犷,自由度更高;小写意画长于以水墨画法对物象之实进行描述,往往更加突出细节把握,拘谨、写实的特色更鲜明一些。形与意是中国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它既是一个审美标准,也是一种文化理念。
二、初中美术课堂上小写意国画的融入优势
(一)较强的互动性
在进行绘画教学时,临摹指导是比较常见的基本方法。国画用笔用线是学习的重点,在国画学习中,单纯的临摹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若理解上存在偏差,后面的深入学习将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为此,师生实时互动,由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对于绘画基础的把握效果极为关键。但此时便出现一个问题,就是简单的山水和人物绘画教学,常会面对不易表现到位的内容,美术教师难以有时间进行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对比后发现,小写意花鸟比较接近学生的美术基础,绘制一幅花鸟小品只需要较短的时间便能完成,绘画时的疑问也可以随时提出,与教师进行充分互动。
(二)较高的“性价比”
小写意国画在意境方面的特色,决定了其能够带动学习者小中见大的思维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示范,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都将因其体量和成本虽小,而所学所感较多的较高“性价比”优势,而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特别是小写意国画并不需要过多与过浓重的色彩,对于纸的大小、数量的要求也不高,在创作中较容易上手,作业也可以发挥出各自的个性。
(三)较好的教学成果
初中美术课堂上小写意国画有直观的教学成果。它在初中美术课堂上的良好效果,重要原因在于这种绘画形式可以在课堂上直接获得及时的反馈: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得到直观地感受和练习步骤的提示,接下来再自行完成作业,每一个步骤、每一项内容皆清晰可见。当学生的绘画训练完成之后,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逐个分析个性不同的习作,进行点评指导,这样的做法对于学生汲取优点避免错误至为关键。
三、初中美术课堂上小写意国画的融入策略
(一)多角度观察的指导
为了保证小写意国画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多个角度的观察,变原有的简单临摹教学形式为创新技法的探究形式,也就是要给初中生更多的时间,使其有机会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而不是要求其强迫接受教师的模式与规范。对于初中生来讲,他们接触小写意国画的机会不多,相关的理解能力也不够强,如果一味依赖反复的技法训练,可能导致学习热情的弱化,无法达到从兴趣出发而臻于艺术创造境界的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在时空范围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丰富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的指導,使学生的绘画创新思维得到培养。法国著名画家亨利·马蒂斯曾经说过“一幅新画应当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事迹,是个体精神世界的形式呈现”,这也直接否定了将绘画等同于模仿的思路,而要求绘画学习者在多做观察后形成独特的创造力。有条件的话,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写生机会,在课堂上学生将因此得到更为充分的体验,感受外部物象的多样化和丰富化,进而养成对一种事物进行从整体观察到细部观察的良好习惯,通过多个不同角度的观察,给小写意国画的创作表现积累丰富的资源和灵感。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对螳螂等昆虫进行观察后,将它们置于不同的背景下完成创作任务,每一名学生皆可构思出独特的作品。
(二)现场操作的鼓励
小写意国画创作讲求的是奇趣生拙、一气呵成,那种由笔墨所带来的乐趣,是其他绘画形式所难以比拟的。在初中美术课堂上,教师应当注意到这一点,并给学生以更多的现场操作鼓励,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有充分的训练。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对于小写意国画的兴趣生成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一系列的玩墨游戏活动,细致感受其中的用笔、用墨、用水等各项方法。比如教师可指导学生依靠墨加水量的多少尝试,产生作品的清墨、淡墨、浓墨、焦墨效果,避免作品的无变化死墨问题出现。再比如关于运笔技法,虽然初中生的造型可能不是十分准确,甚至带有几分幼稚,然而这种看起来不够成熟的用笔等技法,恰恰可以展现出“中国”小写意国画独有的韵味,让初中生大胆尝试,能够使之对用墨的干湿浓淡产生从理论到实用的深入感知。学生可自然掌握先蘸水再蘸墨,把笔调到尖浓根谈过渡均匀的状态,形成墨色鲜活的良好习惯,又能够在此基础上臻于画无定法的更高境界,画出小写意国画的线条之凝重浑厚、意境之奇趣生拙。
(三)多种形式尝试的介入
多种形式尝试的介入,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寓学于玩,使学生的小写意国画创作能够各抒己见、各表己意。为此,初中美术教师需要从多个不同角度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发掘,使之在笔墨中怡情养性。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创作方法进行技法上的多法糅合,在适当的时机使用揉搓皱纸法、吹墨法、拓印法等。再比如当进行小写意国画中的“鸟类”翅膀羽毛绘制方法讲解时,教师可以使学生首先了解一些常用绘画方法,包括破墨、浑点、勾勒等。此时,教师需要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初中生更乐于做各种不同的尝试,比如对材料的突破,对技法的挑战等,教师要避免受限于传统思维,多对学生的创新尝试以鼓励。事实证明,综合材料和特殊技法的应用,乃至随机的灵感迸发,都会产生奇特的视觉效果。如学生在宣纸上进行水墨练习时,会发现这个墨点像熊猫的眼睛,那条墨线像老树的枯枝,教师便可鼓励学生基于自己的奇思妙想,完成接下来的创作,而这恰恰和中国画的本质是相通的,在学生妙手偶得的作品完成之后,其绘画手法也将取得明显进步。
(四)小写意国画校本课程的教学研究
国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理解中国画的技法和审美特征,并在绘画实践中提高艺术技能,获得多方面能力的发展。目前,很多学校对国画校本课程的开设非常重视,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初中美术小写意国画校本课程相对易于学习,受到选修学生的喜欢,是学校一项可持续的艺术活动。
四、结语
小写意国画,强调的是物象形态之外的一种内在的气韵和意趣,或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延伸,表达的是一种超乎物外的精神。在初中美术课堂上融入国画艺术,对于初中生的美育至为关键,特别是可行性较强的小写意艺术形式,更会对初中生的专业技能和审美鉴赏水平提升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引领方式。本文所做的小写意国画的教学探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具体教学策略分析,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而展开的思考。
(责编 侯 芳)
参考文献:
[1]凌纪云.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国画教学摭谈[J].中国农村教育,2019(4).
作者简介:李碧芬(1965. 12-),女,汉族 ,福建省泉州市人 ,本科 ,中学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中学美术教育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