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入学适应不良及其应对

2019-09-10 07:22钟志农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19年4期
关键词:应对中学生

【关键词】中学生;入学适应不良;应对;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2-0031-06

【作者简介】钟志农,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杭州,310008)心理健康教育首席导师兼德育导师,浙江省心理健康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首届“十佳专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国培项目特邀专家。

中学生入学后,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第一关就是入学适应性问题。

一、何為“中学生入学适应不良”

所谓“中学生入学适应不良”,指的是中学生在入学之初,所处的学校环境、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个体在主观上对此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依然沿袭以往的经验来应对新的学校生活和新的学习任务,继而出现一系列心理困惑、挫败体验和退缩行为。

以初中生为例:美国心理学教授劳拉·E.贝克曾说过,“初中生入学之后的不适应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即学习压力、教师关注度下降和对教师个人风格的不适应。”[1]学习压力本来是不言而喻的,但许多初中新生对此估计不足,相对而言,他们入学后会对教师个人风格的不适应有更深的体验。在小学读书时,一个班主任往往跟班3年甚至6年,学生接触的其他学科教师数量也有限,而且处于道德他律阶段的小学生对教师基本上都是“对社会规则表现出极大的尊敬,并且会牢牢地遵循”[2]。但进入初中后,一天的课上下来,学生会见到6~7位教师,每位教师有各自不同的个性脾气、教学水平、教学风格和育人理念,时间一久,学生就会对十多位任课教师做出各不相同的判断和评价。这种判断和评价不仅具有道德他律阶段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而且往往难免具有片面性和极端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生对教师的评价带有明显的情绪化色彩。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就会喜欢他教的学科;而对自己不欣赏甚至反感的教师,就会排斥他教的学科。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对某些学科的厌弃现象,上课睡觉、不完成该学科的作业,并导致师生关系恶化,不到一年,这门学科的成绩就会大大落后于其他学科。如不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些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就会严重“跷脚”和残缺。这是初中阶段一些后进生形成的重要原因,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的注意。

除了上述情况之外,我国初中生入学适应不良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不适应。

我们应该相信,没有一个初中生在入学的第一天是不想让自己学得好一点的,但是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只有良好的愿望,却不知道如何才能学得更好。面对繁重的初中学习任务,他们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小学老师教给他们的那一套学习策略,其中的“法宝”便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可学生们哪里知道,要把“铁杵磨成针”谈何容易!于是一个月后,他们就遇到入学后第一次单元测验的不尽人意。此时,这些学生还以为是自己努力不够,以为“态度可以决定一切”,继续奋发努力。但是又一个月后的期中考试,却又给了其中许多人当头一棒。这些再次遭遇挫败的学生还是没有从中汲取教训,他们还是会勉强挣扎前行,直至最后一次期末大考一败涂地。此时,他们感到精疲力竭,更糟糕的是,他们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于是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初一现象”,就是初一上学期刚刚结束,寒假中就有一批学生开始对学习厌倦了。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孩子不愿做作业了,整日埋头上网、外出闲逛;等新学期开学时,班主任也会发现,班上有一些学生上课睡觉了,作业也开始不交了。令人惋惜的是,不仅是学生自己没有找到学业失败的根源,可能连老师们也未意识到,入学才一个学期就被“打趴下”的学生,问题原来出在“入学适应不良”上面。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G.欧文斯曾打过一个比方:“没有理论指导的行为就像是在迷宫里急窜的老鼠。”[3]用这个比喻来形容入学适应不良的初一学生是非常形象的。所以,初中生入学之后,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第一个重点就是抓入学适应性辅导,要帮助学生完成从小学时期形成的学习习惯、方法、策略向初中学习特点、规律、方法的转变。这个转变完成得越快、越顺利,学生的学业发展就越顺畅,他们的自我同一感就越强。

高一新生的入学适应性问题与初一新生大致相同,但稍有区别。这主要是指三个方面的适应:(1)首先是学生自我定位的调整和适应,使学生们能“各适其性、各安其所”。包括进入重点高中就读的学生在“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中,如何做出恰当的自我评估和自我期待,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对自己提出的挑战;同时也包括进入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如何调整原来“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逐步接纳“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样一种价值观念,来适应完全陌生的高中学习生活。(2)其次是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调整和适应。要尽快帮助高一新生熟悉高中学科教学特点,改变初中时已经习惯了的学习节奏和学习方法,注意提高自学能力,善于从整体结构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强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风格。(3)最后是对教师教学风格与个性特点的适应。要防止师生双方因在磨合期缺少耐心和相互了解,出现种种“误判”和隔阂,由此影响课堂学习态度和学习效率,造成入学伊始的学业挫败感。

如果学校不抓住高一入学的关键时期进行系列入学适应性辅导,就会如同“初一现象”一样,在高一上学期结束时,有一部分学生的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孩子突然沉默了、消极了、放纵不羁了;而对于班主任来说,则会在高一下学期开学时发现,自己班里的一部分学生上课趴下了,作业不交了,行为出格了,甚至不想来上学了。一句话,“厌学”情绪抬头了。

现在有不少高中教师(也有许多家长)对学生的厌学情绪既不理解也无计可施。其实,有时候看似很复杂的教育现象,其背后隐藏着的学生心理成因及演化轨迹是很简单也很清晰的。我们任何时候不要忘记,人都是有其基本心理需要的,一旦如“安全”“爱与归属”及“自尊”这些基本需要被伤害、被漠视的时候,学生们就会出现行为异常。如果我们看透了人性的这一本质层面,努力提高学生在新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帮助他们积极应对入学后必然要遇到的困难情境,完全可以减少那些可能给社会化发展尚欠成熟的学生们带来沉重一击的挫败体验。须知在本土国情下,高中生全部的生活重心都在学业,一旦学业失败,他们整个的自我价值感就可能崩塌了。

二、初中生入学适应性的辅导

一是初中新生对教师的不适应问题。在心理辅导课中必须对此加以考虑并施加预防性干预,在时间安排上则应尽可能放在开学初,而且越早越好。

二是学习方法、学习策略适应不良的辅导。这里说的学习适应不良主要表现是“学习过程受阻”。所谓“学习过程”,是指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考试)四个环节。“学习过程受阻”是指学生进入初中后,面对新学科、新教材、新要求、新教师,“不会预习,不会听课,不会复习,不会作業”。当然,这里说的四个“不会”,都是相对于初中新教材、新要求而言的,并非一概不会。从操作层面来说,教师和家长要特别注重“四抓”:

一抓预习。笔者提出一种“四步预习法”供大家参考。一般说来,初中生完成当天作业后,晚上时间已所剩无己,所以预习主要抓4门主科,每门学科的预习时间要控制在15分钟之内。这15分钟可以分4步进行:

1.整体浏览,圈点标注(3分钟左右)。要注意做到快读,通览全文,并且随手圈点勾画,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知识点(包括新概念、新词汇、新公式、新定理、新句型、新语法等等),全部用最简单的符号(划圈即可,符号不必太繁琐)圈出来,这一步是明确重点。

2.概括要点,揣摩思路(7分钟左右)。要注意做到细读,但文理科教材应有不同。文科要注意概括要点,每一段文字都要用最短的句式(6~10字,越短越好)写出段意,能写出段意就说明你读懂了;写不出来或写不准确就画一个问号;理科则是要揣摩例题的思路,把例题一步一步推演下去,哪一步推不通了,也画一个问号。这一步是明确难点。

3.提出问题,尝试解决(2分钟左右)。这一步也要注意做到快读,就是在前两步预习的基础上,再快速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看看还有没有其他搞不懂的地方,然后自己动脑子想一想,看能否想得通,如果想不通就画上两个问号。这一步是找到疑点。

4.复诵精华,熟悉教材(3分钟左右)。要注意把已经圈出来的新知识点反反复复诵读几遍,不要求记住它们,只要求混一个“见面熟”。这样,明天课堂上老师讲到哪个知识点的时候,就能很快在教材上找到它。这一步是熟悉教材,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

二抓听课。学会听课的要诀在于克服“上课走神”。其具体办法是:

1.积极参与互动,积极举手发言。聚精会神不分心,方能紧紧贴着老师思路走。

2.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上没时间问就下课问,一定要当天解决问题。

3.听课时“圈点勾画”,做到不动笔墨不听课,用笔尖牵住自己的思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让自己无暇“分神”。

4.学会做课堂笔记,做到“快、精、特”。“快”,就是写字快比写字好更重要,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精”,就是用最少的字来记要点;“特”,就是笔记要有自己的风格,不能只抄板书或者PPT。

三抓复习。复习的本质是记忆,记忆的关键是把握三个要领:

1.记忆的4段最佳时间,复习便有了动力。艾宾浩斯的遗忘实验告诉我们:“记忆的遗忘过程不是均匀的,不是每天忘掉平均数量的内容,而是在记忆完毕且停止复习的时候开始遗忘。而且在刚开始的阶段,记忆遗忘的速度非常快,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放缓。随着时间的继续延长,就不会产生遗忘。”[4]遗忘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是:学习之后1小时记忆保存量为44.2%;(遗忘率为55.8%);8小时后记忆保存量为35.8%(遗忘率为64.2%);2天后记忆保存量为27.8%(遗忘率为72.2%);6天后记忆保存量为25.4%(遗忘率为74.6);1个月后记忆保存量为21.1%(遗忘率为78.9%)。由此可见,克服遗忘、增强记忆的最佳时间是反其道而行之,即:1小时内复习第1遍,8小时内复习第2遍,2天后复习第3遍,6天后复习第4遍。这4段记忆的黄金时间,让学生感到最难操作的是“1小时内复习第1遍”。其实要诀并非在于让学生课间10分钟不休息去背诵,而在于要高度重视课堂上最后10分钟的“小结”,教师的课堂小结就是带领学生在1小时以内复习第1遍。至于8小时内复习第2遍和2天后复习第3遍,都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只需要把有关知识“再现”一次便可。但6天后的周末复习第4遍,就应该认真系统地进行整理复习和熟记,做到“段段清”“周周清”。

2.要学会记忆的4个技巧。技巧1是“抓住重点”,重点就是前面提到的新概念、新词汇、新公式、新定理、新句型、新语法等新知识点。技巧2是“重组信息”,也叫“重新编码”,又称作“理解记忆”,就是对需要识记的知识点进行理解、分析、概括、加工、整理,然后用最准确、最简洁的个性化语言表述出来。因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12岁以上学生的记忆能力如果还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就无法按照材料的逻辑关系来储存信息,就会成为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他们的信息复述往往是零碎的、片段的、混乱的。技巧3是“嘴唇运动”,心理学家托奇森用实验证明在背诵的时候既动嘴又出声,记忆效果最好。技巧4是“多次重复”,即不管用多少技巧,功夫是必须下到的。

3.掌握记忆的12种基本策略。包括:纲要记忆法、压缩记忆法、联系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词头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图示记忆法(含思维导图)、比较记忆法、表格记忆法、数字概括法、卡片记忆法等。笔者编写了一首《记忆策略歌》:“有意识记,选择重点;材料归类,深入理解。理清线索,找出关联;纲要图表,摘记卡片。联想比喻,借助音谐;形义编码,形象再现。字头简称,概括提炼;编制歌诀,数序排列。遗忘规律,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功倍事半。”

四抓作业。完成作业的关键在于三条:

1.如何处理不会做的题目。要诀是一问自己,要善于动脑;二问学业水平与自己相当的同学,因为处于同一层次的同伴互助,助人者的讲解是最容易被求助者理解的;三问老师,问的问题应该是经过思考和互助后仍然卡结的真正的难点;四是千万不要打开网络上各种学习工具去抄现成的答案。

2.如何订正错题。要诀是对“错题本”进行归类整理,按照记忆的规律经常翻阅,总结其中的结构性、概念性的知识缺陷,及时查漏补缺。

3.如何处理试卷错误。所有的试卷都应该完整地保存下来,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类。

三是注意入学适应性辅导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能否努力构建有建设性的班级环境。所谓“建设性”,就是指的正向关注和积极引导,对学生的学习困难不是一味批评指责,而是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包容,在班级中提倡合作、支持、倾听、鼓励的良好班风。研究表明,如果教师在第一年中先发制人地构建学习环境,并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那么在之后的几年中,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任务。与此类似,如果在构建有利于学业成功的班级环境时,教师花费了较少的精力,学生可能会较少地参与课堂任务,并且出现较多的破坏行为。当学生出现破坏行为时,教师最终会分配大量的时间,主要是干预不良行为而不是引导良好行为,学生参与的程度也随之下降。并且对教师来说,失控之后再重新控制并不是容易的事,这远比提前建立起建设性的环境并保持这种环境要困难。

三、高中生入学适应性的辅导

一是健全自我意识,调整自我定位,使其“各适其性、各安其所”。包括进入重點高中就读的学生在“高手如林”的新的竞争环境中如何做出恰当的自我评估和自我期待,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对自己提出的挑战;也包括进入一般高中和职业高中就读的学生如何调整原来“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逐步接纳“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样一种价值观念,来适应完全陌生的新的学校生活。

二是引导学生在一个新的、充满竞争的人际环境中,学会与人合作、和谐共处的交往技巧,处理好因学习竞争、情感纠葛、自尊水平降低带来的种种人际矛盾问题。

三是高度重视元认知辅导。高中生学业困难的根源在于元认知水平跟不上学习难度的提升速度。林崇德认为,智力开发的中心环节是个体的元认知训练。元认知就是对认知自身进行反思的一个知识系统,即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过程实际就是指导、调节认知过程,选择有效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认知过程的有效性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元认知过程的运转水平和效益。[5]

高中新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最重要的就是提升以下6大元认知能力:

1.学法适应能力。能够在入学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和把握各个学科不同的学习方法,及时完成学习模式的转型,改变过去某些不再适用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找到高中阶段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并尽快加以适应,以有效应对高中阶段繁重的学习任务。

2.自我监控能力。自觉监控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复习、完成作业的效率;洞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情绪、情感、意志、责任心、参与度等非智力因素问题。

3.反思调节能力。能够自我评估学习状态、形成正确归因、引导后续行动。重在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调整学习方法,自觉运用学习的“任务—目标—动力—绩效—评估”机制,提高自己的反馈能力、纠错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查漏补缺,提升自己的学习效能感。

4.时效管理能力。懂得“与其抓紧每一分钟学习,不如抓紧学习的每一分钟”,并能科学规划、自主支配和管理好自己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在充分放松一周紧张疲惫的身心之后,自觉坚守休息日的任务底线时间;同时,又能充分利用“任务时间”的每一分钟,提高其使用效率。

5.质疑探究能力。要具有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和求异思维,因为探究源于好奇,终于创新。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分析问题,并能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信息以及独立思考来尝试解决问题;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与人合作、交流、分享成果。

6.系统整合能力。在学习上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系统性;知道如何使用自己的学习资源,通过分类、归纳、类比、总结,建立起整体性的学科知识体系,形成清晰的概念框架结构;能将新的学习材料整合为更大的类属,纳入已有的知识信息网络之中;能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弥补学科知识的结构性残缺。

【参考文献】

[1]劳拉·E.贝克.婴儿、儿童和青少年(第5版)[M].桑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41.

[2]罗斯·D.帕克,阿莉森·克拉克一斯图尔特.社会性发展[M].俞国良,郑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74.

[3]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第7版)[M].窦卫霖,温建平,王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1.

[4]赫尔曼·艾宾浩斯.记忆力心理学[M].常春藤国际教育联盟,译.北京:现代出版社,2017:53.

[5]林崇德.我的心理学观: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8:377-378,380-381.

猜你喜欢
应对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营改增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策略分析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问题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