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光
精准脱贫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在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指引下,如何通过帮扶行动彻底消除贫困?
三年前,一群由恒大集团2108位扶贫志愿者组成的工作队和当地干部一起,深入贵州省毕节市乌蒙山区,历时60天、累计步行200多万公里,到280978户贫困家庭走访调查,了解贫困现状,摸清贫困原因,制定帮扶政策。
毕节市大方县奢香古镇恒大扶贫纪念馆的大数据平台上,星云状的坐标轨迹既是毕节市贫困户的分布图,也是恒大扶贫队员和地方政府访贫问苦走出的一个个脚印。就是这样一群以“80后”“90后”为主的青年志愿者,在贵州崎岖陡峭的山路上历尽艰险,走出了扶贫路上的新征程。
2018年12月1日,是恒大集团结对帮扶毕节市三周年。按照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此前的承诺,恒大将无偿捐赠110亿元,通过产业、搬迁、就业和教育等综合措施,帮扶毕节全市100多万貧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稳定脱贫。其中,第一个“三年之约”,是捐资30亿元,使大方县18万贫困人口于2018年底全部脱贫。眼下,距离承诺兑现已不足一个月时间。
“失联”的“最后一公里”
从大方县城到安乐乡的贫困山村,30余公里的盘山公路格外崎岖,每遇雨雪极端天气,在坡陡弯急的路段上开车就成了“玩命”的活儿。
山东籍恒大扶贫队员刘鹏清晰记得,有一年冬天他开车下乡走访贫困户,在一个下坡结冰的路段忽然停下车不敢开了,因为他看见一头牛正四蹄站立顺着坡道往下溜冰。
更早些时候,一个扶贫三年的老队员在下坡转弯时来不及刹车,直接把车开下了沟里,所幸没有造成伤亡,捡了条命。
住在这里的村民往往就没那么幸运了。几乎每年冬天,都有村民骑摩托车滚下山崖摔伤致残的交通事故发生。记者跟随恒大扶贫工作队走访调研时,看到许多这样因伤致贫的贫困户。
散乱分布在乡间山野的贫困户,是与中国城乡交通主路网“失联”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公里”。
中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全球第二位,而乌蒙山区的贫困户由于道路交通的阻隔,长期几乎是一个浑然封闭的世界。让刘鹏印象深刻的是,一户居住在深山里的贫困户下山买包盐,步行要往返好几个小时;坐车去的话,路费比盐还贵。
恒大扶贫队员走访调查时还发现,住在深山里的贫困户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在生活方式上,都与当今社会严重脱节,甚至还停留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水平,思想观念上的保守闭塞,是导致其重度贫困的深层原因。
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对于“易地搬迁扶贫”的宣传并不理解,认为扶贫队员劝他们下山,是要把他们“抓起来”或是“骗去城里做苦力”;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靠天吃饭、土里刨食的极简生活,对贫穷安之若素,反而是对“脱贫致富奔小康”这种未知的生活方式心存疑惑。
大方县凤山乡银川村贫困户张正英现年83岁,她昔日的家建在距离公路500米的山腰上,一座煤渣空心砖垒起的小平房,屋顶是被风吹得残破不堪的石棉瓦,瓦上压着砖头。平房一侧连着牲口棚,房前屋后是几亩菜地。两间除木板床和土炉灶外再没什么家当的起居室,一间住着张正英和她的老伴儿,另一间原本是大儿子和儿媳妇住,后来儿媳妇生下一个男孩,没过两年就离家出走了,从此再没回来。
恒大扶贫队员秦少帅还记得,第一次来到张正英家中时,老两口带着孙子围坐在火炉旁,老伴儿生着重病,孙子年幼单亲,张正英目光呆滞望着屋顶。用“心灰意懒”来形容这户在贫困线以下挣扎的家庭似乎并不为过。
秦少帅说,就主观因素而言,贫困往往根源于人们的某些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他在入户调查时看到许多像张正英大儿子这样的贫困户:没钱就出去打几个月工,赚点钱就回到家里喝小酒、睡大觉。而在帮扶过程中,最难的就是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每周都要找他谈心”。
与外界重建连接
扶贫队员告诉记者,尽管致贫的理由可能各不相同,比如因为生病负债、意外伤残、家庭变故或者没受过教育、就业困难,等等。但总的来说,这些贫困群体有一个普遍的特征,就是“他们都是曾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
因而,如何帮助深处交通和信息“孤岛”的贫困户重建与外界的连接,让他们恢复自信和希望,就成了制定精准扶贫策略的关键。引用一句众所周知的话,便是“扶贫先扶志”。
在对超过28万户贫困家庭的深入调查和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恒大和大方县政府以大数据分析作为决策依据,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就业辅导和教育办学等各项精准扶贫措施,全面覆盖贫困人口。
在大方县的一些乡镇,至今还能看到游牧文化的某些特征遗存。贫困户之所以选择在深山居住,最初是为了占地开荒。“开荒开到天边边,种地种到山尖尖;起早贪黑都不说,种一坡来收一箩。”一首当地民谣道尽了小农经济的心酸,不成规模的家庭自发农业,付出与收获严重不成正比,久而久之,便成了“贫困孤岛”。
而恒大和当地扶贫干部开出的产业扶贫“药方”,恰是通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招商引资、完善贯通产业链,来加快实现当地农业现代化。
在大方县,从东关乡覆盖全县的3.2万平方米蔬菜育苗中心,到兴隆乡一千多栋的蔬菜大棚基地;从县城里的奢香古镇,到凤山脚下的恒大二村配套蒙古风情园;从遍布全县的1万多栋蔬菜大棚和100多座蔬菜基地,到300多个肉牛基地、一站式购牛超市和近两万头优质进口母牛……300多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农业工程星罗棋布,让人们感受到恒大产业帮扶给当地农业带来的全新气象。
在政企合作扶贫模式支持下,恒大结合当地农业特色产业,目前已建成蔬菜、肉牛、中药材、经果林产业化基地482个,引进43家上下游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带动贫困户入股分红、务工增收。
大方县油沙村魔芋加工厂是恒大援建的一个农产品加工项目。该厂生产的魔芋远销东南亚和美国、日本、泰国等地。50岁的村民汪安品告诉记者,他曾是村里的贫困户,现在是魔芋生产线上的“产业工人”,每个月能拿到3800元的工资。“每天上班8小时,还管吃饭”。在毕节市的十里八乡,越来越多像汪安品这样的脱贫群众,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完成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身份转换。
对于那些离群索居且零星分散的深山贫困户,修路架桥并不现实,重新与外部世界建立连接的最好方式,就是易地搬迁。这正是恒大给出的第二剂扶贫药方。
昔日祖孙三代居住在山间寒窑里的张正英,现在是恒大幸福二村013号新房户主。2016年9月28日搬新家时,张正英一家人被眼前的新家“吓到了”:一栋栋颇具黔西北民族风的两层小楼,既结实又精致;新房子前庭后院,养花种菜、健身休闲、生活购物都很方便;屋内装修整洁,家居家电一应俱全……张正英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说,这么好的新房子她以前“做梦都不敢想”。
三年来,恒大援建大方县的50个新农村和县城安置区奢香古镇,已于2017年6月30日前完工并搬迁入住;建设的毕节全市8个县城安置区项目已陆续搬迁入住,2019前上半年全部交付使用,实现了在易地搬迁扶贫领域的“恒大速度”。按照全部计划,恒大将为毕节10个县区解决22.18万贫困人口(5.2万户)的移民搬迁。
改变悄然发生
过去的三年时间里,在大方县,恒大扶贫队员翻山越岭、走村入户。恒大的“90后”员工,大都把志愿到贵州扶贫作为步入社会的成年礼,争相报名者踊跃。
这群年轻人用热情与朝气,温暖着中国西南角乌蒙山区每一个身处寒冬的贫困户。
截至目前,恒大和大方县政府制定的各项精准扶贫措施已覆盖大方县全部18万贫困人口,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总建筑面积约400万平方米的103项重点工程2017年6月底已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其中包括移民搬迁安置区、学校、医院等80个重点工程70万平方米,产业扶贫项目330万平方米。
改变就这样悄然发生。
负责易地搬迁扶贫的刘鹏发现,那个被他劝说下山、搬进奢香古镇的大姐,通过就业培训获得了一份社区保潔的工作。而且她还学会了用手机微信发信息,“每天必晒朋友圈”。
在恒大扶贫队员秦少帅持续不断的谈心鼓励下,张正英的大儿子在搬进新居后变得更有责任感了,最近刚刚通过恒大就业培训,在南方找到了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
山路上骑摩托不慎摔伤脊柱的周小军,曾一度被20万元医疗借债逼至绝境,现在他分到了恒大幸福二村的一栋二层新居,一楼自己住,二楼经营民宿;他还在村委会谋得了一份有工资的收入,每年的蔬菜大棚经营也有5000元分红,妻子也通过培训实现了就业,孩子在恒大援建的新校区读书。一切都欣欣向荣。
在被问及脱贫以后还有没有后顾之忧时,有好几位受访对象都近乎一致地表示: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希望下一代不要再像他们一样经历贫穷。
拔掉贫根、甩掉穷帽,跟上小康社会发展步伐,是乌蒙山区贫困群众多年来的共同心愿。而通过发展教育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更是这场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未来之战。
截至目前,恒大通过建学校、强师资、设基金,全方位补足当地教育资源缺口,已建成11所小学、13所幼儿园、1所完全中学和1所职业技术学院,并全部投入使用。
正在上初一的三元乡贫困学生王豪有一个“清华梦”。他告诉记者,“恒大民族中学条件非常好,和电视中城里的学校一样。”通过清华大学的远程教育平台,现在他们日常上课的内容,很多都是原汁原味的清华附中课程。
尽管父亲前两年去世,母亲改嫁,仅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但这些不幸遭遇丝毫没有让王豪失去面对未来的勇气。这位插着梦想翅膀的少年,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摘自《财经国家周刊》2018年第26期。作者为该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