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融汇:“STEAM+地域文化”个性化课程

2019-09-10 07:22:44张丽宏隋宏俊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贝壳个性化活动

张丽宏 隋宏俊

摘要:“STEAM+地域文化”个性化课程围绕地域文化的教育资源,融合STEAM的教育理念,借助阅读材料,将语文阅读教学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结合,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学校遵循着开放性、多元性、创新性的原则,在立德树人、以人为本、体验参与、开放资源的课程理念体系指导下,确立了“STEAM+地域文化”个性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的策略,探索有效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浸润中得到滋养,努力实现了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的特色发展。

关键词:STEAM;地域文化;个性化课程

大连市西岗区建设小学位于大连市火车站的后面,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外地在校就读学生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9%,这些学生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和自治区。他们所在的家乡,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自然环境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学生流动的经历,成了学校教育的宝贵财富,学校将他们自身的地域文化当作一种教育资源融入新的地域文化之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地域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现代城市的生活。

“STEAM+地域文化”个性化课程是指围绕地域文化不断地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融合STEAM的教育理念,打破常规的学科界限,借助阅读材料,将语文阅读教学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结合。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实现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动手实践,感受丰富的地域文化,建立跨学科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让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更快地融入到大连这个第二故乡并感怀第一故乡,从而内外兼修,提升学生的身份认同感及心理认同感,以利于长远发展。

一、“STEAM+地域文化”个性化课程的意义

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学生了解语言文字,才能了解中国历史,才能真正将所学转为所用。因此,如果学生能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清楚各个地域的不同风土人情,了解地域文化的起源、發展,进而对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果想使课堂结构有所突破,就必须从传统课堂“流程式”的教学设计拓展为“小班学习生态环境设计”。操作层面的关键点是引领教师把握“小班学习生态环境”的设计要领,引导教师开展基于活动、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等深度学习方式的选择,改变“流程式”的教学设计。在学习资源开发上,创建学习工具资源、网络技术资源、社会力量等,促使学习者课堂有意义学习的发生。STEAM课堂是学生围绕一个真实的问题情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完成高层思维的学习。

二、“STEAM+地域文化”个性化课程的目标

通过挖掘自身地域文化教育资源,构建适合学生德育发展的系统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心理认同感、身份认同感,从而培养学生“荣”“融”“容”的优良品质;优化学校管理,弘扬学校文化,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三、“STEAM+地域文化”个性化课程的实施原则

第一,开放性原则。课程开发要有开放视野,既要传承地域文化的经典,又要引入各地区优秀的资源,在关注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形成校本特色,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多元性原则。课程活动要与各个学科整合、与课程教学整合,课程活动的目标、内容、要求要与学科的要求做到两者优化共设。同时,课程活动还要在时间、空间与活动形式上体现课内外、校内外的优势互补,达到整体效应。

第三,创新性原则。STEAM教育理念是一种更具有创意性的教育方式,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教育实践,它注重现实生活与学习的联系,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动手体验,讲求知行合一。我们以STEAM理念为支撑,将地域文化进一步深化为“个性化课程”的主题实践,用特色课程承载学校文化。

四、“STEAM+地域文化”个性化课程的体系

学校在立德树人、以人为本、体验参与、开放资源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确立了“STEAM+地域文化”个性化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五、“STEAM+地域文化”个性化课程的实施

(一)课时安排

由语文教师组织3~6年级学生参与课程任务建设,按照课时计划,每学期组织每个班级进行一次,每次4~6课时。每个主题活动项目的课时安排应根据任务难度和实施方式进行合理分配。

(二)组织方式

课程组织方式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主,合作的前提是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制定方案。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兴趣、能力、特长及活动需求,明确分工,要求学生切实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既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合作沟通能力。

(三)教学方式

建设小学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情境和学习结果四大要素出发,创建了以“阅读”为牵动,以“阅读雷达”为“脚手架”的项目学习环境。教师采用“对话文本、学习构思、学习推进、学习评价”等活动,使学习者互动地参与到延展性的、复杂的、真实的问题中,学生主动探究,创造出某一作品并完成重要知识的学习。

1.对话文本

教师根据地域文化课程的主题,提供相关的语文阅读材料,引出需要研究的文字,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五年级“坠入大海的天使——贝壳”一课中,教师引入席慕蓉的《贝壳》(这是一篇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美文)引发了学生研究贝壳的热情,使学生对不同地域的贝壳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学习构思

根据地域文化主题确定学习的内容,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借助STEAM教育理念提出项目问题和项目学习的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碎片性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了系统的、具有探索性的开放问题,并确定了具体的探究内容。

“STEAM+地域文化”个性化课程的三个维度,分别是阅读理解、地域文化研究、个性创意活动,它们之间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体系,有效地支撑起建设小学“STEAM+汉字雷达”的课程实践。

如学习五年级的“坠入大海的天使——贝壳”一课时,学生借助“阅读雷达”提出了若干研究问题:

阅读理解:文章中的贝壳经历了什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地域特色文化研究:我们来自不同地区,我的家乡都有哪些贝壳种类?是不是只有海边有贝壳?贝壳有哪些种类?贝壳里有什么?贝壳可以做什么?如何区分贝壳年龄?

STEAM个性创意活动:音乐中的贝壳、文学中的贝壳、我用贝壳来设计、我用贝壳做游戏、我用贝壳做实验。

3.学习推进

有了初步的学习构思,就要进行科学的学习。教师通过阅读材料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小组针对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案、设计项目研究計划、明确合作规则、与教师一起了解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根据学习内容进行讲授,引入课外资源,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框架,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根据学习内容进行评价与反馈。

4.学习评价

学生作品展示前需要经过一定的练习,并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展示过程教师可以录制成视频,帮助学生反思,项目展示的过程应广泛地邀请社区、父母、同伴参与,并给予针对性反馈。项目进行前、进行中、结束后,学生可以随时借助学习内容对自己进行自评、组评,并邀请教师评价。项目学习评价量表需要根据不同项目的侧重点进行设计。

(四)学习环境

STEAM课堂是围绕一个真实的问题情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高层思维的学习。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一直坚持为学生搭建真实的学习环境。“坠入大海的天使——贝壳”一课的推进过程中,学生参观了大连贝壳博物馆,对贝壳有了直观的了解。通过查资料了解到“贝”字的字源字理、贝壳的相关科学资料。教师把课堂打造成“小厨师乐园”,学生亲手制作了美味的蛤蜊汤和贝类水饺。学生运用拼、粘、刻等艺术手法设计了贝壳艺术品,又运用烧、浸泡、搭建等形式进行了贝壳的科学实验。整个课堂推进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问答与讨论,而是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让学习者自身感受生成的过程。

学生在项目解决过程中,一方面思考运用怎样的知识才有效,并收集必要的信息;另一方面,面对复杂的项目情境展开扎扎实实的跨学科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应运用知识技能,确立若干层级的下位目标,有逻辑地开展问题解决的过程。

(五)学习成果

为了能将学习成果推广,每年的5月份,学校开展“地域文化课程体验日”活动。教师在前期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按照“热议话题——话题追踪——活动准备——活动体验——展示评价”的流程设计地域文化体验课程。学校对这些课程进行审核、指导、评议,每年都会选出30个体验课程。“地域文化体验日”是建设小学在研究地域文化教育、创新课程背景下的全学科课程活动。

第一届是以“展示地域魅力,舞动创新梦想”为主题的学习成果展示,设置了“舌尖上的面食”“地域歌曲大家唱”“纸有你‘型’”“油画中的家乡”“家乡的贝壳”“茶道”“家乡的建筑”等课程。教师在各个课程体验区精心设计,搭建真实的学习环境,通过知识问答、美食品尝、游戏互动、尝试创新等方法带领学生进行体验。教师是设计者,家长是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体验者。当天所有活动都是由家长组织的,他们当中一些人的专业知识水平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让我们拓展了身边的教育资源。

第二届是以“一带一路手拉手,一班一省看中华”为主题的学习成果展示,师生们甄选了来自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25个省份,开展地域文化学习,研究这些省份的历史、艺术、科学、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内容。班级的环境设计极具地域特色,可以说,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省份的浓缩。学生身着盛装,学习知识,体验乐趣,动手实践,脸上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课程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了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近距离接触了地域文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通过活动,将学科教学与地域文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不断创新。这些体验课程不仅仅是学生的专题活动,还包括某些学科学习进程中“阶段性”的活动,随着一个个“小课程”的积累,“课程体系”会逐步形成。

建设小学“STEAM+地域文化”个性化课程,遵循“立学习权利,还教于学;立生命智慧,还学于生;立个性成长,还生于人”的核心理念,挖掘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凝聚并形成切合学校自身特点的“STEAM+地域文化”个性化课程体系,将地域文化教育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探索有效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浸润中得到滋养,实现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学校的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陈进玉.中国地域文化通览[M].上海:中华书局,2013.

(责任编辑:孙丽英)

猜你喜欢
贝壳个性化活动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银贝壳
趣味(语文)(2021年12期)2021-04-19 12:16:06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12
原来你是这样的贝壳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7:10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
贝壳里的海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