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智君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对生活的意义,并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于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研究教材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数学问题为导入,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生活阅历少,对问题的思考还处于比较浅显的阶段,要想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对他们进行相关的问题提示。教师创设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提示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朝着教师既定的方向思考和寻求答案。
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课时,我通过如下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假如爸爸妈妈让你统计家里近半年中每月的电费使用情况,你会使用什么方式统计呢?”学生听了之后,众说纷纭,有的说按每月顺序用笔记录在本上,有的说做个表格统计。听到他们的各种答案,我接着问道:“那么,假如让你们找出哪个月用的电费最少,哪个月用的最多,你们会怎么找呢?”学生说一个个按顺序找。我答道:“这个办法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数据多的情况下,按你们说的那种办法比较浪费时间,并且有可能刚看了前面,又忘了后面,影响我们比较数据的大小。今天我们学一种更新、更好的统计方式,这种方式既节省时间,还方便我们快速比较出数据的多少,你们愿意学吗?”在层层提问下,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更高了,个个都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决心学习这节课,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低,他们的学习动力大多来自教师的施压或指导。所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任务,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会积极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并试图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了“折线统计图”之后,我“趁热打铁”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学习任务:利用互联网查找、搜集本周一到本周五北京的天气预报温度,完成天气预报折线统计图,并找出本周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学生本来在本节课的课堂导入环节充满了很多期待,在课堂的开始阶段他们都想急于了解折线统计图的做法,经过一节课的学习,他们已经非常清楚这种统计方式的做法,加上最后的任务布置,正好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这种任务的布置方式,无形中给予了学生更大的动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兴趣与意识,提高了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总之,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学生能掌握一定的应用理论,而通过应用数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記忆。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是数学学科的发展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给予他们适当的话题引导,并适当给予学生一定的任务驱动,让他们在持续不断的思考和应用中完全掌握所学知识。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澧澹中学)
(责任编辑 吴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