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理解

2019-09-10 07:22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19年6期
关键词:哲学教育教学

本刊编辑部:侍老师您好!您酷爱读书,据说外出时最爱去的地方就是书店和图书馆。也正是广博的阅读,加之勤奋的实践,才不断丰厚了您的“理解教育”思想吧?

侍作兵:谢谢!阅读是每个人不受外界约束的最自由的事;买书时候的状态最能反映一个人学习的本性。每天的工作之余,我都会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阅读,大量的阅读让我徜徉在人类的文明成果中,读书提升了我的精神境界,也提高了我的认知水平。

“理解教育”从自发的、模糊的想法到有意识、明确的研究,并且逐渐清晰,其实就是我的不断阅读、学习、实践的过程。因为热爱阅读,喜欢逛书店、去图书馆,所以才可能和出版、发表的最新成果有同步的认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几乎都是在第一时间读到了几本后来对我研究和从事“理解教育”影响深远的著作。比如殷鼎先生的《理解的命运——解释学初论》,刘少杰先生的《理解的追寻——实践理解论引论》,以及后来有缘在其门下学习的金生鈜教授的著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等等。

阅读往往是一个人产生思想萌芽的温床,既然阅读这么重要,所以我要培养阅读的习惯。当今社会,阅读最不缺乏的就是书籍,最缺的是阅读的意志。我小学四年级就用家长给的零用钱到邮局订阅《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我们爱科学》等杂志,从小养成读书习惯非常重要,习惯是一种持久的坚守。

阅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批判性的审视与凝望,没有对认知的长期实践与冥想,阅读也不会凭空转化为有价值的思想。

本刊编辑部:您研究践行“理解教育”多年,又发表了多篇有关“理解教育”与教学方面的文章,请您分享一下这一教育主张的源起与主要观点。

侍作兵:好的。随着学习、研究、实践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觉得“理解”理论能解决许多现实问题,这是我对“理解”如此迷恋的主要原因。“理解”不仅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关系、现象与规律的解释,还体现了对客观世界的还原与抵达,同时它也是人对客观世界在筹划与相互凝视过程中的再创造、再编码、再建构的过程,能达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解、共情和共生,促进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和谐。解释只是理解的初步与前提,和解是理解的进程,这里的和解是哲学矛盾层面的和解,人的各个要素之间和谐进步才是目的。

“理解”作为教育哲学的核心词,是在哲学层面定义为理性认知活动,它需要借助概念,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及联想,以及复杂的思维方式,领会、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达成对世界本质及规律的认识。

“理解”从心理学层面来讲,可以被看作一种认识的环节与状态,这也是当代认知心理学对“理解”的理解。在理解教学中,我们关注信息传输的适切性,以及编码重构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意义所在,直白一点讲就是学习主体根据前理解、已有经验的思维活动。这也是许多人认为理解比死记好得多的重要原因。

“理解”的社会学意义、“理解”的教育意义也不企望能在一次短短的对话中得以清晰。

“理解”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人睡觉时身体照样生长,但是人的精神成长与发育却不是这样,如果失去“理解”,那么人的精神成長寸步难行。“理解”是人用实践来领悟意义与证明世界的“总体性意识活动”。人类的所有发现都是以“理解”为基础的。“理解”既是手段,也是过程,还是目的,同时还是“理解”自身。

“理解”的实践是解决人类问题的最后哲学指引,也是解决教育困惑的不二良方,是教育的终极价值所在,是对人的关照与关怀。

这是一个需要理解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理解的世界。无论对与错,理解无时不在,理解无处不在。无论是人类的认知理解、人际的理解,还是人对自我的理解,都需要人们重新审视“理解”的教育哲学内涵,“理解”本身也需要有一个开放的理解。在当今的语境中,对西方古典解释学抑或哲学解释学要有一个宽容或者说是宽泛的对待,我倡导“理解”教育哲学的精神实质就是抓住人类区别于其他存在物最具人类特征与标志的“理解的意识与能力”,引导我们的行动,这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核心构成。因此,理解就必然指向理解主体——人的理解,包含人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理解,人类对自己的理解。这三个方面的有机构成,深刻地决定着人的个体与群体的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我发展、完整素养涵育形成的品质,这是“理解教育”的核心价值、终极追求与重要遵循。这是把“理解”作为教育哲学核心词的原有之意,也是作为教育实践诉求的滥觞之思,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解论的基本原理,更是对马克思提出的“按人的方式来理解”世界,努力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类自我矛盾的真正解决,完成人生整体意义的发现与追求。“理解”的实践最重要,知识并非天生就是生产力,只有能被转化为发展的过程要素的知识才称得上生产力。思想也不是天生就有力量的,只有落地并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思想才有力量。并不是所有的理论天生就能指导实践的,虽然,理论是用来实践的,“走向理解,走向实践的理解”是我所理解的教育遵循。

这也呼应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解之于教育实践的学说的观点。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提出把现实当作实践去理解,把理解放到实践中把握,这是他在对人全面认知后,对人生意义作整体关怀后提出的伟大理想,也是实践理解论从实际出发,在主观关系与主体间关系追求本体性与客体性统一、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追求人生整体意义得出的必然结论。

本刊编辑部:侍老师,您追求一种“理解·开放”的教学实践风格,请您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历好吗?

侍作兵:教语文本没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也许这种想法是源于我的无知,抑或是源于初生牛犊不怕虎。从师范毕业刚走上工作岗位那会儿还认为自己很“有才”,教书时随性得“无法无天”,这跟当时的领导不怎么管我这个来农村工作的科班出身的年轻人有关,这从另一方面讲倒是好事,为我的自由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记得当时我们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我的教学进度有时很快,有时却很慢。我认为教材也需要整本书浏览、通读、研读、回溯,再远观。正因为如此,很多时候,一个单元往往两三节课我就教完了,剩下的时间我就在那儿等同年级老师的进度赶上来,然后再和平行班的老师同时间进行下一单元的教学。这等待的期间是学生最快乐的时光,因为我会把自己写的文字拿出来“炫耀”,与学生一起分享;有时也会让学生把自己的“小作品”在班级说说、讲讲、议议;有时候我会从图书馆借一些书让学生在课堂上读;更多时候是把学生带到图书室、阅览室让他们自由阅读,以至于图书管理员说我是“全校最烦人的老师”。还有的人说我教书偷懒,也有的同事善意地提醒我教学进度与平行班不能出入太大。说来也怪,就是这么一个状态,每次考试班级成绩都不差,有时还会“冒尖”。那时小升初需要考试,县城最好的初中一共招200人,我们班考上十几个属于正常。

我想这主要还是得益于学生的大量阅读,增加阅读量是语文教学品质提升的法宝之一。我不仅关注学生的阅读量,而且更注重“质”的提升路径。通过思考与实践探索,我在作文教学中提出了“指向域”的概念。学生虽然生活经验少,但是也没有少到不能完成学校作文要求的地步,写作不是缺乏生活经验的素材,撇开写作技巧等因素之外,学生缺乏的是文题与生活经验素材的对应能力与筛选能力。他们有限的生活经验或写作素材会因为“宏大”的题目而迷失了选取指向(在那个时代作文要求与教学往往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因此我就提出文题的指向域要小,要无限靠近学生记忆仓库里每一个“货架”上“存放的零配件与物品”,让学生不经历太多的痛苦就能伸手拿到。这不是让学生沉浸在舒适区,而是基于写作对许多学生来说毫无舒适感的严峻现实而言的,这完全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是基于对儿童心灵与认知世界的深刻理解作出的判断。而这也是在教学中得到了验证的。

本刊编辑部:您作为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负责人,多年来带动了一大批行政人员、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当中一定会有不少体会与心得吧?

侍作兵:带动团队的发展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我的职业的幸福感很多都源于此。团队建设中精神引领很重要,没有精神与思想这东西,做什么都有倦怠的时候。要得到别人信任,你首先要相信自己,自己要做出样子来。“理解教育”就是我的教育与精神的信仰,研究与践行多年,我对它是有感情的,它已转化为我的一种行为方式;它博大精深,以至于我觉得现在还只是在“理解”理论的外围转悠,但我一直心向往之。这一理念也逐渐成为凝聚并助推我们团队前行的文化核心。

理解型的团队建设应该是“人品高处立,学养圣贤止,团队互助行,乐教又爱生”,应该关注人的整体意义的建构与发展。

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在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用自己的品格育人,去观照人,每个学生都要全面发展,“每个学生”是指育人的全體性,全面的发展是从人的整体意义上讲的,正如我的先祖侍其沔所言:“要以皆天下强立君子也。”要努力追寻天下人都能接受好的教育,促成人的完整意义上的协调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解论的核心价值遵循,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就提出“按人的方式去理解”现实世界,努力追求“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这就是我在团队建设中非常看重“欲加人,先问己”,倡导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的主要原因。在“理解教育”引领下,学校层面采取抱团发展的战略,注重推进教师梯队建设,打造名师团队,成立特级教师、名师、模范班主任工作室。个体层面,增强教师对“理解教育”美好愿景的认同感,教师结对,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营造氛围,激发内驱动力,激发个体的成长意愿。

这些年来,我的团队走出了3位省特级教师,近50位大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10余位团队成员成为校级干部。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用自己的扎实与勤勉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努力着。

猜你喜欢
哲学教育教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