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E生态下的史料教学探微

2019-09-10 02:38左昌飞
关键词:史料教学信息技术

【编者按】2015年以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构建全E生态,协力师生生长”为抓手,持续开展全E生态下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试验。本刊第4期《专题研究》栏目分享了5位教师在项目建设与课例研究中的思考与收获,本期继续呈现左昌飞、刘成厚、王伟、张勤孟、沈静丹、杨崇保这6位教师的实践探索。

摘要:全E生态下的史料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有助于师生的高效互动和教学的深入。具体措施为:课前,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史料的搜集与整理;课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展示讨论和观点升华。

关键词:史料教学 信息技术 搜集整理 观点升华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解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此也有明确要求:“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敘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全E生态下如何高效地进行史料教学?本文结合《抗日战争》一课分享探索的实践与思考。

一、教学设计

(一)课前:史料搜集与整理

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将学生分为4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借助读秀、知网等信息技术平台,搜索有关七七事变、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百团大战等抗日战争重要史实的论文,补充和完善对抗日战争相关史实的评价;关注学术前沿,了解关于抗战胜利意义的最新研究;进一步提炼抗战胜利意义的关键词;总结抗战精神,并将学习成果以截屏图片、下载影像片段、概括关键词、撰写读后感等形式上传信息平台。如此,增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搜索、分析史料的能力,为本课学习奠定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和广泛的拓展阅读基础。

(二)课中:史料展示与升华

借助网络平台互动技术,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即时互动,从而实现高效教学。以本课为例,借助同屏展示技术,集中展示学生课前的合作探究成果,并通过网络投票、打分等形式进行现场评价,有助于学生深刻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战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结合本地的“抗战记忆”相关活动,进行地方史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历史意义,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实践

(一)展示讨论

在展示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每个小组上传的有关抗日战争主要史实的评价和前沿学术观点,并概括其体现的抗战精神的核心关键词。如,在课前的史料搜集与整理过程中,有小组找到了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发表的《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的原文及相关视频,据此概括出代表抗战胜利意义的核心观点和关键词——“正义”“和平”“文明的胜利”等。结合学术前沿动态,如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国关系、民族复兴和现代发展机遇等,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当时和现在人们对抗战胜利评价的异同点,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抗战胜利伟大意义的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提炼并理解抗战精神: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的伟大的抗战精神,包括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等。

(二)观点升华

本环节,在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播放学校关于“国家公祭日”活动的视频资料后,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近代南京被称为“悲伤之城”,也被称为“胜利之城”的原因是什么?(2)在南京学习和生活的我们,从小学到中学,经历或者见闻过哪些“纪念抗战”活动?

学生现场查找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除了掌握“悲伤之城”缘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胜利之城”缘于中国战区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等知识点外,还找到了更多的资料。例如,电影《南京!南京!》的导演陆川将南京解读为“生死之城”,希望人们对战争中的人性、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如,2006年,南京提出“把南京建成国际‘和平之城’”的目标,是因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惨案、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是二战期间骇人听闻的三大惨案,南京有条件、有理由以和平文化的理念来指导和平城市的建设等。这些资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在“纪念抗战”活动展示环节,除回忆“国家公祭日”等“纪念抗战”的活动外,学生还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寻找身边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展示南京安全区形势图、讨论拉贝其人其事等活动。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再次认识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中的南京和抗日战争中的“我们”,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贯彻了“积极和平”的理念。

三、教学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有以下思考。

其一,学生搜集的史料缺乏深度。学生对于抗战的史实缺乏系统与全面的掌握,导致搜集的史料及观点都停留于教材内容层面,缺乏深层次地理解与论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辅助学生搜集、整编资源,重点研究特殊历史事件以及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全新的理解并初步形成个人观点。

其二,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本课涉及的史实众多,有限的课时内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受教学时间限制,课堂中往往缺少史料分析的支撑,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历史地位的教学目标完成度比较低。因此,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教学围绕对抗战史实(中国抗战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和抗战胜利的意义分析展开,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悟历史,升华情感。

全E生态下,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史料搜集与解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可以摆脱教科书的束缚,追求自己的趣味,发展自己的特长,领略更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不容忽视的是,信息技术再先进也只能是历史教学的辅助手段,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能因为盲目追求教学手段的新颖、时尚而忽视其针对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

[2] 赵士祥.信息技术融合视角下的历史教学方式变革——兼论智能教学环境下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培育[J].历史教学,2017(1).

[3] 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 陆卫平.E学习模式与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17).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