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婷
问题导学法是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水平提升的有效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切实提升教学效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教师应注重问题的合理设置、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课后总结巩固与教学反思。
一、问题导学法定义概述
问题导学法是现今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效果非常好的教学模式。这种方法在具体的应用中,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着非常突出的优点,可以很好地将教学重点内容提炼出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教师很好的发挥了课堂引导者的角色,有利于提高课堂组织水平。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强调教学中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信心对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针对数学学习,兴趣尤其重要,因为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数学存在较大的抽象性,有大量的计算,这使一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一旦出现解题困难或者无法理解的内容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情趣。而问题导学法则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师生互动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通过问题设计,抛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通过破解一个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初中数学学习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说在一堂数学课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经验和能力带动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吸收知识。
在日常的教学中,常会出现与之相反的情境,也就是一堂课都是教师在辛苦地讲解,希望把更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双方缺乏互动和交流,对数学教学更多是让学生不断做题,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忘记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问题引导法是教师在问题的设计和引导中,发挥课堂组织者的角色,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完全投入初中数学的学习活动中,并以此提升整个教学过程的活性。
三、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设计教学问题
设计问题是问题导学法的关键所在,只有问题设计得合理、科学,才能起到应有的教学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設计的问题不能脱离教学实际,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题目。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紧贴教学进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每个层次的学生的能力,使问题具有层次感,照顾到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使学生根据问题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探究问题。
2.教学问题设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教学的重难点是知识的集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过往知识的复习,对现有知识的吸收,让学生在探求问题的答案过程中掌握与理解相关知识点。除了重点和难点的问题设计,还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要顾及整个层面的学生不同的掌握能力,保证问题设计的针对性。
3.教学问题的设计需有机融入情境,让学生能更好地投入问题探究当中,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例如在人教版“全等三角形”这部分的内容学习时,我采访的是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法,先是将最直观的图片展示给学生,问他们该三角形有什么特殊的特征,和之前的三角形学习有什么联系,说出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到哪些全等三角形的原理?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二)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
问题导学法的根本目的是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激发学习兴趣开展探究。这是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实际中的过程,产生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问题的探究。可以说,问题导学法开展得如何,关键就是教师的问题是否能引起学生开展有效探究。
例如在人教版“整式的乘法”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我从一个学生都比较熟悉的问题入手,那就是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有多远?我提出的问题是:已知光速为3×105km/s,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需要的时间大概为5×102s,求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这个问题显然比较具有吸引力,迎合了初中生的好奇心理,进而进入问题的探究中。在这个过程,我将(3×105)×(5×102)=1.5×108转化为ac5·bc2,使学生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很快地吸收知识,达到较为理性的教学目的。
(三)合理设置问题进一步发掘数学知识点
一个设置合理的问题,是对数学知识点的融合。问题导学法可以说是数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在突破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层层剖析问题所在,突破一个个知识点,最终得到题目的答案。教师进行问题设计时应秉持这个原则,不能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答案,而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否则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圆形这节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些较有难度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对“圆”的认知,并且在一层层的问题设计中,将相关知识一点点地融入其中,探究的过程也就是知识不断深化和理解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在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圆内,有一条长度为6厘米的弦,求这条弦所对的圆周角大小。这个题目涉及什么是弦?什么是圆周角、圆心角?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等等。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学生通过初步分析数学问题,基于几何数学问题的基础,结合对几何数学问题中“数形结合”方面解题的技巧能够将相应的几何图形画出,通过对几何图形进行仔细观察便能够快速获得解题关键,学生在补充与拓展图像条件时能够正确找到解题的方法。在对该数学问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有效运用其有关知识内容,而且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相关数学知识,切实实现了问题导学法运用与重点知识剖析的目的。
(四)总结巩固及时反馈
问题设计是否如预料的那样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在问题中是否表现积极,这需要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馈,发现问题导学法实施中的经验和不足,为之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例如,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教学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内涵、公式,并能解决简单问题。在问题导学法的引导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是我在教学回顾中,发现没有对“勾三股四弦五”的推导过程进行有效导入,再就是该理论对日后的哪些知识点产生重要影响,没有和学生提及,使该知识点有点孤立。在这节内容的学习中,教学形式还不够多样,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小游戏的成分或者拼图的形式,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勾股定理。
但是对一些学生在解题中的新发现进行了表扬,以示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在课后的作业设置中,我安排的思考题和生活很贴近,比如哪些家具中运用了勾股定理的原理,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去网上检索勾股定理的应用案例,哪些是你没想到的,写一份交流报告……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如此,课上总结、课后反思加上课后巩固,充分发挥问题导学法的效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结语
问题导学法是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数学思维、提升数学能力的有效手段。正确利用问题导学法,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从问题的设计开始,到问题在课堂内的导入,及以课后的反思,都需要紧贴教学实际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置问题的难度和层次,将知识点有效进行输出,帮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努力思考、积极反思,寻找真知,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