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宝
进入全新的信息化时代,教育界也随之发生巨变。作为一线数学教师,身处瞬息万变的社会,必须主动投入教学信息化行列,以自身的实践研究,做数学教育信息化的设计者、实施者、反思者、推进者。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和数学教育不是并行的两条轨道,一方面要准确把握信息化发展的新特点,另一方面又要敏锐捕捉数学教育的新动向,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加强学习设计,推广学习软件,形成技术运用常规,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的完美融合,促进师生双赢发展。
从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开始,我就以虔诚的心态迎接信息化教学革命的到来,更新理念、学习技术、钻研运用,尝试在数学课堂里用新的技术改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赋予数学学习新的魅力与活力。
一、收集数学学习软件,实现多者互补耦合
信息化学习的一大功能就是工具性。广大网络技术公司立足儿童年龄特点,设计出了众多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儿童喜爱的数学学习APP,集学习与娱乐、游戏于一体。在平常生活中,我用心收集数学学习软件,及时推荐给学生和家长,与课堂内的数学学习互补互助,以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如学习竞技类APP“魔方格”“一起作业”等,数学练习体系与教材同步,涵盖小学阶段的每个年段,采用游戏答题模式,不仅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学习,检测效果,而且可以与同学、朋友组成联盟进行竞技,形成良性竞争。“谱爱”APP则不仅可以测试学生掌握情况,更可以在第一时间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学生还可以通过微视频了解自己的错误及正确思维指导。“问他作业”“小猿搜题”“百度作业帮”等,则更像是随身携带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语音、拍照等方式随时为学生解疑释惑,界面简明、操作方便。还有“悟空算术”“七巧板”“CCTALK”“晓黑板”等这些数学学习软件各有各的优点,有的利用检测统计,有的利于交流分享,有的利于同级竞争。把众多APP推荐给学生,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软件的优势,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畅享学习资源。
二、形成数学学习常规,养成师生运用惯性
美国教育技术标准(学生版)中指出:“使用技术的课程整合涉及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整合进来,以促进对某一知识、范围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技术允许学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综合信息并专业性地表达出来时,技术整合于课程才是有效的。技术应该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取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所以,光向学生推荐软件还不行,要在常规化运用中形成一种使用惯性,养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信息化学习习惯。我在日常教学中,采取“晓黑板分享预习——一起作业完成前测——CCTALK周末答疑”的组合套用模板,博采众长,不同的学习阶段用不同的软件,坚持使用,形成常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很熟练地掌握各种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还养成了自觉打卡学习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在摸索学习硬件的过程中,提升了对软件的敏感度,能够主动研究软件、适应软件,以最快的速度掌握软件。
三、加强数学教学设计,寻找课堂典型路径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时代特点,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过程。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协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的信息化数学课堂,重学习过程的整体设计少,重学习软件碎片化的运用多。1.0版本的数学信息化课堂是重各类技术、APP的发现与开发,2.0版本的数学信息化课堂是用技术解决问题,3.0版本的课堂则是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去设计学习活动。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提高设计思维:
(一)多元化目标定位
通过适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在重视知识学习的同时,使学生有机会自己探索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结构的各环节、要素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和信息素质。一般来说,我们在设计数学教学时,经常考虑的目标是知识、能力、情感三位一体,但大部分是把目标指向这一节课的“短时目标”,或者是仅指向该知识点的“定点目标”。但是人的头脑发展是有递进性,知识点之间也有连续性。在信息化数学课堂,我们更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着眼于知识的整体性和儿童发展的完整性,不囿于有限的课堂空间与时间范围,更不应该受到课堂局限的影响。例如,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一般我们会设置如下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认识面积含义,会比较面积大小;经历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体会策略的多样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联,锻炼数学思维、提升空间观念。而在信息化思维观下的《认识面积》,不仅要考虑以上目标,还可以考虑设计实际应用型目标、知识延展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学习将变得更个性化,不是所有人都要达到这些目标,但允许一部分孩子先达到这些目标。
(二)多样态资源扩容
网络与多媒体给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多样态的学习资源,把课堂的容量无限扩大。但是,在之前的实践中,曾经出现教师为了体现信息化数学课堂的快节奏、多效果,而不停地把这些技术、软件流线型展示出来,从线上看到了量的增加,但忽视了这些技术、APP所承担的“增加体验、帮助培养思维”,只是在40分钟中浅层次了解知识表面。我们在设计信息化数学课堂多样态资源扩容时,不仅考虑资源的多少,更要考虑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深挖技术背后的思维与智慧成长。
例如,一年级《七巧板》一课,平板应用商店里有很多关于七巧板的APP,但未必适合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的给了虚线图,只是需要把七巧板的不同部分去凑图,这个适合低年级;有的只有七块板,却给儿童的想像提供了无限可能。与实物七巧板相比,这些软件都可以在使用过程中截图,以供寻找规律。
(三)多形式活动选择
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有更多种达到目的地的途径或者方法。对于儿童来说,不能拘泥于同一种活动、同一种思考。教师在设计数学学习时,尽可能设计几种活动类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直觉、判断去选择自己适合的活动。
例如,在设计《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重点在于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有多少度,这个探究环节可以设计以下几种:A.三角形纸片,量一量;B.三角形纸片,撕一撕,拼一拼;C.微课,三角形内角和;D.平板课件,量角器测量三个角(可以比纸质测量更准确);E.几何画板,转三角形;F.游戏,沿三角形三条边转铅笔,三个角转完时,铅笔头指的方向刚好转过180度。以上探究活动均可以研究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但有的孩子适应于手脑并用型,他就可以选择“折、撕”等方式来拼出180度;有的孩子比较马虎,测量不够精细,那么就更适合于用平板内的量角器测量提供的三角形;有的孩子适合于有意义接受学习,那么他可以选择看微课;特别好动的孩子,则可以转一转铅笔,看看铅笔方向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多形式活动的设计,源于对教材的充分理解,更源于对儿童认知规律的充分掌握,从而使数学学习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四)多角度评价生成
3.0版本的信息化数字课堂,我们的评价不再是简单地利用在线学习进行当堂测试,立刻给出一个分数,我们要设计更多角度、更长时间、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评价,使评价真实、有效、客观,对学生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很多教师都是今天测的数据用于今天对学生的评价,最多用于调整教学、查漏补缺,但很少用于观测、评价学生长期的学习行为。要让小数据发挥大作用,不仅评价当下,还可以评价发展趋势,给学生以及时的鼓励与鞭策。
技术改变生活,技术革新学习。南方科技大学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唐晓勇说:“准确定位信息技术,它是我们学习的脚手架。我们要先设计教学,再思考媒体。”确实,左手儿童,右手数学,是牵着儿童穿越数学,还是设计各种风景、挑战、游戏、迷宫,引导儿童以技术为脚手架,独立地在数学中体验、获得、成长?答案是肯定的。期待我们一线教师,可以“先改变理念,再调控技术”,用设计思维,让信息化数学课堂自然而然随时代步伐不断向前。
(责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