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举
摘要:“表现性评价”与道德与法治教学关注学生的思维、表现、情感、体验,重视评价指标多元性的评价方式有共通之处。表现性评价必须立足真实情境,增强学生的感知和体验;用任务驱动,观察、检测、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行为和状态;评价标准不能是固定和唯一的,应该是多元的。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道德与法治真实情境任务驱动多元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评价方式,其内涵是:“学生在一定的真实教学情境中完成某项任务,师生间根据设计好的评价要素、内容、指标等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和状态进行检测。”这与道德与法治教学关注学生的思维、表现、情感、体验、发展,重视评价指标多元性的评价方式有共通之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倡导的评价方式中明确要求:“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現,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本文立足学科教学,从表现性评价的基本立场、路径与原则出发,探讨表现性评价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一、立足真实情境
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交流活动,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才能更加顺利。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探究、反馈和评价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真实情境下进行并深入的。因此,表现性评价必须立足真实情境,增强学生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在有趣、有效的生活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教师应结合不同层级学生的情况,创设与当前学习目标相关的一个或多个真实情境,如设计多个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相互点评;设计游戏项目,让学生在游戏中对自我表现进行评价;联系生活中的琐事促成启发、谈话等,将评价渗透到促进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中,涵盖学生的生活场域。
比如,学生重视友谊,渴望得到友情的滋养,但在呵护友谊方面也会遇到一些困惑和苦恼。基于此,笔者在教学在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让友谊之树长青》时,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现场化解与同伴的冲突。这些冲突都是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真实经历,从冲突的呈现、冲突分析、责任区分到自我调适、矛盾化解,学生明白了友谊需要精心呵护,需要用心关怀、尊重对方,也需要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以此为借鉴,很多有矛盾的学生冰释前嫌,又成了好朋友。这样的真实情境,既演绎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又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又如,开学后不久,笔者发现每天下午做完操回到教室后,学生总是会围着饮水机争抢着喝水。于是,上课后,笔者首先请学生观看了现场——饮水机附近地面,让学生回顾刚才发生的事件,然后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一番评论之后,笔者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对学生的公共秩序、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反思。
以上两个案例主要考查的是学生面对真实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在遇到矛盾冲突、需要做出选择时用所学知识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时表现出来的态度和价值选择。教师需要真实、全面地记录学生的表现。这些表现能够反映出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沟通、责任中担当意识的强弱,因此也是评价的关键要素。
二、依托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将任务流程作为线索,观察、检测、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和状态,包括过程参与情况、投入状态,完成任务的质量、语言表达情况等。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是设计和确立学习任务。这些任务必须是能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能力,便于学生参与、展示、观察和检测的任务。当然,任务难度要适中,应以“项目化”“模块化”为线索,既紧扣评价要素、目标,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比如,在教学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增强生命的韧性》时,笔者将“发掘生命的力量”作为项目任务,让学生分3个小组,通过收集资料分析和解决“如何在生活中增强自身承受力、抗挫力”这个问题。笔者要求学生在收集资料的时候注意分工协作、人人参与,培养集体主义观念;案例和信息收集要丰富,更要有特色;在处理资料时不能照搬现成资料或简单堆砌材料,要筛选有用信息。通过合作探究,各学习小组都展示了自己的成果。
第一小组搜集了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的资料。用张衡身处逆境,不为功名利禄和嘲笑讽刺所动摇,最后获得成功的经历,说明他敢于直面挫折、战胜挫折,把挫折变为自己生命成长的动力。第二小组用植物病毒学家彭加木深入戈壁,为了实现理想和追求以身殉职的事例,说明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品质能够在困境和挫折中磨炼人的意志,增强生命的韧性,使生命更加精彩。第三小组虽然以大家熟知的爱迪生发明灯泡为例,但却找到了不同的视角:面对别人的质疑和劝告,爱迪生说“起码我发现有一千多种材料不能做灯丝”。这表明他把挫折视为人生的财富、自己向成功迈进的阶梯。
在此过程中,各小组内学生进行了及时补充:有的列举了自己在生活中面对挫折时的失落、遗憾、不满等情绪,并对这些情绪的产生原因进行了现场分析;有的“现身说法”,对自己如何战胜学习、交往等方面的挫折进行了介绍;有的还讲述了马云、俞敏洪、成龙等名人挑战挫折的故事,就发掘生命的力量进行剖析。围绕任务进行的深度而有创意的探究,让学生懂得了如何面对挫折,理智地寻找增强生命的韧性、发掘生命力量的途径。依据整个学习过程对能力的要求,学生也进行了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同时,笔者及时观察和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其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情况,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力求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
三、坚持标准多元
表现性评价的关键是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通过多元的方式、标准、工具了解学生能够做什么、做得怎样。所以,表现性评价的标准不能是固定的,更不能是唯一的,应该是多元的。事实上,表现性评价的评价策略很多,包括“观察法”“量表记录法”“描述性评语”“谈话法”等。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性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信息分析和检测,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以笔者教学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做更好的自己》一课的片段为例:
师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几个含有“自”字的词语呢?
生自信、自卑、自满、自大……
师非常棒!这些词语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你可以试着用一句话来说明它们的关系吗?
生自信的反义词是自卑;自信不够就可能自卑,自信过头就是自满和自大;自信、自卑、自满、自大都是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自信会帮助我们成功,而自卑、自满、自大会给我们带来消极的影响。
师大家的分享真精彩,都是我们成长中的真实感悟,正因这些感悟,我们才能走出自卑、自满、自大而走向自信。我们一起造句:虽然我……但是我……
(师生一起完成句式填补。)
在该案例中,教师在逐步深入的课堂提问中,围绕“为什么”“怎么做”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通过课堂参与的联想和推理,增强自身体验,塑造自信的心理品质,养成自尊自信的人生态度。整个教学环节,笔者多次针对学生各种表现给予描述性、激励性评语,这些评语潜在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其更积极地投入学习。同时,笔者还采取了“观察法”“成长档案袋”的方式记录学生的表现,在真实学习情境中对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信息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进行科学评价。
此外,表现性评价还要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日常行为结合起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描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使教师的评价具有个性,避免学生评价中出现雷同和僵化等弊病。无论何种评价方式,其目的都是“让评价成为促进师生道德发展与健康人格形成的有效手段”,从而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本色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编号:D/2018/02/1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