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语

2019-09-10 07:22
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 2019年8期

河南天一大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汉末丧乱,其道遂衰。自是中原橫溃,衣冠殄尽。高祖有天下,深愍之,诏求硕学,治五礼,定六律,改斗歷,正权衡。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学。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申之以宴语,劳之以束帛。为时儒者,严植之等首膺兹选。

严植之,字孝源,建平秭归人也。少善《庄》《老》,能玄言,精解《丧服》《孝经》《论语》。及长,遍治郑氏《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性淳孝谨厚,不以所长高人。少遭父忧,因菜食二十三载,后得风冷疾,乃止。

齐永明中,始起家为庐陵王国侍郎。迁广汉王国右常侍,王诛,国人莫敢视,植之独奔哭,手营殡殓,徒跣送丧墓所,为起冢,葬毕乃还,当时义之。建武中,迁员外郎、散骑常侍。寻为康乐侯相,在县清白,民吏称之。

天监二年,高祖诏求通儒治五礼,有司奏植之治凶礼。四年初置五经博士各开馆教授以植之兼五经博士植之馆在潮沟生徒常百数植之讲五馆生必至听者干余人。六年,迁中抚军记室参军,犹兼博士。七年,卒于馆,时年五十二。植之自疾后,便不受廪俸,妻子困乏,既卒,丧无所寄,生徒为市宅,乃得成丧焉。

植之性仁慈,好行阴德,虽在暗室,未尝怠也。少尝山行,见一患者,植之问其姓,名,不能答,载与俱归,为营医药,六日而死,植之为棺殓殡之,卒不知何许人也。尝缘栅塘行,见患人卧塘侧,植之下车问其故,云姓黄氏,家本荆州,为人佣赁,疾既危笃,船主将发,弃之于岸。植之心恻然,载还治之,经年而黄氏差,请终身充奴仆以报厚恩。植之不受,遗以资粮,遣之。其义行多如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四年/初置五经博士/各开馆教授/以植之兼五经博士/植之馆在潮沟/生徒常百数/植之讲五馆/生必至/听者千余人

B.四年初置五经/博士各开馆教授/以植之兼五经博士/植之馆在潮沟/生徒常百数/植之讲五馆/生必至/听者千余人

C.四年/初置五经博士/各开馆教授/以植之兼五经博士/植之馆在潮沟/生徒常百数/植之讲/五馆生必至/听者千余人

D.四年初置五经/博士各开馆教授/以植之兼五经博士/植之馆在潮沟/生徒常百数/植之讲/五馆生必至/听者千余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冠常指古代:士以上的人穿戴的衣帽,代指缙绅士大夫,文中指文明教化。

B.五礼指祭祀的吉礼、灾荒的凶礼、军旅的军礼、宾客的宾礼、冠婚的嘉礼。

C.《庄》《老》是记录庄子和老子思想的道家著作,又称《南华经》和《道德经》。

D.起家可指出身,也可指兴家立业,在文中指从家中被征召出来,授以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高祖心忧天下,大力恢复儒学。面对儒学衰落的境况,高祖深为忧虑,下诏寻求学问渊博的大儒,派遣博士祭酒到各州郡建立学校。

B.严植之颇有才学,受到朝廷重用。他精通道、儒之学,既能谈论老庄的玄理,又能解读儒家的经典著作,被朝廷征召,多年兼任博士。

C.严植之淳朴忠厚,遵孝礼守道义。他不以自己的长处傲视别人;父亲去世,他二十三年只吃蔬食;广汉王被诛,他赤脚为之送丧并建冢。

D.严植之生性仁慈,多行仁义之举。他总默默地做善事,坚持不懈;救治病人从不问姓名,有的死后严植之还为之安葬,有的给以钱粮遣送回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申之以宴语,劳之以束帛。

(2)妻子困乏,既卒,丧无所寄,生徒为市宅,乃得成丧焉。

江苏启东市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赵韩王普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人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篋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注]①赵韩王普:宋乾德二年(964),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艺祖:一朝开国的帝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項是()

A.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道:道理

B.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

因:趁着

C上素嫌其人,不与

与:赞成

D.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则:原来是

2.《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一项是()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②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功臣们都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仍任他为相。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

(2)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3)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

陕西宝鸡市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华谭,字令思,广陵人也。父谓,吴黄广门郎。谭期岁而孤,母年十八,便守节鞠养,勤劳备至。及长,好学不倦,爽慧有口辩,为邻里所重。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太康中,刺史嵇绍举谭秀才。谭至洛阳,武帝亲策之。时九州秀孝策无逮谭者。谭素以才学为东土所推。同郡刘颂时为廷尉,见之叹息曰:“不悟乡里乃有如此才也!”寻除郎中,迁太子舍人。以母忧去职。服阕,为鄄城令,过濮水,作《庄子赞》以示功曹,而廷掾张延为作答教,其文甚美。谭异而荐之,遂见升擢。及谭为庐江内史,延已为淮陵太守。又举寒族周访为孝廉,访果立功名,时以谭为知人。永宁初,出为郏令。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谭甚有政绩,再迁庐江内史,加绥远将军。时石冰之党陆理等屯据诸县,谭遣司马褚敦讨平之,又遣别军击冰都督孟徐,获其骁率。以功封都亭侯,食邑千户,赐绢千匹。陈敏之乱,吴士多为其所逼。顾荣先受敏官,而潜谋图之。谭不悟荣旨,露檄远近,极言其非,由此为荣所怨。又在郡政严,而与上司多忤。扬州刺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镇东将军周馥与谭素相亲善,理而出之。建武初,授秘书监,固让不拜。自负宿名,恒快快不得志。时晋陵朱凤、吴郡吴震并学行清修,老而未调,谭皆荐为著作佐郎。或问谭曰:“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日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闻者称善。卒于家。赠光禄大夫,谥日胡。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日/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B.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日/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C.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日/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D.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日/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孝是秀才与孝廉的并称,汉代以来、隋唐以前荐举人才的两种科目。州举孝廉,郡举秀才。察举制不同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B.服阕又称“服除”,即守丧期满。古代官员遭逢父母的丧事称“丁忧”“丁艰”,按礼须离职持丧三年,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强召为官。

C.食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封地采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D.赠又称“追赠”,即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主要是物质追赠和名称职位等荣誉名声的精神追赠。与之相同或相近的还有“追封”“追晋”“追尊”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谭勤奋好学,才华受人称赞。他少时好学不倦,开朗聪慧,善于论辩,赢得许多人赞赏,并被举荐为官;皇帝亲自策问,他表现很是优秀。

B.华谭荐贤举能,赢得“知人”名声。他不问远近贵贱,唯才是举,先后举荐过张延、周访以及朱凤、吴震等人,这些人最终都立了功名。

C.华谭善于治理,为官政绩卓著。他担任郏令时,能体察百姓疾苦,尽心抚恤;担任绥远将军时,他派兵剿灭石冰及其党羽,受到朝廷嘉奖。

D.华谭光明磊落,得罪江东名士。在陈敏作乱时,他在不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发布檄文指斥顾荣叛逆,自此被顾荣所怨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剌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

(2)扬州刺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

河北衡水市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异州。陛辞,有旨,民事有不便者,许骑置以闻,赐钱二十万。代还,会征太原,召见行在,授著作郎,加左拾遗。迁都官郎中,入为翰林学士,擢参知政事。

蒙正初人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阳为不闻而过之。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为愈也。”时皆服其量。

蒙正质厚宽简,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赵普开国元老,蒙正后进,历官一纪,遂同相位,普甚推许之。俄丁内艰,起复。

先是,卢多逊为相,其子雍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后遂以为常。至是,蒙正奏曰:“臣忝甲科及第,释褐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老于岩穴,不沾寸禄者多矣。今臣男始离襁褓,膺此宠命,恐罹阴遣,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自是宰相子止授九品京官,遂为定制。

朝士有藏古镜者,自言能照二百里,欲献之蒙正以求知。蒙正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哉?”闻者叹服。

上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日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六年,授太子太师,封许。许国之命甫下而卒,年六十八。赠中书令,谥日文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蒙正日/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

B.蒙正日/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

C.蒙正日/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隨人主意/以害国事/

D.蒙正日/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拾遗,谏官名,即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决策失误),杜甫曾经做过此官。

B.一纪,古代天文学认为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约十二年,故称十二年为一纪。

C.丁内艰,古丧制名,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的,如子孙为官,要辞官守丧。

D.谥,指谥号,古代天子、诸侯、大臣死后,用一两个字做一个褒奖性的评价。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蒙正进士出身,深受重视。他考中进士第一,授任监丞、异州通判时,皇帝允许他遇到难以处理的事务时,可以骑驿马上奏,后任满后加官。

B.吕蒙正气量宏大,荐举贤能。他初人朝堂任参知政事时,受朝士嘲笑而不在意;他不谄媚,不附和,坚持推荐皇帝不认可但有才能的人出使北方。

C.吕蒙正坚持正道,敢于纠错。时政有不当之处,必定坚持反对,如他做宰相时认为以前宰相之子首授郎官的惯例有违祖制而改变这种做法。

D.吕蒙正质朴宽厚,为官清廉。作为新任宰相,他为官毫无隐瞒,受开国元老赵普的推崇;对朝士送古镜的行为,他妙语拒绝,听者无不敬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阳为不闻而过之。

(2)朝士有藏古镜者,自言能照二百里,欲献之蒙正以求知。

江苏苏州市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书姜次生印章前

周亮工

姜次生正学,浙兰溪人,性孤介,然于物无所忤。食饩于邑,甲申啤后弃去,一纵于酒,酒外惟寄意图章。得酒辄醉,醉辄呜呜歌元人《会稽太守词》。又好于长桥上鼓腹歌,众环听,生目不见,向人声乃益高。每醉辄歌,歌文必《会稽太守词》,不屑他调也。

方邵村侍御为丽水令,生来见,谓侍御曰:“公嗜图章,我制固佳,愿为公制数章。正学生平不知干谒,但嗜饮耳。公醉我,我为公制印。公意得,正学意得矣。”侍御乃与饮,醉即歌《会稽太守词》。于是侍御得生印最多,侍御署中酿亦为生罄矣。一夕,漏下数十刻,署中尽熟寐,忽剥啄甚。侍御惊起,以为寇且发,不则御史台霹雳符也。惊起询,则报曰:“姜生见。”侍御遣人谢曰:“夜分矣,请以昧爽。”生砰訇曰:“事甚急。”侍御以生得他传闻意外也,急趋迎之,执手问故。曰:“我适为公成一印,殊自满志,不及旦,急欲令公见也,事孰有急于此者乎?”遂出掌中握视之,侍御乃大笑。复曰:“如此印,不值一醉耶?”于是痛饮,辨明而去。去又于桥上歌《会稽太守词》。桥侧饼师腐家起独早,竞来听之,谓此君起乃更早,遂已醉耶。生意乃快甚。

生无妻,无子女,常自言曰:“曲蘖吾乡里。吾印必传,吾之嗣续也,吾何忧?”别侍御返里,年八十,卒。

辛亥秋,侍御以生所为印示余,予人之谱,复隐括楼冈太史述生事,录之于前。侍御曰:“每展玩生印,觉酒气拂拂从石间出。生歌《会稽太守词》声,犹恍惚吾耳根目际也。

[注]甲申:指1644年,这年明朝灭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于物无所忤

忤:发怒

B.侍御署中酿亦为生罄矣

罄:完、尽

C.急趋迎之,执手问故

趋:快步走

D.别侍御返里

里:故乡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姜次生本是一个读书人,朝代鼎革后,他放弃了读书仕进之途,刻章喝酒、醉歌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

B.醉酒之后,姜次生喜欢在长桥,上鼓腹而歌,人们围着听他歌唱。他眼睛不好,只能向着有人声的地方高歌。

C.姜次生自信刻章技艺高超,他以此要求跟方侍御换酒喝。方侍御答应了他,从而成了得到姜次生图章最多的人。

D.姜次生“寄意图章”,是将生命熔铸其中,他认为他的印一定会传之后世的。后来他的印被周亮工收人印谱。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正学生平不知干谒,但嗜饮耳。

(2)我适为公成一印,殊自满志,不及旦,急欲令公见也,事孰有急于此者乎?

(3)吾印必传,吾之嗣续也,吾何忧?

4.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姜次生形象的主要特点。

江苏四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赠张别驾序

归有光

张侯自尚书秋官郎,出判苏州。会其属县昆山之令阙,来署其事。未逾月,新令且至。吾党之士,为会于玉山之阳,邀侯为一日之欢,盖莫不戚然于侯之去者。

噫!人之相与,有历岁月之久,未必其相爱也。岂徒不能相爱,有厌其岁月之久,而去之唯恐其不亟也。若侯之不鄙夷吾人,与吾人之所以爱侯者,可谓有情矣。吏之来,皆四海九州之人,无亲知之素。一旦以天子之命,卒然而相临如是者,岂法度威力之所能为哉?夫亦恃其有情以相爱而已。今或自谓其能制百里之死生,法度威力之可以为,视其人漠然,而独行其恣睢之意,则今世之俗吏类如此也。侯为人慈爱恺悌,可以望而知其情。故不逾月,而县之士民,无不爱且慕焉。

嗟夫!吾县之人,力耕以供赋贡。曲事天子之命吏,盖亦无所不至。虽骈死敲扑之下,未尝敢有疾怨之心,独于是非之实,亦有不能昧者,或时仅见于里巷之歌谣。盖孔子之删《诗》三百篇,美一而刺九焉,所以导民之情,宣之使言。若《十月之交》《雨無正》,虽幽厉之虐,不能绝也。今大吏或相与比于,上,不曰吏之无良,然且诟詈吾人,以为风俗之薄恶。夫二百年仁孝忠厚之俗,奚至于今而独恶耶?

方侯之视事,即有倭寇之警。贼自滨海深入百里,络绎城下。侯以安静镇之。虽在倥偬之际,不肯因循旧弊,以扰于民。自前年贼至,而县常先时塞门,又严缒城之禁。小民斗米束菜,悉为吏卒所苛取。近郊之人,扶老携幼,望门J而呼,城上莫有应者,独坐视其宛转于锋刃之下。且日钩取疑似之人,以为贼谍而屠刳之。盖冤苦无诉之民,有不独死于贼手者矣。如前之为,今岁皆无之。则贤人君子之所至,岂必其岁月之久!如时雨之沾溉于物,岂有涯哉?夫然后知侯之所以非今之俗吏。而期月之间,吾人爱慕之深如此,则夫知吾县风俗之不薄者,亦莫如侯。余故乐为道之云。

侯名牧,辛丑进士,山阴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署其事

署:代理

B.无亲知之素

素:旧交

C.侯为人慈爱恺悌

恺:和顺

D.且日钩取疑似之人

钩:牵连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侯在昆山任上深得民心,离任之际,归有光和朋友们特地在玉山之南邀请他聚饮,席间所有人无不为张侯的离任而伤感。

B.昆山百姓耕种努力,认真完税,勤心侍奉皇帝派来的官员,对于官员的恶行也都隐忍且无任何发泄之举。

C.归有光认为,现在的有些无良官员动不动就说地方民风浮薄丑恶,对地方仁孝忠厚的民风积淀视而不见,实在令人气愤。

D.张侯治理昆山虽然时间很短,但百姓爱戴仰慕,归有光认为张侯深深了解昆山民风民俗并不浮薄。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之相与,有历岁月之久,未必其相爱也。岂徒不能相爱,有厌其岁月之久,而去之唯恐其不亟也。

(2)盖孔子之删《诗》三百篇,美一而刺九焉,所以导民之情,宣之使言。

4.文中张侯应对倭寇不肯因循“旧弊”,请简要概括“旧弊”有哪些。

参考答案

河南天一大联考

1.C

2.B(凶礼不单指灾荒,还指丧葬;嘉礼也不单指冠婚,还指宴饮之礼等。)

3.D(“救治病人从不问姓名”与文不符,原文有“植之问其姓名,不能答”。)

4.(1)(高祖)亲自枉驾屈尊,(到学校)向先师先圣释酒奠祭,用轻松的话语反复勉励他们,用成匹的绢帛慰勉他们。(2)妻子和孩子的生活困难,严植之死后,丧柩没有寄放的地方,他的学生为他家买了宅院,这才得以完成丧葬事宜。

江苏启东市高考模拟试题

1.A(道:方法。)

2.C(③是宋太祖劝解兵权的委婉之词,⑥是说赵普善用《论语》治政。)

3.A(错在“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应为“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

4.(1)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希望听听您以后的打算(2)(石、王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这种程度,这就是所说的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3)刚刚回到家,就急忙关上门,打开箱子拿出一本书读,有时读一整天,即使家人也不能猜出(他读的是什么)。

陕西宝鸡市高考模拟试题

1.B

2.A(“州举孝廉,郡举秀才”错,应该是“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3.B(“这些人最终都立了功名”错,原文是“访果立功名”是说“周访果然立了功名”,其他人怎样文中没说。)

4.(1)刺史周浚荐举他担任从事史,爱惜他的才能,用宾客朋友的礼节对待他。

(2)扬州刺史刘陶一向与华谭关系不好,就借故逮捕了华谭,关进寿阳监狱。

河北衡水市高考模拟试题

1.B

2.D(“褒奖性的评价”不准确,谥号有“美谥”,有“平谥”,如“愍”“怀”,还有“恶谥”,如周厉王的“厉”。)

3.C(“有违祖制”无中生有。)

4.(1)有朝士指着他说:“这小子也做了参知政事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到,从他身旁走过。(2)有一朝士,收藏有一面古镜,自称(古镜)能照二百里,想要献给吕蒙正来求得知名。

江苏苏州市高考模拟试题

1.A(忤:抵触,不顺从。)

2.B(原文中“生目不见”意思是姜次生闭眼不看,而非“眼睛不好”。)

3.(1)我生平不知道为了自己来求见(官員),只是喜欢喝酒罢了。(2)我刚为您刻了一枚印章,自已很是满意,(我)等不到天亮,急着想让您看看(印章),还有什么事比这还急的呢?(3)我的印章一定会传于后世,那就是我的后代,我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4.①行为怪诞。②痴迷于刻图章③胸怀家国之痛(从“甲申后弃去,一纵于酒”可知)。

江苏四校联考

1.D(钩:抓捕。)

2.B(“无任何发泄之举”错误,原文说到“独于是非之实,亦有不能昧者,或时仅见于里巷之歌谣”,即通过歌谣发泄出来。)

3.(1)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经历过很长的岁月却未必彼此友爱。哪里只是不能互相友爱,有的(甚至)厌烦了那长时间的往来,想要离开只怕不能赶快(做到)。(2)孔子编删《诗经》三百篇,赞美的诗歌只有一成,意在讽刺的却有九成,(正是)用来疏导百姓的情感,使百姓说出他们的心声。

4.①在倭寇来犯前就封闭城门严禁百姓外出。②掠夺百姓仅剩的粮米、菜蔬。③坐视不管城外百姓呼救。④抓捕并残忍杀害可疑的人。

文言文断句技巧

1.读文段,通文意。联系上下文把握语段大意,先断开层次。

2.标名代,定主宾。名词、代词(作主语)前面或(作宾语)后面一般要断开。

3.看虚词,找位置。注意语首词、句尾词、关联词等。

4.明语法,辨句式。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5.明修辞,巧判断。文言中排比、对偶、顶针、反复很常见,注意利用。

6.懂文史,定句读。要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

7.依总分,定句读。文言中,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可据此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