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9-09-10 07:22
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 2019年8期

广东揭阳市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取证

岳承贵

吴大人送门生王巡抚赶赴楚州,上任,临上轿,吴大人拈须良久,语气凝重地对王巡抚说:“此行别无他物相送,只送一句话,楚州不清啊!”

王巡抚深鞠一躬,拱手道:“谢恩师抬爱、明示,学生铭记在心。”素有“包公二世”之称的王巡抚转身,上轿,直奔楚州,一路闭目沉思,成败在此一行。

吴大人立在料峭的春风里,默默地目送,眼里不无担忧。

果然,到任的第一天,状书雪花般落在案头,堆压如山,基本都是状告太平府张县令贪污腐败、鱼肉百姓、胆大妄为、草营人命、欺行霸市的。看样子这太平府是暗流涌动,不太平。一打听,得知,原来这张县令有万贯家财,可谓家大业大,上又有朝廷高官做靠山,目中无人,是个不学无术的官油子,而且心狠手辣。他这县令帽子也是花大价钱买来的。

这天,春光明媚,王巡抚与一名手下来到太平府,邀张县令一道微服私访。张县令只好硬着头皮带着一名手下随行。他们先是走到附近的田野,看见庄稼葱绿一片,长势喜人,巡抚禁不住夸奖几句,县令喜形于色,说今年风调雨顺。可走进乡村,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进进出出的村民脸色菜青,目光呆滞,衣衫褴褛。再走进街道市场,虽呈现出一片买卖繁荣景象,但不见一张笑脸。巡抚心中明白,心情异常沉重。

中午,四人走进一家酒楼,巡抚点了酒菜。很快,小二端上酒菜,请四人品尝。酒是酒楼自酿水酒,倒人杯中,清澈飘香,喝一口,醇厚味美,巡抚点头叫绝。菜虽不是山珍海味,可色香味俱全,吃起来更是酸甜麻辣、酥脆绵软,巡抚大为称赞,请大家开怀畅饮,大饱口福。趁着酒兴,巡抚对小二高声说:“看来你家生意不错啊。”小二点头默认,却不说话,无精打采的样子。“日进斗金毫不夸张,好啊!”巡抚接着说。

“哪里,都快要关门散伙了!”小二气愤地说,“赚的钱再多也不够孝敬县老爷们,这日子眼看是没法过了……

县令脸挂不住,可碍于巡抚不便发怒,借着酒劲不耐烦地呵斥:“去!再拿壶酒来,上份本店招牌菜!要不……”县令被巡抚示意制止住。

付账时,县令一摸口袋,空空,见小二要收巡抚的银子,吹胡子瞪眼睛,巡抚已大醉,根本没看见,摇摇晃晃、口口声声叫好下楼,不顾县令挽留,坚持回府。分手后,县令愤愤地离去。

当晚,一伙县衙役冲进酒楼,不问青红皂白,捆绑起白天说话的小二,推搡着就走,任店家苦苦哀求也无济于事。一位住宿的客人出面阻拦论理,一群衙役二话不说,一拥而上,拳打脚踢,一道捆绑,强行带走,投进大狱。县令得到禀报后,悄悄走进牢房,远远地辨认。一看,大惊失色,没想到那客人是巡抚。县令明白巡抚不但没醉,而且有意返回酒楼留宿,看样子是一场预谋。县令感到大事不妙,大祸临头,退回密室,思忖良久,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向几名跟来的心腹做了一个动作。心腹们心知肚明,要像此前很多次那样,做得神不知鬼不觉。

夜深,几人用黑布裹住两人,抬着正准备投井填坑,突然一队官兵如从天降,州府大人出现在张县令眼前。张县令强作镇静,说夜间巡逻抓到两名歹徒,正要进行提审。

州府大人和张县令等人带着歹徒上堂,解开黑布,众人大吃一惊。巡抚揭开事情原委,揭发张县令的胡作非为,张县令等人被当场拿下。原来巡抚白天把一切看在眼里,故意装作醉酒,麻痹张县令,没有打草惊蛇。想到张县令定会杀人灭口,于是将计就计,派随从赶回州府禀告,自己回酒楼,冒死拿到证据。

巡抚一一核实状书,件件属实,而且证据确凿,一时义愤填膺,上报朝廷吴大人。很快,由张县令这条线索,朝廷铲除了一帮腐败势力。

吴大人成为吴丞相后,一封诏书马不停蹄地传到已是风清气正的楚州。王巡抚接旨回朝,路上对店小二说,此次要当面向吴丞相为他请功。

“都是巡抚大人的妙計!”随从们快活地说。

巡抚不说话,看着一路的青山绿水。(选自2018年第2期《小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吴大人送王巡抚上任时的话“楚州不清啊”,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小说的情节由此展开。

B.王巡抚邀张县令一同微服私访,看到庄稼葱绿一片,长势喜人,禁不住夸奖几句,这说明张县令给王巡抚的最初印象还是很好的。

C.小说在人物刻画上善用神态和细节描写,表现了王巡抚的机智和张县令的飞扬跋扈,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

D.小说描述了古代一位清官机智巧妙地铲除地方黑恶势力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无论古今都有其现实意义。

2.小说以“取证”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以“巡抚不说话,看着一路的青山绿水”独立成段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吉林长春市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土炕

贾平凹

大娘住在陕北羊儿沟。她娘家是关中的,十九岁时她嫁到这里。丈夫姓王,比她小了三岁。她觉得这地方不错,尤其是那土炕,在关中没有见过,她就感兴趣了。土炕很大,占了整整后半个窑。她提议把炕盘小,丈夫不同意,说将来要生儿育女。她想:真有七八个儿女了,那炕下的鞋子会一摆一长溜呢,就又痴痴地笑。

土炕成了她的天地。她在上边纺线、纳鞋帮;在上边摊开包袱,一有空闲,就翻弄那些各色布头、丝线;晚上在上边和丈夫说悄悄话。她想:男人家走州过县,女人家就是要守住这块土炕。

日子不安宁起来。这一天,一个掉队的女八路来到窑洞。这女八路腰身很笨,她一眼看出有身孕,就做汤烧水,让女八路坐在土炕上。她说:“快上炕,咱们陕北,就是这风俗,家里人几辈睡一个炕哩。

她让女八路睡在西边,让丈夫睡在东边,她在中间躺下,做了个界墙。那女八路还是不肯睡下。她只好推醒丈夫,让他睡到灶口前的脚地,说只许面朝外。丈夫夜没敢翻身。

她知道了这女八路叫龚娟,是个宣传员。龚娟后来生了个女儿,她们就叫她猫猫。龚娟要去追部队。临走,给她跪下说:“大姐,这孩子带不走,就托付给你。”

她开始在这土炕上养着猫猫长大。她让丈夫去卖了炕上一条新被子,买回来一头奶羊,天天给孩子挤着吃。猫猫长到三岁,丈夫得了痨病,没了。她哭了一场,不去改嫁,从此做了寡妇。那年她刚刚二十六岁。

家里一切开支全靠她纺线,她纺线又快又好。新中国成立后,猫猫长大了,她供着去读小学。可是这年秋天,她们正在院子里打枣儿,嘟嘟地开来一辆小车,车上下来一位壮年妇女,叫她一声“大姐”就哭了。那女的说她是龚娟。龚娟说:“你跟我一块进城去吧,我永远叫你姐姐,猫猫也永远叫你娘。”

她笑笑,说她有什么功劳,要到城里去?就劝说猫猫认了亲娘,猫猫不去,她倒变了脸。第二天,她欢欢喜喜打发龚娟母女走了。车一拐过山弯,她却扑腾在路上,哭得哇哇的。

后来,龚娟病故了。猫猫参加了工作,信便来得少了,也越写越短,最后竟再没有来过一句话了。她却老是盼着,过两天就去邮电所打问。

村里,人都说她应该去找猫猫,让猫猫养活她。

“如果是为“了如今养活我才收养她,那我成什么人啦!”

她不埋怨猫猫。只是这大炕,睡起来觉得太硬。她什么都可以丢下,就是不舍这土炕,夜里睡在上边,可以做好多梦,梦见她的丈夫,也梦见猫猫母女。

那几年里,干部经常下乡。村里就把女奸部派到她炕上来睡。她很乐意,十个八个都让挤在土炕上。她睡得迟,挑灯看她们每一张漂亮的脸,一看见那炕下的鞋,就想起当年和丈夫说的话,没笑出声来,却去把各色各式的鞋放得整整齐齐。

有人说,猫猫成了走资派,被剃光了头游街。一日,猫猫给她来了一封信,说自己的孩子受人歧视,想让大女儿落户到养母这儿。

猫猫的十六岁的大女儿秀秀不久就来了。从此,土炕上睡了秀秀,她夜夜给孩子讲猫猫小时候的事,婆孙俩就笑一笑。村里人见她护着秀秀,谁也不敢作践。

过了两年,秀秀进城看猫猫,一个月没有回来。她很着急,拍了电报去才收到回信说,猫猫平反了,让把秀秀的户口迁回城里。

她一颗心放了下去,又一颗心提了起来。村里人都在说秀秀在城里不会回来了。“秀秀说要回来的,她说我这土炕好呢。”她总是这么说。

但是秀秀到底没有回来。她一个人睡在炕上,只觉得炕大,炕空……这沃天明时,她浑身发烧,睡倒不起了。又过了三个月,她知道自己不行了。村里人说:“给秀秀母女打个电话,接你去大医院看看,或许会好了呢。

她不同意,说是活到时候了,不必告诉秀秀母女,更没必要进城去治了。第三天黎明,她气弱得只有出的,没有人的。村里人都围在土炕边,她说:“都上炕坐吧,这土炕大,能坐得下,大家都来看我,我也死得下了。”

窑空起来,没几年就在雨天里塌了,把大土炕埋在里边。后来,好些下乡的女干部都问起她,知道情况后都伤心落泪,怀念那土炕,说土炕上好,又大,又舒服。

(选自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版《贾平凹中短篇小说年编·短篇卷·小人物》)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时间跨度很大,从女主人公出嫁到去世,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和跌宕起伏的安排,但结构清晰,风格朴实、自然。

B.女主人公知道秀秀没事,所以她“心放了下去”,“又一颗心提了起来”是怕秀秀不再回来,乡亲们会笑话她。

C.小说描写朴素中见真情,如写女主人公夜里看女干部熟睡的脸,摆整齐炕下的鞋,直击读者内心,让人感动。

D.小说结尾写女主人公去世后,窑塌了,土炕被埋。下乡女奸部伤心落泪,怀念舒适的土炕,其实是对女主人公的感恩和怀念。

2.文中画线处,女主人公的情感几经起伏,试结合文本分析。

3.“土炕”见证了女主人公的一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關键,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土炕”在作品中承载着怎样的精神内涵。

四川成都市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雪地开花

刘国星

坡上坡下、岭岭洼洼的小兽们全知道,我爷爷不好惹!我爷爷精神矍铄,银须飘飘,在草原放牧生活了大半辈子。他眼睛毒、耳朵灵、鼻子尖。大灰狼借夜色叼走了小羊,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我爷爷硬是码着蹄印,找到狼窝,打断了它的腿。狼有狼道,蛇有蛇踪。爷爷心明眼亮。所以呢,爷爷从蒙古包里一出来,咳嗽一声,狼呀,兔呀,獾呀,百灵子呀,齐齐竖起耳朵,提拎着心,否则是会丢掉小命的。

这当然要提到我爸。我爸刚生下来,奶奶就没了。爷爷既当爹又当妈。爷爷到处给我爸找吃的,养活我爸。爷爷让我爸向母羊认了“干妈”,羊奶性温,营养丰富。爷爷像个细心婆娘,挤奶,烧沸,再晾成温凉,灌进奶瓶,平抱起孩子,喂奶。我爸吃得可欢了,嘴角都嘟噜出雪白的奶浆子……多年以后,我爸给我讲述时,满脸喜色,我想当时他要是长条小羊尾巴,也肯定会晃个不停。可我爸没高兴多久,牧区成“社”,有数的牛马羊驼都归进社里……后来,给我爸找吃的成了头等大事,他的食谱庞杂而又出人意料。“鸟蛋拿回来,太阳会告诉你咋吃!孵化的,要烧熟。没孵化的,生喝煮熟都行。”那次夹住个獾,肉香啊!一吃满嘴流油。可我爸终因好久没吃过肉,吃坏了肚子。

那年眼看过年了,爷爷神秘地附在我爸耳边,说:“年夜饭吃兔子肉。”我爸不解。爷爷拿被蒙住头,压低嗓音说:“南山坡有兔子窝,我盯好久了。那只老兔子,精哩!只要我一出门,它就坐在山头,盯住我看。我该做啥做啥,假装没看见它。一年都没惹它,现在是时候啦!”

我爸按照吩咐,出包拖回捕兽夹。他偷偷向南山坡一瞥,果真有只兔子,一竖一竖地向这边瞪望,见是我爸,才放下身子,啃草去了。爷爷把捕兽夹放进开水里煮,又用雪反复搓,说是去锈味。后来,爷爷让我爸出去耍闹,吸引住那只老兔子。我爸穿上奶奶的蒙古袍,还扎上头巾,一瘸一拐地出了门,喊叫、蹦高、敲铁盆子,惊得那兔子不知所措……转跑出好远,又跑回来。我爸一刻不停,直到爷爷转回包里喊他,他才瘫软在地。爷爷却挥挥拳头,欣喜得很,好似一位凯旋的将军。

那晚,下了一层雪,爷爷装扮好,猫在下风头的土坑里,头顶还盖块冻牛粪。当然,他的鼻孔里弥漫着的是肉香!夜是小兽们的。月亮升起,草原像蘸在牛乳里。兔子窝里一股脑地拥出五只兔子,一大四小,你撞我挤,嬉闹着向坡顶的草丛蹿动。兔子有道,小兔子们早已走熟。即使有雪,也会按照老路走的。老兔子耸立起耳朵,走、看、听、嗅,像个侦察兵,它渐渐走近积雪下面的捕兽夹了,爷爷又喜又忧。他以前尚未发现这窝崽!谁知,走在前面的老兔子,突然停住脚,嗅嗅,又退回来。爷爷心凉了,知道捕兽夹已然暴露。可幸运的是小兔子们却没在乎,还在你拥我挤地往前冲。老兔子挡这个,那个就从它的身边溜过去,堵来堵去,眼见得堵不住了……老兔子急得嘶叫一声,立起身子,小兔子们终于停步。老兔子一下子成了整个草原的中心,月光照着它,雪光衬着它,我爷爷和小兔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它。天地大静。远远地,有长调百转千回地从风里折过来……爷爷就在那刻惊呆了一在长调声中,只见那兔子前肢直立,踮起后肢,像白天鹅般优雅地翩翩起舞……光下,雪光中,舞蹈的兔子通体发光,像个精灵,晶莹剔透,忧伤而又深情。它像是陷在寒冷刺骨的冰河,倒卧无助,每一次蹬跳是那样痛苦不堪,令人心碎。它又像是在用力地发光发热,想变成一颗太阳,融冰化雪,幻想让小兔们能在春日的绿草地上哆嗦地进食,身边是热气腾腾的土地和潺潺喧闹的河水。它似热恋缠绵又似毅然决绝,它开始了和四只小兔子的碰撞与亲吻……突然,在长调的高音里,它高高跃起,撞向雪花掩盖的捕兽夹……“啪”的一声钝响,雪地盛开一朵黑色的花。小兔们四散逃窜。

年三十晚上,爷爷给我爸炖好兔肉,却一筷未动。爷爷叹了一口气:“唉!小兔子没了妈妈,在冰雪地里找不到吃的,可怎么活啊!”我爸每次讲到这儿,眼里就会泛层雾。

(选自2017年第22期《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着眼于人和动物的关系,生动地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塑造了老兔子感人的形象,给读者以震撼。

B.文章第2段回忆爷爷艰难养育“我爸”,看似与下文捕兔的内容无关,实则起到交代爷爷打兔子过年的缘由的作用。

C.爷爷长期耐心观察兔子的习性,为捕猎兔子做精心准备,这些情节刻画了爷爷办事老辣、精明狡诈的形象特点。

D.老兔子在草原上翩翩起舞的神奇情节,采用细节描写,融入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富有诗意,充满悲情。

2.请梳理从“我爸按照吩咐,出包拖回捕兽夹”到文末“我爸每次讲到这儿,眼里就会泛层雾”这一部分中爷爷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这篇小说里,有人读出了温暖,有人读出了残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江西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陈志国的今生

马晓丽

刚知道他的大名叫陈志国时,我和女儿忍不住哈哈大笑,这么个小小的家伙,竟然叫了这么个有抱负的名字。巨大的反差使这个名字极具喜感,俗得格外脱俗。

说实话,把陈志国领进家门后没有多久,我就开始后悔了。因为我发现陈志国除了长得漂亮,没有第二个优点。陈志国真是漂亮,一条大尾巴,长毛瀑布一样披下来,跑动时高昂起来,长毛像旗帜一样飘扬。我无论带去哪儿,他都会吸引众多的目光。只是陈志国很老土,对他人的热情从不买账。

陈志国进家的第一天就跟我杠上了。我满怀爱心买了一张小床,还大度地把他放在我们大床边,没想到陈志国根本不领情。我抱他上小床,他浑身乱扭两腿直蹬。刚放到小床上,他就一骨碌跳下来迅速爬到大床上了。我和陈志国一时僵在那里,对视了好一会儿。我发现他的目光里有一种缺乏教养的蛮横和无理性的固执,我心一軟,决定先让他在大床上睡一晚。

坏就坏在这个心一软,上了,陈志国气势长了一大截。

那天女儿练毛笔字,我站在一旁跟她闲聊。陈志国不知怎么就来了脾气,突然扑到我女儿身。上大喊大叫连踢带抓,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女儿的手臂上已经挂彩了。我们百思不解,陈志国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大发脾气?陈志国是不是嫉妒我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呢?就凭陈志国那个小样儿,他能知道争宠?我和女儿面面相觑不得其解时,丈夫悠悠地适时插了一句:“你们不要低估了陈志国的智商。”好吧,我和女儿说,那咱们就试探他一下。

翌日,我和女儿故意并排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陈志国果然又急切地跑过来,硬要挤在我俩中间。我们故意紧挨在一起不给他让地方,想让他知难而退。他偏不,干脆就坐在我俩挨在一起的腿上。坐在两个人的腿上本来就不得劲儿,我俩还故意晃动让他坐不安稳。但不管多不舒服,陈志国都“如如不动”,竭力保持这种离间我俩的姿态,以显示他绝不退却的决心。我和女儿会意地相视一笑,开始夸张地表示亲热。我刚搂住女儿的肩膀,就发现陈志国的大黑眼珠子瞪了起来,警觉地看着我的举动。随着我对女儿态度的升温,陈志国的情绪越来越激动,终于忍无可忍地大叫起来。

其实,我也不是一点不理解陈志国。以他卑微的出身,一下子进人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心里肯定会紧张。何况心气又那么高,那么在意是不是跟别人一样平等,那么急于确立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内心当然就格外敏感,生怕受到什么伤害。

我们全家要去三峡旅游,托朋友帮忙照看陈志国几天。

第一次在江轮上赏月,天上悬挂的竟是个半边月亮。此时正是月亮最尴尬的日子:早几日是弯月,美;晚几日是满月,亮一都好过此时的半圆不圆半明不明。我怎么看那个月亮都像是切滑了刀的萝卜片,一边薄一边厚,薄的那面残缺着,哪里有什么古人咏叹的“江月随人处处圆”啊?正心绪烦乱间,就听见女儿对着半片残月忧心忡忡地问了句:“你们说,陈志国现在干什么呢?”

陈志国把我们给闹着了,谁能想到陈志国会像甩不掉的影子似的,活生生地跟了我们一路。

旅行回來的第二天,我们赶紧去看陈志国。朋友嫌陈志国毛病太多,竟然把他送人了!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辗转找到那个农家小院时的情景。大r门紧锁着,家里没人,我从门缝向里面张望,在一群鸡鸭鹅狗中间,看见了独自缩在角落里的陈志国。

后来,那户女主人回来了,一看到我们,呱嗒一下就把脸子撂了下来。我紧紧地抱着陈志国,听她恶声恶气地数落。数落陈志国如何没有规矩,总闹着要上大床睡觉;数落陈志国如何不知好歹,她家小妹对他那么好,他还跟小妹耍脾气伤小妹;数落陈志国居然吃火腿肠!女主人突然动了气,恨恨地甩了一下手说:“你们赶紧给领走吧,这货咱可养不起!”一听这话,我就得了赦令般,抱着陈志国头也不回地撒腿就跑,一直钻进了车里。往回走的一路上,陈志国都缩在我怀里,惊恐地瞪着大眼睛,两只手紧紧地抓住我。

陈志国变了。

他再也没,上大床睡过觉,走路的架势也变了。但变化最大的还是陈志国的眼神。过去,大黑眼珠子明亮清澈,坦荡放肆,现在显然缺少了生气。一只眼球有些浑浊,医生说应该是受过外伤。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做出了一个令我们大家十分吃惊的举动一他用尽全身力气一口一口地把自己尾巴上的毛全部咬光了。

陈志国三周年的忌日,我们一起去看他。女儿说:“你今生一直都在为自己的身份焦虑,一直都希望别人能把你当成一个人,陈志国,你是来告诉我们你做到了吗?,

寺庙的钟声突然响了,在寂静的山谷里激起一阵阵回声

(选自2018年第6期《北京文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摒弃“阿黄”“多多”的惯常称谓,给狗取“俗得格外脱俗”的人名,既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也暗示了主旨。

B.陈志国在“我和女儿”亲热时“越来越激动”,“忍无可忍地大叫”,因为它想在这个家庭摒弃卑微,平等融入。

C.陈志国在两个家庭受到不同对待。女主人恶声数落它的种种不是,从寄养人家的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其经济困难。

D.本文情感饱满,行文细腻。文中通俗质朴、富于生活气息的语言既有让人会心一笑之处,也有令人痛心深思之处。

2.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句。

3.“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陈志国把尾巴,上的毛咬光了,小说安排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

福建厦门市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花工

刘庆邦

盛夏。正午。阳光炽白,树影发黑。在原煤炭工业部大楼东侧的花园里,一位看上去五十来岁的中年男子正在花丛中锄草。他穿一件半袖汗衫,敞着怀,头上戴一顶已经发黄的草帽。他的裤腿向,上挽着,一只高一只低。他没穿袜子,赤脚穿一双塑料凉鞋。

无风,天气很热。他锄一会儿,脑门儿上就出一层汗。好在他左肩上搭有一条毛巾,为避免汗水流进眼里模糊了视线,他不时地抽下毛巾擦一擦。擦完了汗,塌下腰接着锄草。

他的穿戴和干活儿的样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着怎么觉得有点儿熟悉呢?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习惯性的穿戴,我老家的父兄们夏天在地里干活时不就是这样的穿戴嘛!他手中使用的锄板让我进一步认定,这位养花人就是从我的家乡来的。我走过全国许多地方,知道只有我们家乡的农人使用的锄板才这样宽,这样长,而且有着独特的式样。于是我上前跟他打招呼:“师傅,忙着呢?”大概由于机关工作人员平时很少跟他说话,见我跟他打招呼,他有些出乎意料似的,对我笑了笑。

我问:“看样子,您是河南人吧?”他说:

“四哩四哩(是的是的)。您从哪儿看出来的?”我听他说话就乐了,说:“因为我老家也是河南的,只有咱们那地方的人才用这样的锄。”他把锄板看了看,停止了锄草,说:“那咱们是老乡。”我跟他交谈了一会儿,得知他所在的县和我的老家所在的县果然相距不远,都是在河南的南部,知道了他是临时受雇于煤炭工业部机关绿化队,在这里专事养花种草,每月的工资是六百多块钱,并知道了他使用的锄是特意从老家带来的。他姓宋,我叫他宋师傅。

宋师傅养花很上心,一到初冬,他就及时把花的残枝剪去,从郊区拉来一些发酵过的农家肥,厚厚地封在花根上。到春天再来看,宋师傅养的月季花,花蕾格外多,每一枝都有十来头,花朵格外大,每一朵都有一大捧,花色格外艳,照得人两眼放光。宋师傅除了养月季花,还养有一串红、大丽花、菊花、美人蕉、兰花等多种花草。宋师傅像农民伺候庄稼一样,把花草调养得很有光彩。

宋师傅跟我熟了,一看见我,就喊我老乡。我跟他开玩笑:“你不在家好好种庄稼,跑到这里养花种草干什么?”宋师傅笑得很开心,说:“城里人喜欢花嘛!”有一次,我指着他锄掉的野苋菜对他说:“这种菜挺好吃的。”他说他知道,问我:“你吃吗?”我说:“吃呀。”从此,宋师傅在花地里锄草时就锄下留情,留下了野苋菜。我呢,中午临下班时,便拐进花园里,掐一把野苋菜,回家下到面条锅里吃。有那么两三年,我夏天经常到宋师傅所负责的花地里掐野苋菜吃。

宋师傅住在煤炭工业部家属区一间盛放工具的小屋里,我曾到他住的小屋看过他。其时他的妻子也从老家来了,妻子还带来了他的小孙子。看到他们祖孙其乐融融的样子,我说他的小日子过得挺不错的。他承认日子过得不错,笑着说:“人不管走到哪里,有活儿干,,有饭吃,有衣穿,就中了。”

这年冬天,下了一场雪,又下了一场雪,却不见宋师傅把花的残枝剪去,更不见宋师傅像往年那样早早地用农家肥把花根封起来。有的月季花不畏严寒,还在枝头顽强地开着。积累的白雪下面透出月季花的一点红,显得分外妖娆。一向勤劳的宋师傅到哪里去了呢?

我碰到绿化队的人一问,才知道宋师傅去世了,秋天就去世了,是突发心脏病夺去了他五十多岁的生命。我马上赶到宋师傅住过的小屋,见小屋的门上果然挂着一把铁锁。宋师傅去世这么长时间了,我怎么一点儿都不知道呢!我呀,我呀,难道也变成一个冷漠的人了吗?

我知道,這多年来,我有不少老乡来北京打工。全国各地来北京打工的农民更是数以百万计,他们在为北京的建设、发展和美化默默地做着贡献。他们有的在这里献出了青春和汗水,有的把生命永远留在了这座城市。宋师傅就是把生命留在这座城市的一位农民工。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姓宋。

后来煤炭工业部被取消了,那座“工”字形大楼经过重新装修后,大门口的牌子换成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局。大楼东侧的那个花园没有了,地面被硬化处理成水泥地之后,成了自行车棚和汽车通道。可我每次路过那里,都不由自主地往那里看一看。我老是产生幻觉,觉得那里仍是鲜花铺地,百花丛中仍活动着宋师傅忙碌的身影。

(选自2010年第2期《北京观察》)

1.下列对作品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开篇以“我”的观察和感知,详细描写了花工的穿着打扮,以及在盛夏的正午辛勤劳动时的动作情态,交代了人物的身份,

B.作品对花工所养的月季花进行描写,还介绍了他种养的其他花草,是为了表现人物栽花种草技艺的高超,并突出了他工作的用心认真。

C.作品描写人物语言,既朴素风趣,富有地域特色,又体现了人物心理和性格,如宋师傅说自己日子过得不错,就反映了他安于现状的心态。

D.作品通过典型的生活细节刻画人物,又从老宋延伸开去,联想到大量进京务工的农民工,由点及面,体现了作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2.作品结尾叙写“我”的幻觉,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作品叙述“我”和花工的故事,有人认为旨在表现像花工一样的劳动者的生活与心灵,有人则认为旨在表现像“我”一样的城里人的感受与态度。你更认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

吉林吉林市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装在心底的海

王木春

我生于斯、长于斯的东山岛,坐落在黄海和南海的交界处。海好大,无边无际;岛却很小,从岛的中心点,无论朝哪个方向走,不必多远,都可见一角蔚蓝。小时候在老家,鱼贩子每天傍晚用自行车驮两个竹箩筐经过门口,偶尔吆喝几声:“卖——鱼唷!卖——鱼唷!”祖母顺手抄个瓦盆或竹箩出去,回时鱼仍跳着。那时,我还没见到海,但跳动的鱼,似乎已为我带来了整个海洋,。

第一次见到海,是念初中时,大约秋冬之际。小伙伴一声平淡的“到啦”,我眼前顿然一亮,仿佛有什么东西涌进了身体。迎面一条沙滩,接着是望不到尽头的水。海没有我想象中的湛蓝,它不过是一大片灰色的凝重的水。但如此浩渺的大水,把天空拉得低低,自身却如此安详,甚至懒洋洋。

从此,我来海边的次数多起来了。

一天中午,和两三个小伙伴下海游泳,体力不支,差点游不回岸。这是我第一次尝到海的滋味:深不可测,恐怖,无情。嫁到附近渔村的二姐闻讯大惊:“你不要命了?!这一带海水,漩涡多,常有外地人在这里玩水丢了命的。”

尽管如此,我承认,我依然是爱海的。1987年,我高考落榜。暑假,我独自来到二姐家所在的渔村,冒着酷暑爬上苏峰山一这是岛,上的第一高峰。山顶上,四处布满光秃秃的岩石,没有一棵树可遮荫。我坐在石上,俯视着脚下的大海,海水纹丝不动,铺向无穷远方。我啃着饼干,喝着开水,直至午后。下山时,脚步轻快了许多,曾经淤积在体内的苦痛、迷茫,似乎已融化到海里。

20多年后,家乡有位音乐界的朋友告诉我,著名词曲作家王立平先生曾经到过东山岛的乌礁湾。那时的乌礁湾尚未兴建鲍鱼场,绵长的海湾是块处女地,辽阔的海天之间,唯有海鸥的自由鸣唱。王立平在海边的礁石上坐了大半天,一言不发。天暗下来了,在别人的劝说下他才离去。临走留下一句话:“我真想在这里一直坐下去啊。”我不知王立平是哪年来的东山,他那首著名的《大海啊故乡》又是何时创作的。我只是一厢情愿地相信,《大海啊故乡》词曲的灵感一定来自乌礁湾,这一片最寂静甚至寂寞的大海——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

今年7月底,几位四川朋友来东山岛找我。那段日子,全国各地普遍高温,有避暑胜地美誉的东山岛也像烧着了的火炉。上午10点左右,我们浏览了几处景点后,到海边的一个观景长廊稍作休息。也许天太热,廊上的游客寥寥无几。坐在廊下的长椅上,我们都被眼前的海景镇住了:浩瀚的海洋,海上的大小岛屿一览无余。此时,晴空万里,无一丝云影,海水蓝得发亮;又有阵阵凉风自海上来,拂过身体,穿过长廊而去。20分钟,30分钟过去了,我问是否还往别处看景点,大家纷纷道:“不走了,这样看海就够了。”

大家静默地看海。许久,L君说:“木春,之前我很纳闷,你有那么多机会可离开小岛,却为什么不愿意。现在我终于明了。”

“到哪里都是一种活法,在这岛上,舞台是小了些,但我原本不需要什么大舞台,我是普通人,只求日子过得安静、自由,并且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我说。

“你每周都来看海吗?”年轻的Y问。“没有。何必常来呢?我随时都可以来看海,于是,感觉海就像装在自己心里一样,闭,上眼就看得见,来不来差别不大。”

我想,大概,人人心中,都有着一片类似的风景吧。

(选自2017年9月8日《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第1段,作者借助岛小海大的对比,实写了童年时所看到的蔚蓝的大海。

B.在第2段,作者写海的凝重、安详,第4段写海的无情、恐怖,表现出作者因不同的经历而增加了对海的认识。

C.文章结尾通过对作者和朋友的语言描写,引出了文章的主题,并与题目相呼应。

D.文章以作者對海的认识为线索,在平淡的叙述之中加入描写,并融入抒情、议论,使文章平实的语言中富有人生情思和哲理内涵。

2.著名词曲作家王立平及其作品《大海啊故乡》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装在心底的海”的含意。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大雪飘,饺子包

——幸福瞬间

周涛

今天雪下得很大,雨转雪,空气中弥漫着湿气。没有一丝风,雪便在空中一路吸收了湿润,黏成了大朵儿的片、团、絮,降落下来,覆盖住这个被雨下湿的世界。

凄清的宁静外加了温馨的悠扬。

似有音乐,雨滴和雪落;又似无声,夏日和冬季在深秋时的会晤、交接,仿佛两个换岗哨兵的注目敬礼,却没有一句话。

我读着一本使我愉悦的书,沉浸在雨雪般的思绪里面,没有人来惊扰我。在我读书的时辰,厨房里隐约传来剁肉馅儿的声响,传进我的耳朵时,变成了有节奏的、使人舒适的遥远处伐木的斧斤声。

等我读得感到有些累的时候,一盆剁好的馅放在饭桌上,等我包。馅是鲜嫩的羊肉、胡萝卜、洋葱剁成的,肥瘦相宜、红白相间,搅拌在盆里,丰厚而诱人食欲。油黄鲜亮的一盆,已经把原来毫不相干的动物和植物浑然凝为一体,散发着与窗外的弥天飞雪相和谐的香味。

我专注地包起来,并沉浸其中。

擀好的皮儿一沓一沓的,像面粉的耳朵,全都等着包纳一部分内容。好似被子在床上等着睡觉的人,衣服等待肉体,不然一切就不圆满,就没有生命。

我是非常认真的,而且熟练。对每一个饺子,都认真到类似创造。是我赋予它们适量的内容,也是我让那些馅儿躺在各自合适的外壳里,还是我把它们像蚌一样合拢,然后放在两只手当中一捏,它们成形了。

在撒^了薄粉的方形秫秸板上,它们站立起来,一排排挺立如小锡兵,阵容整齐。它们每一个都有公鸡似的冠子,每一个都有我的指纹和手印,挺胸凸肚,活灵活现。我觉得我有点像创世者。

我给了内容以形式,给了形式以内容,并且我赋予了它们形体。它们的皮肤是光洁的,不粘手的,它们的形态是富足的和吉祥的,它们有内脏,有五脏六腑,假如谁再能吹一口仙气,它们就活了。

我在创造它们的时候全神贯注,每一个都是我亲手造成,如同,上帝当初造人一样,我甚至觉得上帝造人也没有我这么认真。我沉浸在大自然雨雪纷飞的伟大旋律中,我的心情也暗合着这旋律,一切浑然和谐,天衣无缝。我迷醉在这简单的手工劳作中,手眼并用,心游万仞。

谁也不知道我想到了些什么,我内心的天空和窗外的世界一样湿润,一样雨雪纷飞。一些人,一些事物,一些片断,一些有趣的际遇,一些耐人寻味的话语,一些表情,一些笑容和眼……来到我心里,让我猜测、回味、解释,这些全都和我的生命发生了关系,全都深深地进入了我的生命,然而它们不知道。

思绪的雨和雪纷扬飘飞,包容了难以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然而手和眼只盯着饺子。专注之下,暗藏着一个何等天马行空的心灵!

每一个饺子里都包进了一小段时间。

同时,时间在窗外谁也包不住地纷扬……

这时,我感受到了幸福。

独享的幸福。

我说:“幸福不是躲在远方的一座城堡,而是撒在你生命周围的一些肉眼不易看到的碎金。它一开始就被上苍弄碎了,随手撒向人间,却诱骗一代代的人去寻找那份完整。

1992年11月14日深夜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周涛散文》)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夏冬两季如同在深秋换岗注目敬礼,用比拟手法写岁月不居、季节更替,大自然季节轮回宁静而安详,庄重而严肃。

B.这盆饺子馅肥瘦相宜、红白相间,诱人食欲,让人联想到“舌尖上的中国”,作品源自生活,富于亲切而浓郁的生活气息。

C.作者从包饺子这种家庭生活常见的劳作中,想到了人类的缘起,生活、生命的真谛,可谓大中取小,以小见大,举重若轻。

D.作品展现了对人生的奇思玄想,自由跳脱,雄健浑厚,与注重精致缜密、温婉秀丽的风格不同,体现出西部散文的特点。

2.此文的副标题是“幸福瞬间”,文中让作者感到“幸福”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

3.结尾作者的这段话有怎样深刻的含意?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浙江名校联盟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镜中人

杨绛

①镜中人,相当于情人眼里的意中人。②谁不爱自己?谁不把自己当作最知心的人?谁不体贴自己、谅解自己?所以一个人对镜自照时看到的自己,不必犯“自恋癖”,也往往比情人眼里的意中人还中意。情人的眼睛是瞎的,本人的眼睛更瞎。我们照镜子,能看见自己的真相吗?

③我屋里有三面镜子,方向不同,光照不同,照出的容貌也不同。一面镜子最奉承我,一面镜子最刻毒,还有一面最老实。我对奉承我的镜子说:“别哄我,也许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灯下看美人’,一霎间,我会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却不是我的真相。”我对最刻毒的镜子说:“我也未必那么丑,这是光线对我不利,才显得那么难看,我不信我就是这副模样。”最老实的镜子,我最相信,觉得自己就是镜子里的人。其实,我哪就是呢!

④假如我的脸是歪的,天天照,看惯了,就不觉得歪。假如我一只眼大一只眼小,看惯了,也不觉得了。好比老伴儿或老朋友,对我的缺点习惯了,就视而不见了。我有时候也照照那面奉承我的镜子,聊以自慰;也照照那面最刻毒的镜子,注意自我修饰。我自以为颇有自知之明了,其实远没有。何以见得呢?

⑤我曾用过一个很丑的老妈子,姓郭。钱锺书曾说:对丑人多看一眼是对那丑人的残酷。我却认为对郭妈多看一眼是对自己的残酷。她第一次来我家,我吓得赶忙躲开了。她丑得太可怕了:梭子脸,中间宽,两头窄,两块高颧骨夹着个小尖鼻子,一双肿泡眼;麻皮,皮色是刚脱了痂的嫩肉色;嘴唇厚而红润,也许因为有些紧张,还吐着半个舌尖;清汤挂面似的头发,很长,梳得光光润润,水淋淋地贴在面颊两侧,好像刚从水里钻出来似的。她是小脚,一步一扭,手肘也随着脚步前伸。

⑥从前的老妈子和现在的“阿姨”不同。老妈子有她们的规矩。偷钱偷东西是不行的,可是买菜揩油是照例规矩,称“篮口”。如果这家买菜多,那就是油水多,“篮口”好。我当家不精明,半斤肉她报一斤,我也不知道。买鱼我只知死鱼、活鱼,却不知是什么鱼。所以郭妈的“篮口”不错,一个月的“篮口”比她一个月的工资还多。她讲工钱时要求先付后做,我也答应了。但过了一两个月,她就要加工钱,给我脸色瞧。如果我视而不见,她就摔碟子、摔碗,嘟嘟囔囔,我给的工钱总是偏高的。我加了工钱嘱她别说出去,她口中答应却立即传开了,然后对我说,家家都涨,不只我一家。她不保密,我怕牵累别人家就不敢加,所以常得看她的脸色。

⑦她的审美眼光却高得很,不顺眼,的,好比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一次,她对我形容某高千夫人:“一双烂桃眼,两块高颧骨,夹着个小鼻子,一双小脚,走路扭搭扭搭……”我惊奇地看着她,心想:这不是你自己吗?

⑧我会理发。我自己进城做个电烫,然后自己做头发,就可以一年半载不进城。可我忽然发现郭妈的“清汤挂面”发式,也改成和我一样的卷儿了。这使我很惊奇。一次我参加宴会遇见白杨畔。她问我:“你的头发是怎么卷的?”我笑说:“我正要问你呢,你的头发是怎么卷的?”我们各自讲了方法,原来她是末一梳往里,我是往外梳。第二天我换了白杨的发式,忽见郭妈也同样把头发往里卷了。我不免暗笑“婢学夫人”,可是我再一想,郭妈是“婢学夫人”,我岂不是“夫人学明星”?

⑨郭妈来我家不久,锺书借调到城里工作了,女儿也在城里上学、住宿,家里只我一人。如果我病了,起不了床,郭妈定不来问一声病,或来看我一眼。一次,她病倒了,我自己煮了粥,盛了一碗端到她床前。她惊奇得好像我做了什么怪事。从此她对我渐渐改变态度,心上事都和我讲了。

⑩她掏出贴身口袋里一封磨得快烂的信给我看,原来是她丈夫给她的休书。她丈夫是军官学校毕业的,她有个儿子在地质勘探队工作,到过我家几次,相貌不错。丈夫上军官学校的学费,是郭妈娘家给出的。郭妈捎去丈夫末一学期的学费,就得到丈夫的休书。休书上那虚伪肉麻的劲儿,真叫人受不了,我读着浑身都起鸡皮疙瘩。那位丈夫想必是看到郭妈丑得可怕,吃惊不小,结婚一两个星期后就另外找了一个女人,也生了一个儿子。郭妈的儿子和父亲有来往,也和那个小他一两个月的弟弟来往。郭妈每月给儿子寄钱,每次都是她工钱的两倍。这儿子的信,和他父亲的休书一样肉麻。我最受不了的事是每月得起着鸡皮疙瘩为郭妈读信并回信。她感谢我给她喝粥,我怜她丑得吓走了丈夫,我们之间的感情是非常微薄的。她太欺负我的时候,我就辞她;她就哭,又请人求情,我又不忍了。因此她在我家做了十一年。

⑪奇怪的是,每天看她对镜理妆的时候,我都会看到她的“镜中人”。她身材不错,虽然是小脚,在有些男人的眼里,可说是袅娜风流。眼泡也不觉得肿了,脸也不麻了,嘴唇也不厚了,梭子脸也平正了。

⑫她每次给我做了衣服,我总额外给她报酬。我不穿的大衣等,还很新,我都给了她。她修修改改,衣服绸里绸面,大衣也称身。十一年后,我家搬到干面胡同大楼里,有个有名糊涂的收发员看中了她,老抬头凝望着我住的三楼。他对我说:“你家的保姆,很讲究呀!”幸亏郭妈只是帮我搬家,我已辞退了她,未促成这糊涂收发员的相思梦。

⑬我就想到了“镜中人”和“意中人”的相似和不同。我见过郭妈的“镜中人”,又见到这糊涂收发员眼里的“意中人”。她和我的不同,也不过是“百步”与“五十步”的不同罢了。

[注]白杨(1920年4月22日一1996年9月18日),原名杨成芳,原籍湖南省汨罗市古仑乡,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内地女演员。

(选自商务印书馆2007年8月版《走到人生边上》)

1.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文中的郭妈是一个怎样的人?试概括。

3.文中⑧⑨两段以写人记事为主,在叙事上有何特色?

4.“镜中人”有多重意蕴,试做探究。

北京东城区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小说的丛林

迟子建

①我在大兴安岭长大,是个典型的“林中女孩”。因为那里地广人稀,所以少时在小镇的路上遇见生人,我会有微微的紧张感。人在那里是少数族类,而动植物却是多数族类。

②我熟悉林中的树木花草,溪流河谷,野猫野兔。一个人在幽深的林中穿行,很少怕過。因为林中枝叶“窸窣——”摇动,窜出来的不是愣头愣脑的狍子,就是炫耀其美丽尾巴的松鼠。我春天去山里采野菜,将采回的分类,人爱吃的先拿出来,用开水焯了蘸酱吃,其余的则给猪当餐后的点心。猪非常喜欢享用野菜,它吃起来摇着比耗子长不了多少的小尾巴,“嗯嗯”叫着,很感恩的样子,这时我就有一种满足感。夏天时我们去河边洗衣服刷鞋子,常常是把洗好的衣服晾在草丛或柳树丛上,就去林中采野果吃去了。都柿、草莓、水葡萄、马林果,红的紫的,熟的不熟的,全往嘴里填,浆果在此时成了最好的口红。到了秋天,大人孩子都爱往林中钻,我们在五彩的落叶中采榛子、蘑菇,把它们晒干了,冬天就有“好嚼儿”了。不要以为到了冬天,林中就没有美味,扒拉开向阳山坡的积雪,可找到未被采摘的红豆,雪中的红豆味道极好,酸甜,有点淡淡的酒味。还有,你可以划开桦树皮,舔舐桦树皮里清香微甜的汁液。守着大山,对贪吃的我来说,就是守着一个零食铺,嘴上是亏不着的了。

③童年时我还喜欢去山里采野花。百合、芍药、绣线菊、马莲花、忘忧草,姹紫嫣红地走进我们家,我们也不讲究养花的容器,酒瓶、罐头瓶、咸菜坛、猪食槽,都可栽花,它们在暗淡的屋子里,照亮我们的梦。这些体验,在我写作以后,都进人了我的小说世界。

④有了丛林的动植物,当然就有活动在其中的人。那些人大概是为了宣示自己作为生命的强大存在吧,喜欢大声说话。又因为寒冷的缘故吧,喜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这些人物的特征,在我的小说中都有所表现。我首先熟悉的是家中的人,父母、姐弟、姥姥、姥爷、爷爷、叔叔、姨舅,在我爱上小说以后,他们以不同方式,隐身而人,也许只是一声叹息,或是一个背影。除了亲人,我还熟悉了邻居、小镇的人和小镇以外的人,他们更是为我塑造人物提供了最真实生动的原型。

⑤当然还有那些可爱的动物,比如通人性的狗、隐忍的牛、苦役犯似的马、永远被戏耍的猴子、美丽的鸭子、坚韧的驯鹿、铺天盖地的麻雀、像守夜人一样的乌鸦以及千姿百态的鱼。它们在多年后潜人我的小说,这些动物不会说话,但我在与它们相处的过程中,听懂了它们心底的话,看得见它们的眼泪,所以它们在我小说中留下了“话语”。

⑥不能忘怀的,还有园田的果蔬,那带着妖娆花纹的豆角,红彤彤的西红柿,紫莹莹的茄子,碧绿的菠菜和生菜,金灿灿的玉米,多汁的角瓜,甘甜的倭瓜,还有绕着它们飞舞的蜜蜂、蝴蝶和蜻蜓。那些果蔬装点餐桌的同时,也装点我儿时的梦。更有那埋藏在土里的萝卜和土豆,这秋收的主角,是地窖的常客,有了它们,一个冬天就不愁蔬菜了。

⑦不要以为我们的生活总是阳光灿烂,它依然有着浓重的寒霜和阴影。有令人痛苦的疾病,有面对灾荒的无奈,有亲人离世的悲伤,有遭遇人生变故的苍凉。厌倦、羞辱、恐惧,这些人生的负面情绪,就像漫天风雪一样,从来都不曾远离我们。宁静的炊烟下,一个人死去了,他躺在红棺材里,去山,上的墓园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在缺医少药的小镇,一场痢疾就要了他的命;一个男人去采山,被熊袭击,落下终生的残疾;一个伐木工在作业时被大树砸倒,使他的妻子成为寡妇。还有动物们所遭遇的不幸,瘟疫能让一群鸡一夜之间死亡,能让一条忠诚的看家狗永远闭了嘴巴。这样的故事,也都是我少年时代所经历的,所以我作品的“温暖”,总是与痛交织,有着苍凉的底色。

⑧善良与丑恶,纯洁与污秽,不是人性天空的两极,它们常常相伴相绕。就像环绕我们生活的,既有山间清澈的溪流,也有居民区纵横的污水沟。写出人性的复杂性,才是写出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永远有可开掘的空间。

⑨从现实的丛林穿行到小说的丛林,我拥有了另一种生活——面向心灵的生活。对我来说,它比现实生活更广阔,也更具诱惑性。在虚构的世界中,我的呼吸更顺畅,更自由和奔放。作家因生长地不同,经历不同,艺术气质不同,也就拥有不同的小说丛林。小说的丛林在想象的世界中,可以无限大。一个作家能走多远,就看他自己在艺术,上的造化了。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很重要,没有对一种文体始终如一的爱、孜孜以求的探索,以及不怕失败的实践精神,再炫目的想法都是空谈。

⑩每一个将艺术奉为至高神灵的作家,在小说的丛林穿行,都必须踏出独属于自己的路,才能开辟新天地。懂得自省、苦修、仰望,你终将拥有“不干的活泉,永流的江河”(考门夫人在《荒漠甘泉》中所言)。这样的文学之旅,也是一颗凡心得到升华,在泥泞的跋涉中洞见彩虹的最美岁月。

(选自2017年第1期《中国文学批评》)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林中枝叶“窸窣——”摇动

窸窣:形容树枝与树叶细小的摩擦声音。

B.姹紫嫣红地走进我们家

姹紫嫣红:形容花枝招展的样子。

C.那带着妖娆花纹的豆角

妖娆:形容鲜艳美丽。

D.孜孜以求的探索

孜孜:形容勤勉努力的样子。

2.文章⑤⑥⑦三个自然段都运用排比的手法,叙写了“我”的生活,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

3.纵观全文,作者笔下的“小说的丛林”具有哪些特点?

4.作者说:“从现实的丛林穿行到小说的丛林,我拥有了另一种生活一面向心灵的生活。”小说的读者也会拥有从“小说的丛林”穿行到“现实的丛林”一重新面对现实世界的生活。请结合一部小说,谈谈阅读之后,你面对现实生活有了怎样的感悟。要求:结合阅读对象的具体内容。

参考答案

广东揭阳市高考模拟试题,

1.B(“张县令给王巡抚的最初印象还是很好的”分析有误。从小说的内容来看,王巡抚邀请张县令微服私访,本意就是要寻找他为害一方的证据。)

2.①”取证”是小说的核心情节,以此为题,使小说内容集中鲜明。②“取证”是王巡抚冒着生命危险与张县令周旋的集中体现,表现了王巡抚的智勇。③”取证是惩治贪宫张县令成功的关键因素,强化了小说反贪的主题。(解答此题,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等方面入手分析。)

3.①王巡抚设计铲除贪官恶吏,此时“不说话”,表现了王巡抚的踌躇满志。②“青山绿水”与开头说太平府不太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暗示了风清气正之后楚州的太平。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間。

吉林长春市高考模拟试题

1.B(“乡亲们会笑话她”对人物心理分析错误。“又一颗心提了起来”表现了她对孩子的牵挂。)

2.①先是高兴。龚娟说接她进城是对她的一种肯定,她心里是高兴的。②接着是着急。见猫猫不肯认亲生母亲,她心里着急,“变了脸”。③在龚娟母女回城时真心高兴。猫猫跟着母亲回去有更好的条件,她为孩子欢喜,好让她们安心回城。④在猫猫走后伤心欲绝。当亲生女儿一样抚养的孩子离开了自己,她内心像被掏空了一般,“扑腾在路上”。

3.①女主人公在土炕上劳作、休息,守着土炕守着家,一辈子辛劳勤恳,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土炕承载着普通群众质朴、坚忍的品格。②在战争年代,女主人公在土炕上收留过掉队的八路军,也收养了八路军的孩子,保护她们,供养她们。土炕承载着善良忠厚的品格。③在土炕上,女主人公养大了别人的孩子,也接纳过许多下乡的干部,但她从未想索取什么,更没有埋怨、不满。土炕承载着不求回报、无私宽容的精神。

四川成都市高考模拟试题

1.C(“狡诈”是贬义词,感情色彩不当。这个情节体现了爷爷心思缜密、善用计谋的特点。)

2.成功放置捕兽夹,欣喜一即将捕到猎物,期待—发现猎物,喜忧参半—看到老兔子停步,失望—看到老兔子起舞,震惊—心忧幼兔,自责。

3.(示例一)我读出了温暖。小说一方面表现了爷爷在生活艰难、食物匮乏的时期,想尽办法养育“我爸”的感人父爱,另一方面写了老兔子在危难之际舍身保护幼兔的伟大母爱。文中人和动物皆有的对后代的爱,让人感受到温暖。

(示例二)我读出了残酷。小说写爷爷和“我爸”生活艰难、食物匮乏,为了生存捕杀动物,使幼兔失去妈妈而陷入生存困境。表现出生活中残酷的一面。

江西高考模拟试题

1.C(“主要原因是其经济困难”错。主要原因是女主人缺乏对卑微生命的平等对待之心。)

2.①运用比喻手法,把半边月亮比作“切滑了刀的萝卜片”,用日常事物作比,形象自然,富有生活气息。②对比引用的古人咏叹,渲染主人公的不平心绪,挂念陈志国。③为下文做铺垫,“残”月和“圆”月不仅指涉事物表面状态,更隐喻对某种和谐情感的期待。

3.①与前文的“漂亮”形成反差,呈现陈志国暮年的黯然。②突显它始终以卑微之躯与自已较劲的倔强。③引发读者深思:对弱小、卑微生命应给予悲悯同情,对生命应尊重,平等对待。

福建厦门市高考模拟试题

1.C(“安于现状”错。这句话表现了宋师傅朴实勤劳的性格。)

2.①“我”希望花园长在,与花园的消失相对比,突出了“我”对老宋的理解、怀念与感激。②与前文相呼应,虚实相映,丰富了作品内容。③以幻觉的形式呈现“我’的内心情感,增强了作品的抒情色彩,感染力强。

3.(示例一)认同前一种看法。①花工老宋的故事是作品叙述的主体情节,作品中的“我”只是花工生活的旁观者和记录者,只起陪衬花工的作用。②花工老宋身上所表现的人性美,具有诗性的光辉,从审美价值而言,更具有激励人心的力量。③花工老宋的故事具有代表性,从社会价值而言,易于引起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和重视。

(示例二)认同后一种看法。①花工老宋只是“我”观察和感知的对象,“我”对人物生活与心灵的认知是作品叙述的主体内容。②“我”理解老宋时也在理解自我,“我”的反思与愧疚感,因身份的特殊性更具有情感的冲击力。③“我”是离开乡土的城里人,又是老宋的同乡,但“我”对老宋的理解只浮于表面,从社会价值而言更有警示意义。

吉林吉林市高考模拟试题

1.A(“实写”错。第1段中说“那时,我还没见到海,但跳动的鱼,似乎已为我带来了整个海洋”,表明是虚写。)

2.(示例一)①在写“我”与大海的经历中,插写了王立平来到此处海边的经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②从歌词可见,这一片寂寞的大海给王立平以深深的感染。③同时也写出“我”生长在这里,大海就像“我”的母亲一样让“我”难以忘怀(“我”深爱这片海)。

(示例二)①内容上,通过写王立平对这片海的痴迷,侧面突出了乌礁湾和自然的和谐之美。②艺术效果上,歌词将大海比作母亲,表达了作者对大海深切的爱。③结构上,引用的歌词“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呼应了文章的标题(或:承上启下一写出“我”对大海的感情)。

(示例三)①在叙事上,插入王立平及其作品的叙述,暂时中断叙事线索,使文章叙事产生波澜。②在结构上,叙述王立平看海及其作品,写出了大海的寂静甚至是寂寞,上承自已高考失败后看海,大海化解了作者曾经淤积在心的苦痛和迷茫。③在主旨表达上,表明热爱大海是人类的共同情绪,表达“人人心中,都有着一片类似的风景”的主题。

(示例四)①内容上,作者提及作家、作品,其实是想写出大海在自己心目中是“最寂静甚至寂寞的”的感受。②结构上,承接上文,写出大海可以化解作者内心的痛苦与迷茫,引出下文歌词中大海给人妈妈般的感受,进而走进作者心中。③主旨上,为表达“对自由安静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的主旨做铺垫。

3.(示例一)①作者的故乡在海岛,海的风景已经熟记于心(或答海是他的心灵故乡)。②海是作者童年时的快乐源泉,青少年时的心灵慰藉,成年后的精神寄托。③作者将海装在心里,甘愿做普通人,守护心中的宁静与自由。

(示例二)①表层含意——从小到大,故乡海的风景已经深深地刻在作者的心里。②深层含意——大海帮助作者摆脱痛苦、迷茫,追寻到内心的安静、自由。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考模拟试题

1.D(“雄健”错。)

2.①宁静雪夜的温馨。外面雨雪交加,屋内却宁静温馨。②闲坐读书的惬意。“我”读着令人愉悦的书,沉浸在思绪里,没有人来惊扰。③温馨和美的生活。家人有节奏地剁馅,而后自已认真“创造”饺子,迷醉在简单的手工劳作中。④悠远充盈的思考。包着饺子,思接千载,思考生命、生活。

3.这是作者由包饺子这种日常劳作引发的对“幸福”的理解和思考:①幸福并不遥远,其实近在身边。②幸福非常细微,并非巨大、显豁与完整的。③幸福不易觉察,需要用“心”发现、追寻和珍惜。

浙江名校联盟联考

1.①巧用反问与排比,突出了人对自我的肯定。②最后一个反问句,激发读者思考,引出下文关于镜中人的思考与叙事。③对比,将镜中人与情人眼中的意中人对比,强调了看镜中人的主观性。

2.①外貌丑。②爱打扮。③爱贪小便,宜。④自私、冷漠。⑤经历坎坷。⑥自以为是(自欺欺人、没有自知之明)。

3.①语言简练朴素,不事雕琢,用淡淡,的语调平实地叙来。②擅长使用短句,叙事节奏轻快灵巧。③叙事中有议论,不时穿插一些轻松的评论和独白。④善于捕捉人物的言语、动作、细节、神态等,表现人物独特的性格。

4.①指人在镜中看到的自己,暗示人难有自知之明。②指人以他人为镜时看到的自己,讽刺人常常美化和表現自己。③暗人性复杂,知人难,自知更难,即便是以人为镜,也要时时警醒,保持一份做人的清醒与理性。

北京东城区高考模拟试题

1.B(“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卉艳丽、好看。)

2.(要点)①多角度、生动地再现了“我”少年时期的生活。②表明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小说创作的源泉和宝库。正是各种动物的命运、田园劳作的收获、身边人们的苦难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启发“我”思考,使“我”的作品有了悲悯的情怀、苍凉的底色。

3.(要点)①带有作者生活经历的影子。②体现出作者心灵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③广大,永远有可以开掘的空间。

4.(答案示例)阅读《老人与海》。桑迪亚哥在海上与鲨鱼搏斗,最终带着伤痕、疲惫,拖着仅剩骨架的大马哈鱼返回海岸。他是一个失败者,因为没有得到大鱼;他也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被打败,捍卫了人的尊严。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身处困境。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即使没有胜算,我们也要不退缩,不妥协,奋力拼搏,哪怕最终不能战胜困难,起码战胜了自己的软弱,磨炼了自己,展现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