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杰
摘要:《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探究为主。但是,在当前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存在着缺乏点燃学生科学思维过程的引导和点拨、探究过程扁平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限制着其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组织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时候,为了实现课标要求,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问题串,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加深对所学的理解,提升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问题串;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设计对策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发展,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大部分教师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科学知识。而学生在死记硬背的过程中,虽然能掌握所学,但无法获得锻炼思维的机会,其思维能力发展受到限制。面对此情况,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把握问题与思维的联系,尝试设计问题串,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使其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既能掌握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又能获得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设计并列式问题串
所谓的并列式问题串是指教师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向学生呈现具有并列关系的问题,使学在探究问题的时候,扮演探究对象,进而体验探究问题过程,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随着问题产生疑问,随着问题解决而变化,从而一步步地提升科学思维能力。以“观察绿豆芽的成长”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中,结合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串:如果你是教材中的这颗绿豆芽,你会选择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呢?你的成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在此主问题的引导下,我分别设计了这样的分问题:你是会选择22—28℃呢?还是选择22℃以下呢?还是选择28℃以上呢?为什么你会选择这样的温度呢?你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经历结合阶段呢?每个阶段都是怎样发展的呢?在这样的分问题引导下,学生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投身到绿豆芽成长发展的过程之中,进而在积极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绿豆芽的发展情况,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科学思维的锻炼,为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探究式问题串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是学生在新旧知识的不断融合,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对致死的建构是无法离开其积极探究的。在传统的科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的照本宣科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其是难以理解所学科学知识,也难以享受到科学探究乐趣的。面对此情况,我在以人为本该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学生精心设计探究式问题串,使其在积极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既能透过知识把握科学规律,又能形成科学探究的态度,为其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做好铺垫。以“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初,我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将玻璃钢中灌满水,接着,向水中仍入橡皮泥、白纸、铅笔等用品,然后观察发现,有的物品沉入水中,有的物品则漂浮在水面上。在如此实验观看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对为什么物体在水中会呈现不同的状态产生探究兴趣。以此为基础,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将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泥同时仍入水中,哪一个容易沉入水中呢?哪一个会漂浮在水面上呢?将大小相同的一个纸团和一个胡萝卜放进水中,哪一个容易下沉?哪一个容易漂浮在水面上呢?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可以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以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出相应的结论,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同时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设计递进式问题串
在科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问题支架,不仅可以干预其思考,还可以为其思维的发展指出新的方向,使其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有效解决问题,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受个性差异的影响,有的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较强,而有的学生则较弱。面对此情况,我在组织科学教学活动的时候,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由易到难地设计递进式问题串,从而使学生在层层深入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锻炼科学思维。以“探索马铃薯的沉浮原因”为例,我在组织教学的时候,结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设计了这样的一级问题:马铃薯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沉入水底呢?以此为基础,设计了这样的二级问题:將整个马铃薯放进水中其会下沉吗?切除1cm3的马铃薯会下沉吗?切出1毫米的马铃薯片,其会下沉吗?在这样的问题驱使下,学生会结合所学的知识,对沉浮条件进行分析、运用,以此加深对所学的认知,锻炼科学思维。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立足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教学所需,精心设计问题串,以此为基础,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同时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亮.加强小学科学探究教学 训练学生思维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5):34.
[2]张天芝.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重点 改进小学科学课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9):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