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小说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谈

2019-09-10 07:22陆锦华
关键词:芦花葵花青铜

陆锦华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准确把握儿童小说的文体特征,从其核心要素出发,进行阅读教学设计,实现阅读指导的有效性,实现对心灵、对生命、对人性的观照。相关策略有:梳理情节,搭建故事框架;感悟人物,触发真切体验;品味言语,提炼表述风格;抓取内蕴,感悟象征意义。

关键词:儿童小说整本书阅读情节人物言语内蕴

儿童小说以广泛的题材、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当下小学生阅读经历中涉猎最多的文学体裁之一。小学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准确把握儿童小说的文体特征,从其核心要素出发,进行阅读教学设计,实现阅读指导的有效性,实现对心灵、对生命、对人性的观照。本文以曹文轩的小说《青铜葵花》为例,阐释儿童小说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相关策略。

一、梳理情节,搭建故事框架

一些教师常抱怨学生看儿童小说只关心故事情节,很快就能“翻”完一本。他们认为,这样只重情节的快速阅读对语言的发展没有多少促进作用。但笔者以为,阅读就如建造房屋,框架搭好了,才能补砖、粉墙、装修。儿童小说的情节是整部作品的核心骨架,把握情节是阅读的基础。

阅读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正在安排某个章节的阅读交流,有的学生却在偷偷地翻看后面的内容,因为“后面发生了什么”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可见,先让学生一气呵成地读完整本书,了解小说的整体情节,再进行阅读交流,与学生的阅读心理需求是吻合的。

学生读完整本书,教师就可以和他们一起梳理情节,熟悉小说内容,搭建阅读框架。一般来说,可用的方式有:故事接龙,有序讲述;打乱顺序,重新排列;针对重点人物,罗列情节;根据隐形线索,串联同类细节;整理细小情节,勾连次要人物……梳理《青铜葵花》一书的情节,就可以用“根据隐形线索,串联同类细节”的方法。如贫穷是青铜一家面临的苦难之一,但面对贫穷,一家人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从未忘却对亲人的关爱。可以通过情节梳理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整体把握这一隐性的线索。青铜一家是大麦地最穷的人家,收养了葵花后,生活更加艰难。因为穷,青铜与葵花两人只能有一个人可以上学;因为穷,当学校有人来拍照时,葵花知道家里付不起拍照钱,就一个人躲到小竹林里去;因为穷,青铜一家人做芦花鞋卖了换钱,最后青铜连自己脚上的芦花鞋也卖掉了,一路走回家,双脚被冻得通红;因为穷,家里点不起油灯,葵花只好“借”同学家的灯光写作业;因为穷,奶奶都一把年纪了还拄着拐杖到人家门上去借钱,甚至当掉了耳环……围绕“因为穷”,让学生概括梳理相关情节,能使他们直观地理解青铜与葵花一起面对困境的勇气和信心,深切地感受到青铜一家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共渡难关的温暖,甚至能敏锐洞悉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条件和浓浓的人情味。

除了采用以上方法,教师还可以根据儿童小说本身的特色采用不同的梳理方法。《青铜葵花》一书的目录很有特色:“小木船”“葵花田”“老槐树”“芦花鞋”“金茅草”“冰项链”“三月蝗”“纸灯笼”……标题都是三个字的事物,且很多是这个章节故事的核心意象。围绕这些名称,让学生梳理概括与此相关的内容,能够立体地再现故事背景、人物形象等。

二、感悟人物,觸发真切体验

人物形象是一部作品的“魂”。读者也是通过认识人物、走近人物等途径来感悟作品核心精神的。带领学生感悟人物,触发其内心的真切体验,是抵达作品核心通道的捷径。

(一)情境再现

李吉林老师说:“儿童扮演或担当了角色,就由‘本角色’变为‘他角色’,进而会立即融入所担当的角色中去,其学习动机也会得到强化。更具深层意义的是,角色扮演让儿童心理从动情到移情,从而加深对角色语言、情感、行为的体验。”在情境再现中,学生会与角色融为一体,实现从“动情”到“移情”的真切体验。

小说第三章《老槐树》中,青铜一家重又回到老槐树下表示要领养葵花,嘎鱼爸爸说:“你们家要?你们家养得起吗?”青铜奶奶说:“我们家拆房子卖,也要养活这闺女。”最终,村长决定让葵花自己选择——东边站着青铜一家,西边站着嘎鱼一家。葵花拿起包袱向西边走去,嘎鱼笑得嘴角扭到耳根,谁知葵花走到嘎鱼妈妈身边,说了几句感激的话后又调转头朝青铜家走去了。

这真是富有戏剧性的一幕!此处,笔者组织学生通过合作表演,再现的情景,体会人物的微妙心理。在表演中,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融入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再现了青铜奶奶的自尊、骨气和慈祥,再现了嘎鱼爸爸的傲慢、轻视与不屑,更揭示了葵花的纯洁、善良和质朴。没有对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是无法达成这样的表演效果的。

(二)心理补白

如果说作品本身的心理描写是作者创造作品空间感、立体感的重要方式,那么,让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进行心理补白则是理解人物形象以及把握这种空间感、立体感的不二法则。

小说第八章《纸灯笼》写到了奶奶逝世下葬后,无论大人们怎么劝说,青铜和葵花就是不愿离开。此处,笔者让学生根据导语“坐在奶奶的坟前,风吹干了泪痕,此时此刻,他俩有多少心里话要向奶奶倾诉啊……”补写一段话。学生根据自己对“奶奶”的理解,勾连“奶奶”和青铜、葵花之间发生的故事,发挥想象,写出了不少精彩段落。 其中有位学生站在葵花的角度这样写道:“奶奶,奶奶,您不是说‘春天到了,就好了’吗?那您怎么就睡着了呢?第一次看见您,我就把您当作我的亲奶奶了。我总有一种感觉,我一直以来就是您的孙女。您的面孔是那么慈祥,您的银发是那么自然。您总是那么爱干净。您疼我和哥哥,总把好吃的留给我们。您还给我做衣服,同学们都说您做的衣服最好看,连老师也说漂亮。奶奶,您教我的歌我全都记得,我唱给您听:‘四月蔷薇养蚕忙,姑嫂双双去采桑。桑篮挂在桑树上,抹把眼泪捋把桑……’好听吗?还有那首‘我是奶奶的亲孙女,您是我的亲奶奶,孙女爱奶奶,奶奶疼孙女,孙女奶奶不分离……’葵花唱啊唱啊,似乎每个音符都是她思念奶奶的眼泪。一片树叶落在坟前,葵花把它轻轻埋在土里,并念叨着:‘小树叶,请把我的思念带到奶奶身边。’”从这段补白可以看出,学生不但读懂、读透了书中人物的内心,而且将自己与这个人物融为一体了。

(三)细节关注

孙绍振先生说:“一个细节是整个生活、整个对象的极小部分,但它提供的想象空间是非常大的。”一个绝妙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触发人内心深处的体验。教师要能抓住最能调动学生情思的细节描写,进行针对性阅读引导。

《青铜葵花》中有很多细节值得揣摩。如第三章《老槐树》中嘎鱼的“笑”:“嘎鱼看了一眼青铜,笑得嘴角扭到了耳根。”嘎鱼向葵花爸爸介绍青铜是谁时,特意强调“他是个大哑巴!”中“大”字的深意。如第六章《冰项链》中葵花哭着对青铜说的“我们以后再也不看马戏了”中“以后再也不看马戏了”所蕴含的深意……引导学生理解嘎鱼的笑时,笔者先启发学生分别分析青铜、嘎鱼的家境、性格,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发表见解。学生纷纷表示:嘎鱼家有钱,就觉得葵花肯定会选择他们家。当看到葵花真的在众人的目光下向他们家走来时,他更是志在必得,所以他此时的笑肯定是盛气凌人、傲慢自负,甚至有些得意忘形的。这样的理解,精准把握了嘎鱼狂妄自大的性格特征。

三、品味言语,提炼表述风格

每一部作品在言语的表述方式上都会呈现出特有的风格,或清新婉约,或幽默风趣,或朴实素雅,或神秘诡异……这些表述风格,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折射出作品人物形象的经历、身份、性格和思想,还能凸显作品的核心内容。由此,教师需要从作品的词汇、句子、段落出发,用心设计积累、诵读、品味、仿写、续写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悟、提炼作品的表述风格。

《青铜葵花》这部小说语言纯美,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意。而情景交融描写手法的运用,使这种纯美、诗意的语言得以凸显,成为作品表述的亮点。以描写葵花这种植物为例,作者这样描述葵花的爸爸第一眼看到大麦地的葵花:

这是一种多么奇异的植物,一根笔直的有棱角的长茎,支撑起一个圆圆的花盘。那花盘微微下垂或是微微上扬,竟如人的笑脸。夜幕降临,月色朦胧,一地的葵花静穆地站立着,你会以为站了一地的人——一地的武士。

以此为引子,笔者请学生继续摘录文中描写葵花的语句。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扫地式”搜索,先后找出了第一章中的“太阳像一只金色的轮子。阳光哗啦啦泻向了葵花田。那葵花顿时变得金光灿烂。天上有轮太阳,地上有无数的小太阳——一圈飘动着花瓣的小太阳。这大太阳和小太阳一俯一仰,虽是无声,但却是情意深长。那葵花,一副天真,一副稚气,又是一副固执,坚贞不二的样子”,第二章最后一小节中的“傍晚风停雨歇时,只见一地的葵花,一株株皆落尽金黄的花瓣,一只只失去光彩的花盘,低垂着,面朝满是花瓣的土地……”等。作者之所以写这样的景,是因为在其中寄寓了不同的情。于是,笔者让学生说说这几处葵花田景色的描写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思考过后,学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第一处爸爸看到的葵花阳刚、威猛,有着坚毅的品质,正如他自己的性格以及他想让葵花练就的性格。此时爸爸心情很好,心中一片阳光。第二处的葵花很忠贞,显得很可爱,让人看到葵花就仿佛看到了蓬勃的生命。第三处,作为植物的葵花似乎也感受到了爸爸的离去,因此而伤心、沮丧,就像在为他哀悼。”还有学生模仿作品诗意的语言补充道:“小说第一章写葵花很孤独,是那种一只鸟拥有万里天空却看不见其他鸟的孤独。青铜也很孤独,他的孤独,不仅是一只鸟独自拥有天空的孤独,还是一条鱼独自拥有一条河的孤独,是一匹马独自拥有草原的孤独。”带着这样的“诗意”“孤独”和“伤感”,笔者又“怂恿”学生试着用情景交融的方式表达对“孤独”的感受。谈自己的感受,学生都很来劲。有学生这样描写自己的曾祖母:“曾祖母坐在大门口的一張长板凳上,门外的风吹来,吹起她满头的银丝,好似银色的、快谢了的菊。她有时会剥剥花生,有时会择择菜,有时什么也不做,只是看着远方,凝神地看着……一片落叶在地上打着卷儿,向门前河的方向飘去。她的目光也随着那落叶一起飘向远处。仿佛她是大树,那落叶是她的子女。落叶走了,子女也走了,大树只能叹息一声:‘老了,不中用了……’”循序渐进推进学生对语言的品读、感悟,学生就能逐渐明晰作品的表述风格,并能灵活迁移运用。

四、抓取内蕴,感悟象征意义

经典文学作品所描述的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表达方式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新鲜感”,但其打动人心之处绝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这打动人心之处,是作品的内蕴和灵性,它会像一束光,在无尽的时空中延伸,长久地照亮读者的心灵。引导学生抓取作品内蕴,感悟其中的象征意义,对于他们的精神、品格成长大有益处。

《青铜葵花》一书的象征意义,曹文轩先生已道明:“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是生命的常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苦难的深层内涵及其对生命、对成长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洞悉这一象征意义,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教师广泛的阅读视野和较强的阅读反思能力;其次,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在对话中产生共鸣。倘若没有教师的深度引领以及师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学生可能只是表面上记住这一象征意义,而不会从内心深处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振。

以第四章《芦花鞋》的师生共读为例,笔者主要通过三个环节的“对话”教学设计,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的象征意义。第一环节,观察“芦花鞋”的图片,结合教师的介绍,师生对话发现“芦花鞋”的本义,即“芦花鞋是暖暖的冬鞋”。第二环节,以“‘芦花鞋’还是什么?”的问题驱动学生思维,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并通过“抓住关键的句子,关注特别的句子,联系全文,用心揣摩,展开想象”等阅读策略,与文本对话,探究“芦花鞋”的深层象征意义,将感悟批注在文本旁。第三环节,学生、教师、文本进行深度对话,芦花鞋的象征意义逐渐凸显,通过学生的感悟:“芦花鞋是青铜一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很多双芦花鞋,卖出去以后就能换一笔钱,能给青铜一家拍一张像模像样的照片,还能改善家里贫苦的生活。”“芦花鞋是青铜一家人共同乐观面对生活的缩影。”“芦花鞋是青铜一家面对困苦时的坚韧。”……大家看到了青铜一家面对艰难困苦时顽强的意志力和乐观心态。此时,笔者顺势引入曹文轩的话:“苦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心中充满希望。面对苦难,我们要保持一种优雅的风度。”至此,大家对生命的认知达成共识:如果说芦花鞋是青铜一家人面对苦难时心中充满的希望,那么,它也应成为我们所有人面对苦难时的希望;如果说芦花鞋是青铜一家人面对苦难时保持的一种优雅的风度,那么,它也应成为我们所有人面对苦难时保持的一种优雅的风度。

小学语文教学要特别加强文体意识,根据不同的文体特征因“文”而教。通过情节、人物、语言、内蕴等核心要素开展整本书阅读指导设计,是笔者的初步尝试,期待更多志同道合者加入研究团队,让儿童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走向更深处。

参考文献:

[1] 吴其南.当代少儿文学作家作品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2] 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的走向[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3] 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化[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

[4] 李吉林.情境教育精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5] 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芦花葵花青铜
生僻字里识青铜
青铜之光
青铜史 [外一首]
葵花田
芦花谣
葵花加油站
借一支芦花赞美祖国
葵花点穴手
吟雪
芦花和大雄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