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雁
摘要:在我国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也应该不断优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将自己的思想和教育理念灌输给学生,而忽略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时的学习状态,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带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尊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本理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生本理念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的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意愿,将课堂主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自由学习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将课堂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需求的探索,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好发展。
一、加强交流,营造轻松氛围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而是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收獲更多的学习经验,充分激发学生的灵感,打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校课堂,提升学生语文阅读水平。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讨论问题,活跃课堂氛围,最终选出小组代表同教师一问一答,相互配合,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师:“这两个图分别有什么不同?”生:“两个表情不一样,葫芦和葫芦叶子也都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多。”师:“你们从文章中哪些地方能够感受到葫芦的可爱?”生:“细长,长满,雪白的,小葫芦。”教师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寻找答案,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角色扮演,在扮演中体会角色情感,感悟文章内容,进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第二年春天他又种下了一棵葫芦,出现蚜虫时做法又是怎样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的方法活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氛围,运用生本教育理念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更好地展开,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创设情境,培养发散思维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模式,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环境情景中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教师利用情景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动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感受到语文世界的奥妙,主动探索语文阅读的世界,加强学生学习阅读时的学习状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仔细解读,在文章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进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最终效果。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出老屋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相互交流,并且向学生播放文章录音,引导学生更好地沉浸在文章学习中,将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勾画出来,反复朗读,相互交流现在的老屋是什么样子的?老屋接下来会怎样?就在老屋要倒下去的时候,他听到了什么?是谁在和老屋对话?老屋除了收留小猫之外,还收留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文章,在文章中找到答案,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思考“老屋总是倒不了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老屋是否会答应别的动物进来?”学生自己思考,在小组交流中探索各种问题和答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注重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要向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水平,除了需要掌握教师讲述的阅读技巧之外,还需要依靠自己学习中的积累,学生坚持阅读积累,掌握阅读学习中通用的手法技巧,最后达到厚积薄发的程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语文阅读知识与技巧,夯实阅读基础,促进学生提高阅读水平,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昆虫备忘录》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将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圈画出来,反复认识练习,加深记忆。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配合,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简介,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昆虫。教师在课堂中播放视频,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昆虫种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朗读文章,制作昆虫备忘录,分别写上昆虫的名字,姓名和显著特征,将这些知识积累下来,引导学生增强阅读量,进一步探究昆虫的各个方面。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学生逐步积累阅读方法,并在下一篇文章学习时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文化素养提高,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综上所述,在生本教育理念引导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教师正视学生在语文学习时的作用。在教学时运用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情景教学,同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督促学生在学习中的积累,掌握阅读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主动学习阅读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生本教育理念下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崔艳冰.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析[J].中国教师,2019(S1):7.
[2]林新会.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中国教师,2019(S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