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兴
摘 要:滇黔桂边区是祖国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滇黔桂边游击革命斗争是党和红军在滇黔桂边革命根据地的探索和实践,在三省区的群众心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2014年中央开展滇黔桂边革命游击斗争历史资料补救工作后,才恢复了其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功绩。本文以滇黔桂游击斗争的发展脉络为基础,从不同角度分析其革命斗争的特点,挖掘其发展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滇黔桂边;游击斗争;特点;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滇黔桂边游击队,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广西、云南、贵州交界的一支红军队伍。它是百色起义后播下的革命火种,是红七军的延续。
滇黔桂边区革命斗争活动,是在邓小平领导红军主力北上后,右江革命根据地斗争活动遭受重创走向丧失的危急时刻,以黄松坚为代表的一批原红八军、红七军领导骨干,冒着生命危险跳出包围圈,在滇黔桂边区开辟新的根据地继续坚持红色游击的革命斗争。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创建的以云南富宁为中心,包括广西、贵州、云南三省的28个县、壮、汉、瑶、苗、彝等民族聚居的根据地,是1934年后南方革命根据地大多丧失后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建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也是西南地区坚持时间最长的革命根据地。
滇黔桂边游击斗争的发展历程
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军阀混战。随后,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相继爆发,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由此形成。由于“左”倾错误指导,在红七军攻打大城市失利的情况下,主力部队只得北上江西与中央红军汇合。红七军主力撤离右江根据地后,国民党广西当局调集重兵,对右江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围剿,各级党组织和革命政权遭受严重破坏,轰轰烈烈的右江革命陷入低潮。为保存有生力量,从1931年起,留守右江根据地坚持革命斗争的红七军党委先后派出红军干部,深入国民党统治力量相对薄弱桂滇边、黔桂边开展革命活动。
1934年11月,黄松坚在云南富宁九弄多立寨召开中共滇黔桂边区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宣布成立中共滇黔桂边区临时委员会。同月,成立了边区革命委员会、边区劳农会和边区劳农游击队第三联队,正式打出滇黔桂边区的旗号,领导以云南富宁为中心,以黔桂边和右江上、下游为主要活动地区,活动范围达当时的3省28个县广大地区。红军游击队全盛时曾发展到革命武装8000余人,是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的坚持在南方斗争的一支重要的红军游击队。1836年5月,滕静夫在富宁者兰屯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成立了中共滇黔桂边区委员会并任书记,建立了6个大队1500多人的边区革命游击队。
西安事变发生后,由于中共桂西区特委负责人的右倾错误,滇黔桂边区革命武装2000多人接受国民党改编,滇黔桂边游击队和根据地就这样轻易地被缴械肢解、瓦解葬送了。剩下的滕静夫、黄举平等少数人潜伏下来继续开展隐蔽斗争,将革命火种延续到全国解放。
滇黔桂边区游击革命斗争的特点
(一)做好民族团结
毛主席曾说:“革命战争是人民的战争,是群众的战争”。滇黔桂边区之所以能在孤立无援的背景下坚持长时间的斗争,就是因为在开展武装斗争、建立红色政权中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力量。滇黔桂边区聚居着壮、苗、瑶、彝、布衣、汉、侗、回、水、仡佬、毛南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到了当地人口的80%以上。因此,做好少数民族的统一战线工作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反动统治歧视少数民族,导致相互仇杀。红色根据地党员以各种身份深入群众中,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引导民族和谐、民族平等,在共产党的旗帜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民族干部,共同开展民主革命斗争。
(二)吸纳团结力量
由于滇黔桂边区地处山区,与中央取得联系不易,得到中央的指导和支持更是非常困难。滇黔桂边游击队在斗争的过程,只能想法设法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展斗争,把一些少数民族的头领、土司的武装力量吸纳为革命力量。如吸收了广南县牛滚塘苗族头领王开洪、松树塘苗族头领王咪章的民族武装,改为滇黔桂边区劳农游击队第三联独立大队;争取了与黔桂军阀有矛盾的国民党黔军西路纵队司令、布依族人王海平及其武装,并以其名义组建护商大队,创办兵工厂和小学等。
(三)宣传教育工作到位
红军进入富宁后,就通过张贴标语、教唱革命歌曲、演讲等多种形式对根据地广大边区军民进行宣传教育。同时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以喝鸡血酒、结拜兄弟的方式,全面开展教育活动,唤醒民众,让他们认识到共产党是为老百姓谋求幸福的领路人、开拓者,从而全心全意跟党走,闹革命。群众自编的革命宣传歌如“阎王殿上鬼吃鬼,州府县衙人吃人;村庄天地被强占,锦绣山河遭蹂躏,工农兄弟齐赶鬼,田园财币有收成”。宣传工作在建立、巩固、发展革命根据地中起了重要作用,不仅凝聚人心也提高了队伍的文化素质和战斗力。
(四)民众誓死拥护,牺牲巨大
为了掩护红军游击斗争,根据地的各族群众同样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以那能地区为例,敌人把26个村寨的300多名成年男人集中关押拷打,10多名赤卫队员和红军家属被吊死在大榕树上。国民党还对帮助游击队的群众实行血腥镇压,无恶不作。在“白色恐怖”的形势下,大多数群众没有被吓倒,反而激起群众更大的仇恨,甚至甘愿用鲜血来掩护红军游击队。为了解决游击队员的吃穿用等问题,有的群众举家筹集物资支援红军游击队。从1932年到1937年,据不完全统计,群众共捐粮食70余万斤,法币三万多元、肥猪200多头,牛羊鸡鸭不计其数。
滇黔桂边区游击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
(一)壮大了党员队伍
在根据地的建设过程中,边区党委注重锻炼新的党员干部,积极组织成立党组织。从1931年到1938年,前后8年的革命斗争的时间里,先后建立和恢复中共基层支部以上至边区一级党组织44个,党员600多人;建立、健全边区县以上革命委员会20个,人民武装力量发展到8100余人。
(二)配合中央,留存有生力量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进行长征,中共中央实际上也失去了对全国革命根据地的有效领导。红军长征经过云南的时候,正值国民党联合对富宁地区的红军进行联合“会剿”,在战略上配合了红军主力的长征,牽制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为红军主力实现战略大转移提供了支持与配合。
(三)打击敌人反动统治
从1934年11月到1938年初,前后5年时间,红军游击队和边区人民以弱小的兵力和劣势的装备,抗击了国民党军队的反复“清剿”和血腥镇压。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红军游击队和革命群众一起,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先后打破了敌人35次“围剿”,抗击了敌人近11万人次的围攻,歼敌3000余人,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四、结语
83年前,滇黔桂边红军游击队在红色土地上的不懈斗争,给苦难深重的滇黔桂各族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我们应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有效地发挥历史文化在宣传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到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蒲国方.滇黔桂边风云录[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2]云南省富宁县编撰委员会.富宁县志[ 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3] 中共广西百色、河池、南宁地委党史研究室.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 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
[4] 宁瑶. 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中心的游击战争[J].广西地方志.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