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蕴含的管理思想研究

2019-09-10 07:22黄江
管理学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管理思想管理学大学

黄江

[摘 要]《大学》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中的管理思想具有超前性。“以人为本”“修身为本”“以德为本”“内圣外王”等的管理智慧,都是西方管理学所未涉及的内容。《大学》中蕴含了丰富的管理学思想,有待专家学者、管理者去挖掘并运用。文章对《大学》中的管理思想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大学》,学习《大学》,并从中开启智慧,更好地工作和生活,进而丰富管理学的内容。

[关键词]《大学》 管理学 管理思想

中图分类号:C93-02 文献标志码:A

一、《大学》概说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就是培养做大人的学问,所谓“大人”,是指有大理想、大勇气、大能力、大智慧、大格局、大心量、大担当、大奉献的人。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方法、途径。在“八条目”中,修身是最根本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传》十章是分别具体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涵义。“明明德”,“明明德”是指开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纯洁、美好、光明”的德能、智慧等。“亲民”是指以自己的智慧、德能去带领百姓,影响百姓、帮助百姓。“止于至善”是指让自己和他人都得到自在、幸福、吉祥的人生。“本末”是指做事要抓住根本、分清主次。“格物”是指格除物欲,物欲即贪欲。“诚意”就是“勿自欺”。“正心”就是使自己拥有正义之心。“修身”就是修养身心,提高个人素质。“齐家”就是管好自己的家庭,使家庭和睦。“治国、平天下”是说自己做好了前面的事情,逐渐有了“治国”的能力,最终实现“平天下”即天下太平的目标。怎样“治国”呢 首先要作表率,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由此可知,《大学》寄托了古人内圣外王的理想。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智慧

所谓“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指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要以人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展开工作,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理解人、尊重人、依靠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教育人、成就人,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1]。

当今,组织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最需要有大理想、大勇气、大能力、大智慧、大格局、大心量、大担当、大奉献的人,就是大人。《大学》就是教人学“做大人”的经典。人是最大的资源,只有更多的人都成为“大人”,才能带领大众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一)《大学》能助人立大志

一个国家的明天将如何,要看这个国家的年轻人。然而现实中,有些年轻人整天沉迷于网吧和游戏厅,有的整天游手好闲,抽烟、喝酒、吸毒,甚至危害社会。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没有理想,没有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对于个人而言,有没有远大理想,能不能志存高远,决定着事业能否成功。有远大理想,才能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读书志在圣贤,志在为人民服务,熟读《大学》,学习《大學》,能够帮助年轻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

(二)《大学》能助人做大人

《大学》中的“大学”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大学。“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就是“做大人的学问”[2]。

《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做大人的标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是“开启、发扬、弘扬、展现、彰显”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是“纯洁、美好、光明、善良”的意思,“明明德”是指开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纯洁、美好、光明”的智慧、德能等。

“在亲民”,“亲”是通假字,通“新”,这里“亲民”不是爱护老百姓的意思,而是使老百姓在自己的影响下、教导下、帮助下,开启“纯洁、美好、光明”的智慧、德能等,不断地创新改变,不断地弃旧图新,积极地追求“明德”,追求富裕、幸福、美好的人生。

“在亲民”三个字充分体现了儒家的入世思想。不但自己要达到“善”,还要带着别人一起达到“善”,不但自己要富裕、幸福,还要带着别人一起富裕、幸福。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实际上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在止于至善”。“止”:达到。这个“止”包含有“目标”的意思,也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就是“至善”。就是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使自己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并由此影响带领大众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所以,熟读《大学》,学习《大学》,有助于树立“做大人”的远大理想,成为有大理想、大勇气、大能力、大智慧、大格局、大心量、大担当、大奉献的人,将来就会有大作为,成就造福百姓的大事业。

三、“修身为本”的管理次第

《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管理的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至善”被称为“三纲领”,是《大学》管理所追寻的目标。

为了实现此项目标,《大学》中表明了这是一个梯状进阶的过程,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就是儒家所称“八德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其中最为基础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修身”是“做大人”的基础。

“修身”是什么?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语和行为,从而提升道德修养。要修身,首先就要发现身之错误。怎么发现错误?就需要诵读儒家圣贤经典,学习圣贤经典,以此对照发现错误。只有知错,才能改错。所以,《大学》等圣贤经典不能不读,不能不学,不能不修。

个人事业的成功在修身,团体事业的成功也在修身,国家事业的成功还是在修身。团体建立之初要引导大众修身,国家建立之初也要引导国民修身,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修身的根本在“格物”,减少欲望,格除不合理的欲望。

《大学》中所说“以修身为本”的管理思想,是根本的管理思想,依之而行,任何个人和组织都能取得成功。

四、以德为本的管理战略

任何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是培养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必须是以德为本,德才兼备。《大学》的核心思想就是造就、培养社会和国家需要的英才,特别是一流的管理人才[3]。

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这是我们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个论断同样适用于企业等其他组织的用人标准。

《大学》的宗旨,就在于为社会国家培养一流的管理人才。《大学》强调开启人类本有的德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通过礼乐教化,格除不合理的物欲,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立定为人民服务的远大志向,努力奋斗,终生不渝[4]。

《大学》说:“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贪污、受贿、偷盗、抢劫、坑蒙拐骗等)得到的财物,也会因为生病、灾祸、败家子等原因流失掉。古今无数的案例反复证明此一结论的正确性。

《大学》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本”意思是“根本”,也就是为人之根本,任何组织发展的根本。“末”,意思是“末梢”,也就是次要的、不重要的。“德者,本也”,意思就是“道德修养是为人的根本”。“财者,末也”,意思是钱财是身外之物,是次重要的。这句话告诉人们,不要舍本逐末追逐名利,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管理者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大学》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此中“有德此有人”,是说有德行的人,别人会尊敬他、相信他,凝聚在他周围,受他领导、听他教导,支持他、帮助他、成就他。“有人此有土”,“土”是机会,有人支持他、帮助他、成就他,与他合作,他就有成就事业的机会。“有土此有财”,他有成就事业的机会,得财、发财只是迟早的事。“有财此有用”,“用”有小用和大用,为自己衣食住行是小用,贡献社会、帮助大众是大用[5]。他发财了,由于他有德行,他懂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他会积极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兴办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等利益大众的事业。

五、“内圣外王”的管理逻辑

《大学》展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逻辑过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内圣”的内容,“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的内容。

“内圣”,指自我修养;“外王”,是指以自己的道德和才能影响他人、帮助他人。孟子所说“君子穷则独善自身,达则兼济天下” ,就是内圣外王的思想。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言道:“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见得是一名好的管理者,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為好的管理者。”因此,那些无法管好自己的人,很难做好对更多人的管理。管理者本质上就是在塑造一个典范、一个标准,领导者要有自知之明,要有自我约束,要能以己服人。

因此,必须要有“内圣”的功夫,才能实现“外王”的理想。“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在 “内圣”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安邦治国、平天下,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内圣”只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更有意义。

实现内圣的根本在“修身”,就是有效地管理自己,之后才是去管理“他们的组织和机构”,或者进行更大范畴的治理,即“治国”“平天下”[6]。用这样的逻辑去管理任何组织和机构,都能稳操胜券。

六、结语

当今,国家、社会、企业最需要有大理想、大勇气、大能力、大智慧、大格局、大心量、大担当、大奉献的人,就是需要大人。《大学》就是教人学“做大人”的学问。学习《大学》、宣传《大学》,有助于提升公民道德修养,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助于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当今,我们汲取《大学》中的管理思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管理者要充分挖掘《大学》中积极的思想,教育引导员工爱岗敬业,发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继承和发扬牺牲奉献、勤劳敬业、互助合作的精神,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实现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慧菱,韩丽华.《论语》中的诚敬之道[J].教育教学论坛, 2018(32).

[2]肖永明,陈峰.宋代《四书》学研究述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8- 23.

[3]陈来.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9(2):45.

[4]付爽竹.探寻《论语》的“忠恕之道”[J].唐山文学, 2017(10):143.

[5]王乐,张松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正解[J].原道, 2016(2):214- 218.

[6]李福禄.儒学的传承与创新[J].人文天下,2017(1):45- 48.

猜你喜欢
管理思想管理学大学
至善
浅谈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高校食堂经营管理
高职《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策略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从管理学角度看军事指挥体制改革
探究人本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