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
摘要: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大多为“句句落实,字字清楚”,教师多运用“串讲”的方式传授知识点,但学生们却不一定能很好地接受,因此,文言文题目仍然学生在语文考试中的一大失分点。笔者认为,通过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古文字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实词、虚词,从而更好的理解句义。
关键词:文言文;古文字;高中语文;教学
日本教育家小原田芳说:“国语不是训治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文言文不应该是“死记硬背”的同义词,教师在讲解一篇课文时,更不应该仅仅只为了“字字清楚,句句落实”。
从学生的记忆特点来看,运用图形传递信息更为有效。虽然语言和图形都是传递信息的手段,但运用听觉语言传递信息,声音稍纵即逝,当所传递的信息内容较为复杂时,接收者理解起来将较为吃力,而图形则更为形象直观,且易于被接收,古文字相对于现代文字更加接近图形,更容易让人记忆。有数据表明,人对信息的接受,视觉占83%,听觉占11%,如果视听结合,效果会好上十倍。同时,根据所罗门学习风格的调查,高中生的学习风格有82%属于视觉型,对于直观的授课会更易于接受,因此古文字教学的引入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如果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引入古文字教学,学生们接受文言文知识并理解文言文字词本意将变得更加容易。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古文字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1、区别古今异义词
因为文言文许多实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差别很大,所以古今异义词成为了学生们在学习文言文时的一大难点,也成为了语文考试中的主要失分点,如果在文言实词教学中结合古文字,则可以更加清晰的解释实词的古义,帮助学生区分。
例如在《过秦论》中,有“追亡逐北”一句,其中“北”字理解为“败北、逃跑的人”,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理解为“向北边跑”,这说明学生并没有理解它的本意。“北”的最初字形是“ ”,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它是由两个人背对着站立组成,表示向相反的方向逃跑,最后引申为“败北”、“逃跑者”的意思。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结合古文字的分析,可以更好的区分古今异义词,不仅可以活跃气氛,也让学生更容易记忆与理解。
2、理解通假字
在文言文实词中有一类特殊的字词,它便是通假字。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简单的将通假字理解为了错别字,其实不然。
比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有一句“何厌之有”,其中的“厌”字是个通假字,通“餍”,但很多学生直接翻译成,“有什么讨厌的呢”,显然与上下文出入比较大。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引用古文字,那么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厌”的古文字是“ ”,文字中我们可以看见,有肉(“ ”为“肉”的小篆体)、有犬、有甘,意味着吃饱喝足了便感到满足,所以“厌”的本意便是吃到满足,只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引申出其他意义,后人便造了“餍”来承担“厌”字这部分的意义,而我们现在用的“讨厌”这一义项则是它后来的引申义。所以“厌”与“餍”是古今异义字,但在高中阶段为了便于理解统称为了通假字。如果结合字形分析,学生们更容易记住“厌”的含义。通过探索字词的根源,理清字词的发展脉络,对于易错易混淆的通假字,学生可以更好更清楚的掌握。
3、帮助理解虚词
同样,虽然虚词数量不多,但在文言文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虚词往往都有多重含义,学生容易混淆,而借助古文字则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
如“于”字,从它的字源发展来看,它合并了“于”和“於”两个字。首先“于”的甲骨文是“ ”,表示从乐器里吹出悠扬的声音,后来它的本义慢慢弃用了,而更多的是用它的引申含义——曲折婉转,如:“之子于归”,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动词含义进一步虚化,引申为“从”“由”,例如“青出于蓝”。而“於”字,古文字为“ ”,本义是一只鸟站在另外一只鸟的背上,后来意义虚化为“在”,这两个字后来合为一个“于”字,所以现在文言文中的虚词“于”才有了现在的含义。
又如,还可以利用古文字帮助学生记忆虚词的特殊意义:
“之”字的古文字“ ”,意为草从土地上长出来,引申为“走,到”,因为“之”字大部分时间作为代词和助词使用,当用作“到”这个意义的时候,学生比较容易遗忘,采用古文字教法可以加深印象。“之”字作为“到”的含义的句子有:
“不知其所之也”(杜牧《阿房宫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史记.项羽本纪》)
虚词相对实词而言,学生更难理解,通过直观的古文字教学法,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虚词。
4、理解文言文句子中的关键字
在高中语文考试试卷中,文言文翻译一直都占很大的分值比重,因此,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不能只是单一的理解实词虚词,而是要理解文章,了解其中的含义。古文字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关键字,体会其中的韵味。如:“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其中这个“弄”字的古字是“ ”,意为双手在把玩玉石,这样一个字运用在这句词中,可以想象,贵妇梳洗时百般摆弄自己的妆容,怎么都不能满意的样子。通过对这个字的描绘,一个无人眷顾无人欣赏的贵妇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因此,在一句话或一句诗词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古文字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难句,揣摩字面背后词句的真正含义。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古文字的相关知识,对古文字进行分析,可以使学生避免单纯的死记硬背,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并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果可以适当的引进古文字教学,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们吸收文言文知识点,同时方便学生记忆,这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王丹丹.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0(3).
[2]孟艳杰.古文字辨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之友,2012(5).
[3]蔡琴.几何图形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天地,2012(1).
[4]吴慧玲.高中生学习风格调查及其教学实践[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5]刘春芸.图形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0(2).
[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戴文平.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字形分析浅议[J].教育科学,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