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年平 蔡安宁
摘要:法国画家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1796-1875)与查理·法兰斯瓦·杜比尼(1817-1878)是法国巴比松画派主要代表人物。两人属于同一个时期、同一个绘画流派,而且在风景画创作上都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本文主要选取了柯罗与杜比尼早期、晚期比较有代表性的风景画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找到两位画家艺术风格的迥异。尽管他们的风景画各有不同,但是,风景作品都饱含情感的结晶,创作过程中凝结着对自然的自我理解、概括与提炼。画风淳厚朴实,体现了对大自然的追求与向往,并以情感饱满的作品对学院派虚假的风景画程式进行了否定,获得了新的艺术体验,揭开了新的艺术序幕。
关键词: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查理·法兰斯瓦·杜比尼;巴比松画派;自然风景
一、查理·法兰斯瓦·杜比尼与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风景绘画分析
(一)早期作品
《南尼的奥古斯都桥》 是柯罗1826年初游意大利时期的代表作,作品尺寸为宽48厘米高34厘米,作品材质为纸面油画。
这幅作品是柯罗初次前往意大利时期的一件代表作品,主要采用了横幅构图,给人一望无际、心胸开阔的感觉。画面透视关系准确,很好地表示了作品的空间层次,线偏高,给人一种宽阔、高深的感觉,明确的远景远山、中景横桥、近景路面三个空间层次的划分使画面形成了深远的空间感。从画面右侧山的阴暗面和断桥在水面的投影可以推测出光源主要来自于右上方。远山主要为灰蓝色调,天空整体的黄色色调展示了黄昏的景象,天空由于霞光的橙红色光线透过空气层呈现出金黄的色彩,云朵的亮面为光源色,暗面为灰色调子,较低一点的接近山川地面的云朵还呈现出大地的反光色,也体现了画家当时安闲平和的心境。整个画面并没有细致刻画一些具体事物,笔触较为概括,只是描绘出了物体亮暗面的主要色彩倾向,并未着重刻画细节。但是经过三年在意大利的不断探索与描绘,柯罗对光影和色彩的变化产生了更加深刻独特的理解。这种源于自我的体会使他对大自然产生了独特的情感。
作品《收获》1851年是杜比尼1851年创作的风景作品,作品尺寸为高135厘米宽196厘米。
画面主体是一个农民在秋天收获时节忙着收割麦田的景象,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天空一片晴朗天高云淡,天空下是一片广阔的横竖交错的金色田野,在广阔的平原上延展,远处错落有致的点缀着星星点点的草木,近处可以看到辛勤劳动着的农民在收割麦田,特别是那抹鲜艳的红色,给整个画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氛围,仿佛把观者带入到这种秋意浓浓的景象中。画面构图主要采用了横向水平构图,但还有竖向的树木草垛等打破了常规的构图,给人宁静悠远广阔无垠但又不失活泼生动的感觉。再从细节之处分析来看,天空中的横向白云与地面上的竖向稻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整体构图变得丰富饱满,耐人寻味。画面运用自然天光对人物进行塑造,但是却并没有细致刻画,仅仅几笔概括出人物的亮暗面,远处的几抹黄色笔触也可以体现出当时天气的清朗和耀眼的阳光,通过画面中的黄色草垛的亮暗面可以看到画面光源主要来自于左上方,通过对比强烈的色彩塑造出了物体的体积,此时的杜比尼已经有了初步的光影意识。画面整体笔触较为细腻,刻画深入写实,离不开古典主义绘画风格的影响,这是他早期作品的主要特征。
从两幅作家早期作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两位画家都比较关注景物本身和其造型,并且都未脱离古典主义严谨的构图影响,画面层次明晰,色调庄重典雅,物体外形线条清晰分明,带有古典主义作品的特征。从细节上来看,杜比尼的画作受古典主义影响较深,画面笔触细腻较为写实,而柯罗在画面表现上一定程度弱化了对细节的刻画,初步展现了光影在画面中的细微变化,也能看出画家追求与自然一致并逐渐开始利用光影表现画面,但构图仍然参照传统方式。当时古典主义中单一的色彩表现方法阻碍了他追求与自然一致的风格,所以画面中还可以看出深棕调子的身影和较为僵硬的色彩。
(二)晚期作品
《奥伯特沃兹的水闸》是杜比尼1859年创作的,材质为布上油画,画面尺寸为高48厘米宽73厘米。
在《奥伯特沃兹的水闸》一画中,主要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石桥在水中留下倒影,远处栽着一排橡树的画面。杜比尼将光影与色调描绘的淋漓尽致,同时用块面和色彩多样的小笔触铺出地面色彩,而在描绘天空时运用了大笔触整体而统一,此时的画作更加体现了他的画风,比较有代表性,杜比尼早期笔触细腻,后来受到柯罗的影响后便改变作画风格,对画面光感和气氛俞加重视。这时他才摆脱了当时批评家的批评,并且受到了许多画家的赞赏。
《芒特枫丹的回忆》为柯罗在1864年创作的作品,作品尺寸为高65厘米宽89厘米。
柯罗的这幅作品创作于巴黎,是以作者的回忆来创作的,作者被那的美景深深打动,这幅作品是最能体现柯罗风格的作品。画面展示了湖边森林的一角,薄雾初散,湖边的水汽与树木构成一片朦胧的景色,树木枝繁叶向湖边倾倒,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在地面上洒落,仿佛绽开的花朵。可以看到画面左边一位身穿红裙的小姑娘正在摘取蔓草花,旁边的两个孩子一个在收集花朵一个在指着树枝,水中倒映着山石和树木的影子。画面以柯罗较为有代表性的银灰色调为主,构图时作者将大树放在右边向左倾斜,占据画面一半以上,剩下的部分则露出湖面,虽然构图整体并不对称却使画面更具韵律感,左边的小树虽然角度与大树相同,却并不显得重复,而是从中找到对称与平衡。画家在创作时注重气氛的渲染与情感的延伸,在这幅画中我们仿佛听到了音乐旋律中独有的美感。
整体来看,这一阶段两位画家画面色彩都相对成熟,更加注重光影对画面的影响,笔触灵活生动,风格明确有代表性。柯罗的作品笔触轻柔,色调整体偏向银灰色调,整体风格朦胧优美。不同于前期,杜比尼的作画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后期作品更偏向于朴实,并且更加注重光影对画面的影响。
三、总结
柯罗初期绘画作品不但宁静优雅,而且朴实无华,同时对画面光影色调的研究也更加深入透彻,同时柯罗后期的作品添加了人文主义情怀,巴比松画派的风景画中很少有人表现人物,柯罗却将人物作为画面的主题,将人物的生命赋予风景画,使画面更加生动,这正是他所追求的真实感。而杜比尼由早期着重对景物造型进行塑造,转向通过将光影与笔触结合达到画面的一致性。杜比尼长期坚持对景写生,深入观察自然,并且对池塘、湖泊、河水有着坚持不懈的研究,这些长时间的积累与研究使他成为巴比松画派中公认的最善于画水的艺术家,画面轻盈秀丽,充满生气。他们的差异主要在于柯罗以银灰色调为主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在风景画中将景物与理想中的情境相结合,带有浪漫与抒情色彩,而杜比尼是以写实风格塑造风景的,在画面中非常注重表现出大自然真实、朴素的美,整体画面充满光感,给人以开阔感。
参考文献:
[1]胡树媛.《油画风景写生研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20:20-21.
[2]张敏.《欧洲19世纪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
[3]莱尔曼.《怎样表达绘画的色彩》[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1.
作者简介:闫年平,女,1992年01月出生,廣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