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桥
口语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一定的情境中,人们应用口头语言我说你听、你说我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听方与说方双方互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人际勾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可见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非常重要,那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想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多依赖与兴趣。一切成功都离不开良好的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有的学生因为刚进到学校,环境改变了,与之相处的人群改变了,就不想说话,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害怕自己说错话而不想说,碰到这些情况,教师与学生之间首先要培养情感,教师应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不仅从学习上关心爱护他们,还要从生活上体贴照顾他们,把学生当做朋友、与学生和平共处,共同探讨、研究学习、解决问题,找出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从心里感觉到教师与学生是平等互助的,从而更好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用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文字、图画、音乐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的顾虑,激起学生想说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使学生敢说
学校里的学习并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心灵接触,学生在听课时都伴随一定的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消除各种心里障碍。一般来说,学习成绩差、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对教师都会有一种胆怯的心理,课堂上害怕教师看见、害怕教师提问。在一类学生特别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尊重,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使学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对老师既崇敬又无拘无束。只有在这种良好的氛围里,才能使学生不感到紧张和压抑,从而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有话敢说、有问敢提。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也有些学生在与自己的同伴在一起的时候,争先恐后、有声有色、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可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或正式场合的发言时就不敢说话了,碰到这类学生要鼓励学生多说,教师要给这样的学生多一点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要多鼓励学生,时间久了学生就敢说了。需要注意的是,只要学生说了老师就要给予肯定,千万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更大的心理障碍。
三、训练学生,使学生会说。
训练学生会说,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能按要求、准确的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是比较困难的,有的学生在口语表达时还会出现用词颠倒,说话没条理、不完正、语序混乱、词不达意这些现象,还有些学生说话时重复啰嗦夹带浓重的方言。因此,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在激发学生敢说的基础上,还要教会学生会说话。
普通话是进行交流的主要语言。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使用规范语言指导学生说话,正确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发音的部位和方法,对于发音错误的学生要及时进行矫正并加强训练。其次,采用听说结合的方法,经常让学生多听儿歌、故事、录音,学生听的时间长了就会加以模仿。这样就会使听和说的次数增多,说话的准确性也就会慢慢的提高。除了使用这两种方法,还需要时常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演讲比赛”等活动开展这样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说话的好方法,能使学生的心训练达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礼貌用语”的教学。俗话说:“问路不施礼,多行二十里”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交流对象,恰当地使用称谓、敬语、谦词等礼貌用语。如:你好、对不起、谢谢、再见,让学生能真正做到言之有礼。
四、培养学生,使学生能说。
能说,是指学生在说话时,词语丰富并富有表情,能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要培养学生能说需要做到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情感。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没有豐富的词汇,与人交流时就会受到影响,学生掌握的词汇越多,就越能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能更好的与人进行沟通,所以教师要多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词汇,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多记词语句子精彩片段,只有做到强识博记才能够信手拈来,达到能言善辩的目的。当然仅此还不足以使学生达到能说,在表达清楚的同时还能加以表情,这才是真正的能说。有的学生说话、讲故事、朗读都毫无表情、平平淡淡,这是因为他们缺乏激情,教师在学生口语交际过程中,要安排学生时常述说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最深刻、最有趣的事情,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进行口语交际。
想说、敢说、会说、能说的培养,是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只要教师坚持不懈进行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