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嘉玥
摘要: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可以影射到生活中去。换个说法,学生在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带入到学习中去。不想好好学习的学生,耳提面命是没有用的,只有从生活中去寻找根源。
关键词:运动会;学习态度;生活
学校开展了秋季运动会。班里只有两个男生,暂且称为A君、B君,他们都报了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我发现不同学生在比赛中的不同表现都能一一对应到该同学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中去。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A君。在他比赛前,广播里播报了好几次他的名字,全班都在找他,但始终找不到他人。后来我好不容易才打到他电话,他对我说:“老师,我肚子有些疼,在上厕所。”我问:“那你还能参加比赛吗?”他说:“我一会就好,我会自己去检录的。”然后我和其他同学就在比赛场地那等他了,但是我们被放鸽子了。A君一直到比赛结束都没有出现,包括观看班里其他人比赛也没有踪影。从这件事上,我看出A君没什么责任心,纪律观念淡薄。确实,在后面的学习生活中,A君好几次无故缺席,上课和作业时也是随意松散。我找他谈过话,他就整个的无所谓的态度。我翻过他的中考成绩,在班里还算是很不错的了,也和他的父亲谈过。据他父亲所说,A君本来学习很不错的,但是不知为什么突然就不想念书了,成绩一落千丈,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就放任他了。起先我是很同情这位父亲,好好的一个孩子突然这样,很无奈。但在A君又一次无故缺席中,我发现了问题。作寄宿生的A君应该在周日晚四点前返校,但是当我晚自习六点到校时他还是没有出现,第一反应我联系了A君的家长。A君的父亲接的电话,背景很嘈杂,他对我说,他本来要送孩子返校的,孩子突然说有事,所以晚上不回校了,第二天再来。接下来我联系了A君,他是这样对我说的:“老师,我本来能及时返校的,我爸爸说好下午送我的,可是我等了好久,快迟到了也没来。我就催他,他说要打牌,让我自己去学校。那个时候很晚了,公交车都坐不到了。他总是这样,我一生气所以干脆就不来学校了。”我仔细回想了下,A君父亲电话那头的声音应该是麻将牌的声音了。后来A君答应我第二天九点前赶回学校,然而他又食言了,在我的催促下是在第二天中午的时候自己回校的。从运动会到这次事件,我觉得这个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做事无责任心,不遵守承诺和他父亲的行为有很大的关系。也许在日常生活中,他的父亲总是这样言而无信,随便敷衍他,潜移默化中这个孩子也养成了这样的性格。但是他又对这样的性格反感,因为父亲总是这样对待他,让他觉得不被重视,在这样的矛盾下他开始厌学,变得好像什么都不在意,无所谓的样子。相反其实他很在意很有所谓,他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重视,又怕失望而回。而他们这个年龄段特有的自尊心强,不坦诚的特点导致他用看似不经心的态度去掩饰自己,为得不到父母关心的那种失落找到宣泄口。他用厌學,反抗等形式去搏求父母的关注,可惜的事这个孩子的父母并没有在意到。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你可以从孩子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如果你在孩子的眼中是一棵挺拔矫健的大树,那么你的孩子就是一株茁壮成长的树苗;如果你在孩子眼中是一片荒凉无际的大海,那么你的孩子就是一潭幽幽的死水。面对这样的学生,只有从根源上改变才能挽回他们,但是这又何其难啊。
再来说说B君。B君是从别班转专业过来的,他听说原来的那个专业很辛苦,于是就自作主张决定转到我们班,他的家长看似很开明,很快帮他办好了手续。在我们班学习了一段时间后,B君又觉得我们班的专业有点难度,他学得有点累,于是起了再转专业的想法。我问过B君,你这么转来转去,第一学校不是超市爱买什么就是什么,你得想好事不过三,这是最后次机会了。第二,你这么不坚定,最后什么都学不好,家长是否同意这么做?B君轻飘飘地说,只要我不学坏,做什么家里都同意的。B君这种三心二意的态度也表现在运动会上。B君运动神经很不错,在小组赛中轻松夺冠。本来他可以就此一举冲击决赛,但是一听说决赛里有厉害的人,而且周边发生了些吸引人注意力的事情,B君居然轻松松放弃了决赛。他连检录都没有去,而是兴冲冲找同学聊天去了。这是我很难理解的,已经有了很好地开端,为什么要随意放弃?连尝试都不去尝试,又怎么知道自己会不会成功?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好好的学习生活,在他们看来好像是游戏,不喜欢了,结束了可以换了重新来。而他们的家长居然也是这种态度,孩子不喜欢了就换,只要不给我找麻烦,随意就好。也正是他们的这种思想导致孩子学习态度极为不端正,一会想学这个,一会想学那个,最后什么都学不成。运动会后不久,B君主动找我,这次他 准备退学。我联系了他的家长后只得到我听孩子的,这样的回答。让我一时都不知道怎么再挽回这个学生。不是孩子想要的你就给才是好家长。孩子毕竟是孩子,很多时候他们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的建议,帮扶甚至可以有强硬的态度去归正他们的行为。作为孩子最重要的监督人,不好好履行监护督促的责任怎么能把孩子引领到正途。又是根源的问题,作为教师我在学校这个有限的地点,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真的很难去掰正这些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学习观。就算我能完全做到言传身教,还是走不进他们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