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我们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哪些成绩、积累了哪些经验,贡献了怎样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文试解读一二。
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治理
中央高度重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30日召开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中国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举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也为新时代推进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沿着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会议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近期一系列会议和学习彰显了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心和意志。中央已经明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就是包括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民主集中制等系列制度与政策体系的优势。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互为表里,国家治理效能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反映制度优势的重要指标,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把制度的可检验优势转化为治理的可持续效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坚定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创新、增强制度意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才可迎来坦荡如砥的前程。
坚持党的领导
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刚刚过去的第六个国家扶贫日,再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扶贫成绩。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一线,从中央到地方全党动手、共同参与,全国各地因地施策、因人施策……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减贫人数超过8000万。巨大的扶贫成效,展现着我们党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治理能力。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70年来,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
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加强党的领导,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今天,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
加强党的领导,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强保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靠零敲碎打不行,靠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应使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改革形成联动,因而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就需要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比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集中行动,取得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得到有效落实。从国家机构的有序运行到保证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从各个领域的制度安排到各个条线的制度执行,唯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彰显人民情怀
事实证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需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要落实在制度安排与治理实践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形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路和机制,到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加快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轨,从推进“放管服”改革、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到推动大规模减税降费、让企业轻装上阵,可以说,我们在制度设计和国家治理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果说“为了人民”回答了价值指向问题,那么“依靠人民”则回答了力量源泉问题。基层是改革的试验场,人民是创新的推动者。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来看,我们的很多制度创新,都是来自群众首创,经过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良性互动从而上升为制度安排。比如说,浙江省长兴县率先探索“河长制”,实现了河水治理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来自基层一线的“河长制”开始向全国推广,为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抓手。从更大的视野来看,“枫桥经验”形成独特的矛盾调解机制,小岗村的“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东蛇口“杀出一条血路来”推动建设经济特区的步伐……正是不断激发蕴藏于人民的无穷力量,我们的制度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活力,我们的治理才能实现自我革新的优化。
发挥制度优势
近年来,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迫切需要我们推进国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发展提供稳定高效的制度体系,确保中国航船行稳致远。
10月18日,中国经济2019年前三季度数据公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主要宏观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消费供给方式创新发展……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强劲表现再次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发展背后的“制度优势”。
中国经济绩效优、发展能力强,背后是制度设计好、治理效能高。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既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又通过市场激发微观活力。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唯其如此,才能推动“中国号”巨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责编/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