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文化研究已成为现代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本文就学校层面介绍了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东路第三小学(原兰化一校)数学文化课程实施以来的几点经验。
【关键词】数学文化;小学数学;实施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34-0238-02
1 学校实施数学文化课程前的数学课程建设概况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东路第三小学(原兰化一校)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自建校以来,在政府、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在师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自20世纪80年代,学校开始开展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后来又逐步发展成奥数兴趣班。但是,经过多年实践发现,奥数兴趣班只适合极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不利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于是,学校又尝试推出趣味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将一些数学名题、数学游戏、数学史和数学故事等引入课堂,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然而,这些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又将益智器具如魔方、魔尺、七巧板、九连环等引入课堂,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但以上这些做法都是碎片化的,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1]。
2 数学文化课程实施的几点经验
2.1 课题引领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2018年初,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东路第三小学(原兰化一校)在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成功申报了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牵头实施的“数学文化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研究项目,并成为数学文化实验学校。同时,又申报了2018年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数学文化实践研究》。通过课题引领,该校的数学文化将形成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在建设数学文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学校将注重凸显动态、多元的课程观,使数学文化课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
2.2 建设数学文化课程内容
为了加强课程的计划性,避免盲目性。学校根据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顺序,对《数学文化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中的内容进行了顺序调整和重组,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便于教师按计划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将《读本》一、二年级共4册的内容重新编排,整合为12个主题,将《读本》三至六年级共8册的内容重新组合为15个主题。
2.3 实施数学文化课程
①课时安排方面,全校所有班级平均每周开设一节数学文化课,并在课程表中将具体的时间固定下来,保证所有班级每学期有16课时左右的数学文化课。
②每个年级配备一定数量的《读本》,这样可以保证两个班同时上课,循环使用。为每位数学教师配发一套《读本》和《数学文化与教学设计》,供他们备课使用或当作自主学习材料。
③组织教师开展數学文化的理论学习,使所有数学教师都能加深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并能准确把握小学数学文化与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延,为数学文化的教学及研究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④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和各年段的数学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文化资源,并与《读本》中的内容进行适当整合,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数学美,更深入地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人文精神。
⑤以《读本》为载体,通过观课、研课、磨课等方式探索并形成优秀的教学课例,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主题活动,有机渗透数学文化知识、思想、方法、精神等,从而营造良好的数学文化氛围,开拓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⑥充分利用学校“四季课程”的平台展示课程实施成果。以此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数学文化探究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文化的重要性,感悟数学文化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⑦观摩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组织教师观摩名师的数学文化课堂或者参与关于数学文化的专题讲座,鼓励教师踊跃参加全国性的数学文化赛课、说课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数学教学能力[3]。
2.4 建立数学文化课程评价体系
2.4.1 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从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以学校评价为主,同时注重学生、家长、教师同行的评价。评价的方法有课堂教学观摩、调查问卷、案例评析等。同时,学校还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师的数学文化教学纳入绩效加以考核。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教师是否制订了课程实施的计划,是否进行了教学设计;②教师是否有详实的教学过程记载,是否将相关资料收集齐全;③教师是否有理论学习、阶段小结等过程性资料;④教师参加数学文化教学研讨活动时的展示课;⑤教师参加有关数学文化方面的赛课、说课、教学设计和论文等的获奖情况[4]。
2.4.2 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学生参与课程的表现,包括参与的态度、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学习方法的掌握等;二是成果展示,包括实践操作、作品创作及在各种竞赛中的表现,如学生在面对挫折或者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时的表现及养成的数学学习习惯。具体可以围绕如下几个方面评价: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等进行定性评价;②教师对学生的数学文化学习成果如思维导图、数学小报、调查问卷或访谈、数学家故事演讲比赛、数学游戏大挑战等进行评价;③学生数学文化课程的学习成果汇报展示;④数学期末考试中增加考查数学文化内容。
3 对课程的评价
对课程的评价由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三部分组成,对课程实施定期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1]邓东皋,孙小礼,张祖贵.数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裴士瑞.“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研究的现状和反思[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1.
[3]齐民友.数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4]郑毓信,王宪昌,蔡仲.数学文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李长军(1977~),男,甘肃靖远人,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甘肃省“金钥匙”导师团导师。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教研和教师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