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周
1170年农历六月十九,40多岁的陆游在江苏镇江参加了一场饭局。
这场饭局是谁召集的呢?当时的镇江知府蔡洸(音同光)。
蔡洸字子平,福建仙游人,虽然在宋朝没什么名气,但是他的祖上非常了不起。蔡洸的曾祖名叫蔡襄,是北宋数一数二的书法家,一笔行楷出神入化,被苏东坡誉为“本朝第一”。蔡襄、米芾、黄庭坚、苏东坡,并称“宋四家”,是北宋书法界的四座高峰。
蔡襄在茶道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当年主政福建,亲自改良贡茶,发明了一款精美绝伦的小茶砖,名叫“小龙团”。这种小茶砖流入市场后,跟黄金等价,一两茶能换一两黄金。蔡襄还撰写了一部茶文化经典,名叫《茶录》。现代人研究宋朝茶道,如果不读蔡襄的《茶录》,那等于没有研究。
蔡洸身为茶界泰斗的曾孙,有家学渊源,在茶道方面当然表现不凡。话说饭局那天,蔡洸为了招待陆游,在镇江有名的丹阳楼设宴,并请了几位陪客。他们分别是:镇江通判章汶、镇江府学教授熊克、镇江驻军统领成闵、镇江总领司干办史弥正。
知府是市长,通判是副市长,府学教授是市立大学校长,驻军统领是地方军队领导,总领司干办是地方财政领导。等于说,从蔡洸这位市长到他下面的副市长、文官领导、武将领导、财政界领导,镇江当地最主要的头面人物都到场了。至于席面,猜也能猜到,肯定是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各种珍馐美味都摆上,满满当当一大桌。
陆游是世家子弟,祖父和父亲都当过高官,是见过世面的主儿,那天的饭菜并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印象,至少没能让他写下只字片语,但那天喝的茶却让他记忆深刻。
在陆游的日记中,那一天,众人吃饱喝足以后,蔡知府亲自烹茶,请大家一起品尝。陆游给出8个字的评价:“点茶颇工,而茶殊下。”意思是说,蔡知府点茶的手艺很地道,可惜啊,茶不怎么样。
宋朝人说的“点茶”,是一种独特的烹茶方法:先把茶叶研磨成粉,再用热水调匀,反复地搅拌、敲击,让热水与茶粉均匀混合的同时,尽可能多地融进空气,最后形成一碗泡沫浓厚、口感滑润的茶汤。“点”就是搅拌和敲击的动作。
这些动作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很有讲究,对手法的要求特别高,没有一年以上的刻苦训练,连登堂入室都谈不上。假如你的手法不够纯熟,那就不能让热水和茶粉混合均匀。就算能混合均匀,也不能形成浓厚的、细密的、持久的泡沫,喝起来影响口感。
蔡洸擅长点茶,为了节省时间,那天带了一包已经磨好的茶粉。天太熱,他让服务员在屋外生起炉子,烧起热水。他在每个客人面前放了一只洗净烫热的茶碗,然后打开纸包,取出茶粉,在每只茶碗的碗底都放了一小撮。
水烧开了,蔡洸提起大铜壶,一一注水,一一点茶。就像陆游日记里说的那样,他点茶的手艺非常地道,也非常高效,很快就让所有宾客面前的茶碗里泛起既细密又厚实的泡沫,皎洁如明月,轻柔如春雪。
可是,陆游端起碗来一尝,味道不对,茶香味儿很淡,喝下去以后,胃里泛起一股说不出来的怪味,仿佛喝的不是茶,而是山药汤,并且是隔夜的山药汤,有点儿苦,有点儿涩,还有点儿酸。
陆游不甘心,又端起茶碗,小心翼翼地啜了一口。味道确实不对,不但有山药味儿,而且有泔水味儿。
驻军领导成闵是武将,不懂茶,咕嘟咕嘟两口喝干,把茶碗撂下,竖起大拇指:“蔡知府的茶真香,真好喝!”
副市长章汶和财政干部史弥正都尝了一口,也都夸道:“确实是好茶,不但香,而且醇,一点儿都不锁喉。”
陆游心里说:“这么垃圾的茶,又香又醇又不锁喉?狗屁,瞪眼说瞎话!”
但陆游知道,成闵是不懂装懂,史弥正和章汶则是在拍马屁。他不愿意把话挑明,也附和着说:“嗯,果然不错,蔡大人点茶的功夫更不错,不愧是茶道世家!”
陆游是爱茶之人。他生于茶乡,当过茶官,一生以茶入诗上百首,曾以同宗族的“茶神”陆羽自比。(戴红倩 / 绘)
假如是在10年前,陆游还没在官场上摔过跟头,他肯定会直言不讳,当着大家的面儿,指出茶粉的毛病。
假如是在10年前,陆游还没在官场上摔过跟头,他肯定会直言不讳,当着大家的面儿,指出茶粉的毛病:“这款茶是不是过期了?要不就是掺假了?否则怎会如此难喝?”要知道,年轻时的陆游,可是官场上有名的“直肠子”,敢用言语直接冒犯权臣,皇帝都屡屡被他惹毛。
可惜,陆游的仕途是一场又一场的灾难。先是被秦桧压制着,34岁才重返仕途,之后没等施展抱负,又接连被贬。40岁时,他已被罢官,成了失业人员。
吃过很多亏,陆游当然有所变通。人家蔡知府好心请你吃饭,还拿出家传绝学来招待,总不能不识好歹,让人家下不来台吧?所以他勉强夸着蔡知府的点茶手艺,夸得知府心情愉悦,一边继续给大家续水点茶,一边表示谦虚:“哪里哪里,一般一般,茶是福建老家一个朋友送的,说不上好,寻常而已。”
正在宾主尽欢、皆大欢喜之时,一个不识趣的家伙讲了几句真话,让蔡洸脸上的笑容僵住了。这家伙就是陪客的镇江府学教授熊克。
熊克是蔡知府的半个老乡,从小在福建的贡茶产区建安长大。如果说蔡知府出身于点茶世家,那么熊克就是出身于造茶世家——其父名叫熊蕃,北宋末年当过官,负责过建安贡茶的加工制造,还编写了一部翔实可靠的制茶手册《宣和北苑贡茶录》。可以说,熊克对茶叶的研究比蔡知府还要精深。
只见熊克一伸手,挡住了正在续水的蔡知府:“蔡大人,这茶您就别再点了,容我说句实话,您这茶掺假了啊!这里面掺了米粉,还有山药粉,估计还有楮(音同楚)树叶子磨成的粉。下官刚才就尝出来了,这几位大人都夸好,他们兴许不懂,也興许在蒙您。”
蔡知府愣了一下,尴尬地放下铜壶:“熊教授言之有理,言之有理。你接着讲,接着讲!”
熊克也不管蔡知府心里怎么想,自顾自往下说:“下官小时候,跟着家父在茶山上住,深知茶农造假的把戏。近几年每次告假回乡,也都要去茶园和茶铺里调查一番,更知道茶商如何骗人。建安茶名闻天下,供不应求,茶农为了多卖钱,用老叶冒充嫩芽,用别处的茶冒充建安茶,还用苦丁树、柿子树和楮树的叶子冒充建安茶。茶商把茶叶收购上来,加工成粉,为了多牟利,又往茶粉里添加熏烤过的糯米粉和山药粉。这种掺假的茶也不是不能喝,但是最好在梅雨季节以前喝,现在过了梅雨季,米粉和山药粉已经发霉变质,不但遮住了茶香,还会产生异味。不知道诸位大人有没有喝出异味来呢?”
蔡知府的脸已经涨成猪肝色,硬挤出一点笑容说:“对,对对,果然有异味!熊教授如果不说,我还以为今年的茶树没长好呢!熊教授格物致知,研究透彻,让我长了学问,长了学问。”
陆游赶忙打圆场:“熊教授懂得制茶,蔡大人精通点茶,两位都是茶道高手,在下受益良多,不虚此行。”
既然挑明了茶是假茶,大家也就不再继续品茶,只好闲聊一阵官场见闻,然后各自打道回府。
蔡知府是熊克的领导,管着镇江府学。饭局之后,熊克会不会被穿小鞋呢?史料里没有记载。不过熊克一辈子在官场上声名不显,在历史上更是默默无闻,唯一留下的历史功绩,就是修订了父亲熊蕃生前编写的那部制茶手册《宣和北苑贡茶录》。
像熊克这样的人,很适合搞学问,不适合进官场,甚至都不适合进职场。因为官场也好,职场也罢,都特别讲究跟人打交道的方式方法。实话当然要讲,而且必须要讲,但得看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讲。他完全可以在蔡知府刚点出第一碗茶的时候就指出来,或者悄悄地在蔡知府耳朵边指出来,再由蔡知府向大家说明,这样做才能不伤任何人的脸面。
熊克其实就像年轻时的陆游。这场饭局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陆游的现在与曾经。
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