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三下锅,让冬天变得美味

2019-09-10 13:59超侠
风流一代·青春 2019年12期
关键词:肥肠下锅土家

超侠

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最近去了一趟张家界。曲径幽深的土家街巷,竹木掩映的吊脚楼,澄碧清澈的索溪河,低吟浅唱的古水车,琳琅满目的美食……土家人的民族风情迷住了我。当然,作为一名合格的“吃货”,在如此美丽的风景之中,探寻美食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工作中的一项。

张家界的溪布老街,是军地坪街道辖区内的一条旅游文化街。它位于索溪河畔,是在土家族古城的遗址上复原而来,具有文化展演、休闲体验、游玩购物等功能。踏着青石板路一路前进,我很快就发现了小摊上的各色美味——蒿子粑粑、酱香饼、青蛙饼、土家炒饭、炒粉、腊味坊等数不胜数,但是,最先让我着迷的还是火辣辣的三下锅。

所谓的三下锅也叫合吃菜,和我们在外地吃的干锅做法类似。但它的主料只能选三种,有腊肉、肥肠、猪肚、牛肚、羊肚、猪蹄、香肠、猪头肉等,辅以干椒段、美人椒、西红柿、土豆、豆腐、笋干、萝卜干、干豇豆、红薯粉、豆腐皮等配菜,以及葱姜蒜、花椒、桂皮等作料。食客选定后,由本地厨师经过秘方腌渍后炒熟下到干锅中,上桌后再用小火继续烹煮,香辣味慢慢飘出,让人垂涎欲滴。

热气腾腾中,三下锅鲜红透亮,油而不腻,辣而不烈,香、麻、辣的劲爆口感,一下就冲击我的味蕾,诱惑着我吃了一块还想再来一块。加上天气转凉,香喷喷的辣菜一入口,瞬间就将满身的凉气驱赶走了,让冬天也变得美味起来。

據当地人介绍,土家三下锅不仅是张家界的招牌菜,还荣登“湖南14市州故乡菜之首”,是张家界地区名声最为响亮的特色地方菜。三下锅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传说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不断大肆袭扰,朝廷曾多次派大军抗倭,均以惨败告终。明世宗遂命征调湘鄂西土司兵上前线抗倭,恰好赶上年关,为不误军机,永定土司王下令提前一天过年。因为时间仓促,来不及准备许多菜蔬,土司家厨就把腊肉、豆腐、萝卜来个一锅炖,叫作“合菜”,后来慢慢演变成现在的三下锅。士兵上前线后,很快打败倭寇,收复失地,世宗亲赐匾额。

如今的三下锅,不再是腊肉、豆腐、萝卜一锅煮,它不仅食材更加丰富广泛,吃法也有了干锅与汤锅之分。干锅无汤,麻辣味十足,不能吃辣的人恐怕难以享受;汤锅相对来说适中,老少皆宜。菜品可根据客人的喜好搭配,人数多,食材也多,种类不断增加,吃起来味道非常不错。在张家界呆了两日,我就发现当地人最喜欢搭配肥肠、猪头肉和腊肉;或脆肚、鲜猪肉和竹笋;或腊猪脚、萝卜干和海带等三下锅菜式。开始品尝时,再配以湘西特有的擂钵辣子、酸萝卜、霉豆腐、藠头酸菜等凉碟调味,直叫人吃得涕泪横流却又不忍罢手。

对于土家三下锅,当地还有一个说法,叫“看完张家界的山水,不吃三下锅,那只享受了张家界的一半文化,会终身遗憾”,可见这道菜的魅力所在。但是,来张家界旅游,游客们还是很快就能发现一个现象,正宗的三下锅虽然好吃,但在张家界的大酒店里面是吃不到的,只能在当地人喜爱的家常菜小餐馆里才能吃到。对于其中的缘由当地人也说不清楚,但我觉得,这道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又融合了湘菜精华的三下锅,可能只有在民间小饭馆里,才能吃出它的色香味,以及厚重的文化。

(编辑 邢多多)

猜你喜欢
肥肠下锅土家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
呈现品牌连锁化发展趋势 肥肠品类或是未来餐饮的潜力股
阿妹回踩了我的脚
重庆:肥肠大本营
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
随园食单——黄芽菜炒鸡
少不吃肥肠哟,肥肠催人老
辣子肥肠
张家界的三下锅
为什么事情没办好叫“砸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