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芬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纲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上强化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结果:在SAS评分和SDS评分方面。治疗前对照纲和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睡眠情况、社会关系等评分方面。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应用在脑卒中患者的护酐预中。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脑卒中;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2096-5249(2019)14-207-02
脑卒中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病情比较严重,发病后至治疗乃至后期康复的整个过程,患者会受到疾病的严重影响,再加上长时间的治疗可能效果不如预期理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出现,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生活质量也随之降低,必要的护理干预不可缺少。通常情况下,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引起广泛关注,对治疗及康复的进程负面影响较大,如何消除患者负面情绪和不良心理是护理干预的必然要求,因而必须实施科学的心理护理。为进一步了解心理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本研究将对80例脑卒中患者展开探究。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均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采用数字单双号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40例,另一组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8.49±2.37)岁;平均病程(2.45±0.42)年。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8.53±2.34)岁;平均病程(2.52±0.49)年。两组均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用药干预、饮食指导、康复锻炼等。观察组针对患者心理层面的问题,给予系统化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常规心理护理进行优化。(1)小组成立:组建专业化的心理护理小组,加强对小组成员的培训,提升小组成员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为患者的心理提供护理服务,为心理护理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2)心理调查: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摸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针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做好详细地分类和记录。(3)心理干预:结合前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展开针对性地处理,并制定心理干预措施。因认知偏差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提升患者对疾病及其治疗的认识,纠正患者的认识偏差。因疾病治疗效果不理想失去信心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护理人员要鼓励和支持患者,向患者讲解以往成功的案例,告诉患者健康恢复具有普遍性,只要积极配合就能够康复。因家庭及社会偏见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患者的疏导,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获取社会的支持,纠正家庭及社会的错误认识。(4)干预形式:积极地同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逐步深入患者的内心,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实施放松疗法,如音乐放松疗法、营造温馨舒适环境、组织病友交换想法等。(5)家属参与:积极获取家属的支持和帮助,告知家属患者出院后家中护理的重要性,告知家属给予更多的关心,多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患者,使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电话随访,定期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康复情况,对于患者及家属不解的地方给予耐心地解答,对于存在不合理或者错误的地方给予详细地指导。(6)后遗症处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肢体活动受限,语言功能的缺失会让患者产生焦虑,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对此,需告知家属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针对可能出现的后遗症,一要加强防治,加强康复锻炼;二要加强处理,通过针对性地制定锻炼方案,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减少后遗症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通过科学的康复锻炼,让患者看到相应的效果,增强患者的信心,进而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7)效果评价:评价心理护理的效果,对于其中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改进措施,进而更好地为患者的心理护理服务。
1.3观察指标
(1)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护理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
(2)采用SF-36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选取其中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睡眠情况和社会关系四项指标,每项0-25分,分数越高表示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护理前,对照组和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和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睡眠情况、社会关系等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讨论
脑卒中的临床护理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会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身心,甚至对治疗的有效性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如何选择并应用护理干预方式,是提高脑卒中患者健康水平,促进脑卒中患者健康恢复的关键因素。
不良心理是疾病患者难以避免的健康问题之一,对于脑卒中这一严重程度较高的疾病而言更为如此,患者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心理健康问题,要从根本上予以解决,而常规护理干预实施的心理护理在系统性和针对性方面缺乏,影响了干预的效果。加强对心理护理的强化,提升心理护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使得心理护理更加能够针对患者,帮助患者认清心理问题,更加积极地配合干预,从而不断缓解不良心理,达到逐步消除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护理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提示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治疗作用明显。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应用在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中,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疾病的康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