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思、坚韧、隐忧:《背影》主题新探

2019-09-10 04:19霍亮
文学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乡思背影

内容摘要:《背影》是朱自清经典散文篇目中璀璨的明珠,那么其本身所释放出的学习动力使得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其中。诸如之类的研究或是指涉父子情深,或是父子隔膜,再指诚挚等等。而本文将《背影》的分析引向内里,从乡思、坚韧、隐忧三个维度孵化《背影》,以期为其教学聚合新思路,这才是此研究的根本旨归。

关键词:《背影》 乡思 坚韧 隐忧

《背影》的文本分析不仅要对文字表层的含义保持敏感,还要对文字背后深藏的欲望抱有同情,这才是健全分析视角,并摆脱原有思维羁绊的诉求。而朱自清在《写作杂谈》中说:“似乎只有《背影》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不尽然,我不大信任自然流露”。但在教学的实践场域中《背影》情感的自然流露俨然已成为焦点。概言之,这种情感的流露多半是父子深情、以及父子之间有隔膜的爱。正如部编版《背影》中预习部分展示:“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基于此,本文面向文本,背靠理论,将其分析引向回望内里,从离情别绪之乡思、坚韧不拔之意志、漂泊跋涉之隐忧管窥《背影》。寻译嵌合其中的教育教学生成源泉。

一.千回百转—离情别绪之乡思

辨识隐匿的乡思。乡思似乎是所有离乡之人萦绕不绝的忧愁,或浓烈或淡然,而《背影》中的父子深情却远远遮盖着乡思之情。其实不然,父亲本身就是家乡的符号,父亲身上深深印有家的烙印。尤其构成了朱自清作为文人特殊的文化情结,恰恰这种情结使得朱自清的乡思愈加浓烈。如《背影》第一段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淡淡一句,却意味深长,有父子深情,但也有乡思。只不过深情之后是乡思罢了。接着第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此时的背影寄托的是对父亲的深情,最不能忘记的是背影,也是故乡。不难看出背影背后却是对整个乡思的透识。《背影》第二段第三段中描写家中残败的景象,变卖典质、还亏空、借钱办丧事等等,几乎陷入绝境,而家是连接朱自清与故乡的链条。家越是破败不堪,乡情越是愈演愈烈。《背影》中交待作者朱自清从北京到徐州奔丧,后又到南京,继而北上,没有固定的寓所,这让朱自清在漂泊路上对乡思体会更加深刻。由是观之,背影和鄉思形成了朱自清情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审美距离重绘乡思。事件发生的时间与文本写作的时间构成了审美距离。据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中显示:《背影》写作时间与事件发生时间存在八年的时间差。由此构成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同时也是心理距离产生的路径。《背影》中多次提到时间距离,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近几年来,但是最近两年的不见”,在时间差后都会提到关于家和父亲。而家和父亲都是家乡的符号,时间上的差距会引起乡思情感上的波动,时间波动越大,思乡情绪越浓。恰恰在空间上,作者朱自清也是位移不断,在文中显性的空间变化有:北京——徐州——南京——北京;但隐性时间也同样值得关注,在这八年时间差中朱自清辗转七个地方。隐性空间与显性空间的交融同样使思乡情感浓厚。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朱自清都大量描写父亲,尤其是对父亲送“我”浓墨重彩的表现,在父亲送“我”中父亲也到南京谋事,对于父亲离开家乡,又勾起朱自清思乡的心绪,进而颇不宁静。

乡思是横亘在朱自清心中的痛点,令人感喟的不仅有父子深情,更有回眸时难以缝合的乡愁。从祖母到父亲再到朱自清,甚至是朱自清的儿子,四代人无疑不是家乡的符号。鉴往知来,共同描绘着朱自清乡思的图卷。

二.澄明之境—坚韧不拔之意志

见与不见,匠心独造坚韧不拔之志。随着父与子的别离,“坚韧”也成为《背影》中明晰的表达主题。正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自己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在父亲背影的深层之后是两年不见父亲的一无所知。之后《背影》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交待,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变卖典质、还了亏空等等这一系列悲惨破败的处境。而看不见的却是面对如此困境,朱自清依然能够回北京念书,父亲在面对如此境况,毅然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在一定程度上父亲面对困境还能安慰儿子,因是之故,儿子朱自清受到父亲坚韧性格的影响。文中还有大量描写父亲的段落,多是关于父亲去南京谋事和父亲在车站送“我”,仔细品味父亲艰难的穿越月台,面对月台,举步维艰。抛弃局囿于其中所标榜的父子深情,看到的是父亲坚韧的性格,而这些坚韧的性格又是朱自清亲身体会到的。在这种言传身教中又形成自己的坚韧性格。《背影》中又写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又想到父亲年轻时外出谋生及支撑整个家庭的生活,如此艰难之下,带给朱自清的是坚韧不拔之志的震撼。一言以蔽之,朱自清的坚韧不拔之志是与父亲一起成长起来的。正是这看不见的坚韧传承着家的坚韧文化。

文化原型下“背影”意象昭示着“坚韧不拔之志”。如此一来,将“背影”作为意象来看,却承载着朱自清坚韧不拔的志向。往往原型以象征的形式贮存着文化意蕴,“背影”正是以这样的原型意象展现出来的,单就“背影”在文中出现的次数与位置来讲,“背影”一词并不凸出。但文中共有三次出现“背影”,分别位于第一段,第六段,其中第六段两处,也是第一段中“背影”所展现的坚韧在读者心中回响。之所以能够展示其坚韧,是因为父亲的背影是坚韧的,这些坚韧来自于父亲面临困境后能够甄别,即使是祖母去世、丢了工作等祸不单行,也能够摆脱困扰。而朱自清在父亲的安慰下安心求学,在经南京时,朋友有约一笔带过,但在接下来的“背影”描写中却是细之又细。尤其在父亲送我坐车时,这种坚韧的性格达到顶峰,主要表现在朱自清对父亲坚韧性格的描写,从讲定价格,捡定座位,铺紫毛大衣,买橘子这些勾勒出父亲背影坚韧的一面。但这些父亲“背影”意象通过父子深情,将其坚韧映射到朱自清身上,在下文中“近几年,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表现出无法摆脱生活的驳杂后坚韧的妥协。

不断延宕又颇具坚韧的朱自清在最后发出:“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叹,反过来看这种感叹是其坚韧在向现实的妥协,越是妥协就显得坚韧是这般如此珍贵。

三.天涯倦客—漂泊跋涉之隐忧

离去——归来——再离去生成朱自清漂泊的隐忧。回顾《背影》清晰的看出朱自清漂泊的轨迹。从朱自清离去开始谈起,文中在第一段写到我与父亲分离两年,而离去之后,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即便是求学,这种求学所带来的孤独感难免会触及朱自清的心灵;那么朱自清归来之时,祖母已逝,父亲失业,加之父亲入不敷出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再一次深深刺激了坚韧的朱自清;再离去时是父子同时离开,父亲谋生,朱自清北上求学,而在北上时辗转南京,也就是在南京父子离别时再此深化了漂泊之感。此时的漂泊跋涉想必定涉及父亲离开家到南京谋事的漂泊之感,父子之间达成漂泊的隱忧默契。与此同时,朱自清在写《背影》时,与父亲送别朱自清的事实已有八年之久。也是在这八年之久,朱自清奔波七处谋生,在第一段中“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父亲与朱自清同是奔走,接着又写父亲少年外出谋生,做了很多大事,而朱自清也是东奔西走,承担着家庭重任。故而朱自清的漂泊隐忧在父亲的跋涉谋生中一泄无余。两者相衬共同囊括了朱自清与父亲的隐忧。

思有其序,挖掘漂泊跋涉的隐忧,尽显朱自清担己之忧。漂泊跋涉的隐忧加剧了朱自清对生活的思考,尤其是对祖母去世、父亲老来颓唐的观照。《背影》在开头写祖母去世,回家奔丧,又见满园狼藉,不禁流泪。而父亲却安慰不必难过,加上父亲失业,家中甚是惨淡,由此催生了朱自清心中悲凉的种子。写到这里朱自清不得不思考自己,这种触目伤怀的情感自由喷发。继而在父亲送我坐车时,又表现出对父亲深切的亲情之感,这又不得不提及下文父亲年轻外出谋生,做了许多大事,老境如此颓唐,不能自己。由父亲的坎坷经历,朱自清想得到自己会不会像父亲一样,在将来之日又走父亲的老路,朱自清再次陷入困境。之后朱自清在文中提及父亲渐渐忘却自己的不好,只惦记着自己及儿子,那么这些也在鼓动着朱自清思索将来与儿子会是怎样的。但在结尾朱自清又写到父亲来信说大去之日不远矣,再次碰击朱自清的心灵。总之,从父亲及家,朱自清想到自己,那种难以秉持的心思一次又一次触动朱自清。

触目伤怀本来就是文人情感的源泉,那么朱自清在父亲背影中看到的恰恰是破败不堪的一面,也是这一面使朱自清对生活有清醒的认识,也有意无意的将父亲与朱自清联系,从而使父亲与朱自清紧密结合,呈现出朱自清为己隐忧的繁杂的一面。

四.余论

从乡思、坚韧、隐忧评析《背影》,为其教学了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更新了传统父子深情主题,吸纳了新的探究思路。概莫能外,《背影》中的父子深情与乡思、坚韧、隐忧同样构成了朱自清《背影》的探析韧度。

参考文献

[1]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20

[2]朱自清.朱自清全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50-55

[3]吕茂峰,王云.叙事散文教学重点突破路径——以《背影》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2017(36):24-26.

[4]蒋金玉.寻幽探微读文本,揆情度理解经典——以朱自清《背影》教学为例[J].语文月刊,2018(10):55-58.

[5]徐舟.从《背影》审视穿“隐身衣”的朱自清[J].语文月刊,2017(10):72-73.

(作者介绍:霍亮,河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乡思背影
主题:背影里的爱
诗歌二首
爸爸的背影
背影
天台植物
乡思
打工心语
静夜思
背影
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