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爱洛伊丝》的叙事艺术与教育理念

2019-09-10 04:19朱炎玮
文学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卢梭教育

朱炎玮

内容摘要:《新爱洛伊丝》是卢梭发表于1761年的书信体小说,讲述18世纪贵族小姐朱莉与家庭教师圣普乐之间的爱情悲剧,以小说的艺术形式呈现了作家的理论思考。文章通过书信体小说的艺术特点,指出卢梭以小说形式行宣扬思想理论之实;通过小说的文本分析,归纳作家卢梭隐于故事的教育理念与启示。

关键词:新爱洛伊丝 卢梭 教育 书信体小说

《新爱洛伊丝》是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让-雅克·卢梭创作的一部书信体小说,全书通过总计163封书信,展现了18世纪的贵族小姐朱莉与其家庭教师圣普乐之间的爱情悲剧。迄今为止,众多学者从《爱弥儿》中解读卢梭的教育理念,而仅将《新爱洛伊丝》视作爱情主题的书写,但这部小说作为卢梭著作中的一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亦宣扬了作家的社会思考和教育理念。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小说的艺术特点和文本内容,尝试解读作家渗透于爱情故事中的教育理念。

一.《新爱洛伊丝》作为书信体小说的宣传色彩

1.多维度视角的叙事特色

近代书信体小说始自1741年英国小说家塞缪尔·理查森的《帕梅拉》,成为18世纪许多作家效法的创作形式。书写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事,是书信体小说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利于抒发“我”在特定背景下的思考。并且由于书信中固定受述者的存在,书信体小说可以构成叙述者与受述者间的对话,使读者从中直观感受到交谈者、收信人的存在[1]。《新爱洛伊丝》作为书信体小说发展顶峰时期的作品,展现了多维度的书信叙述视角;小说中出现了圣普乐、朱莉、克莱尔、多贝尔先生、爱德华绅士、德·沃尔玛先生等多个叙述者,弥补了单一限知型叙事的局限,通过多个叙事视角还原故事情境,揭开18世纪社会环境对等级阶层以及情感与美德的态度。借助多位书信对话人之口,小说对当时各种社会问题发表了多样的见解,较为完整地呈现了故事的社会背景。

2.作者的叙事干预

《新爱洛伊丝》的多重叙述角度构成了多声部的叙事世界,而在此对话空间中,作者与小说人物的声音却并非平等的——通过频繁出现的“作者注”,作者强化并统领了小说的叙事声音。一方面,作者反复重申自己仅作为书信的整理者,借助整理者的身份来维护书信文本的真实感,如“有几封信遗失了,另有一些被销毁了,还有一些被删去了”[2](卷一·书信八),“所说的这上封信一直没有找到。原因以后再谈。”[3](卷五·书信二)等。另一方面,作者又频繁通过脚注对写信人提出看法,或借写信人所探讨的问题发表个人見解,如爱德华在一封信中发表对婚姻关系的理解,作者便借机批判现实社会的婚姻偏见问题,在脚注中写道:“人们看重门第和财富,而不顾男女双方秉性和心性,一旦门不当户不对,美满姻缘或被阻挠或拆散”[4](卷二·书信二)——在这本以爱情为叙事线索的书信体小说中,能读到更广阔的社会问题探讨,涉及到婚姻、自然、伦理、教育等当时启蒙哲学家们所关注的话题。

18世纪书信体小说往往借助这样的文学形式来传递思想,呈现出哲理小说的特征。书信体小说具备“宣传色彩”,其文本“离题的可能性”十分适合理论的传播[5]。《新爱洛伊丝》中许多书信内容往往与收信人无关,偏离故事的叙事主线;当书信中开始大篇幅呈现针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时,表面的收信人已不再重要,真正的受述者已被替换为叙事世界外的读者。因此借助《新爱洛伊丝》,我们能够分析隐于书信背后的作家观点;本文接下来就将着重分析小说中涉及教育问题的文本,解读卢梭的教育理念。

二.《新爱洛伊丝》中的儿童教育

《新爱洛伊丝》关于教育问题的探讨集中在第五卷第三封信,文本详细记录了圣普乐与沃尔玛夫妇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争论过程;作为一封溢出爱情叙事线的书信,其中展现了两种儿童教育观点:沃尔玛夫妇认为孩子应顺应自然成长,成人不应过早将理性强加于儿童教育中;而圣普乐则认为孩子的心智养成于教育,从出生起就以规范的楷模匡扶孩子的天性[6]。卢梭隐于观点博弈之间,巧妙地利用修辞和脚注为沃尔玛夫妇的教育理念提供支持。

1.顺应自然成长

万物生长在自然中有其自己的位置,孩子成长应先强身后育智。体育是智育的基石,正如小说中朱莉的观点,“先尽量让儿童长身体,直到其理智开始萌芽时,再对他施以教育。”[7]儿童阶段的孩子充满活力,若此时就将他们囿于书房中,强求其安静沉思、学习知识,只会使其变得木讷而弱不禁风,有碍身心健康。孩子并非一出生就具备理性,过早育智无异于对孩子说了一些听不懂的语言,甚至可能使其在尚未发展出理智之前,就养成假作理性,实则是玩弄词藻的坏习惯。只有身体为理智发展做好充足准备,才能适应针对才智的教育培养。

此教育理念暗含对“心灵白板说”的拒绝,认为自然造就儿童心灵的多样性。因此使孩子顺应天性而成长,意味着基于个体的不同天性加以培养;与此同时,不过早进行理智培育亦提供充足的时间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天性,以免采取不契合的培养方式危害其心智成长。

2.把儿童当作儿童

秉承“把儿童当作儿童”的教育理念,小说中朱莉在看似没有明显操心和强制说教的情况下,培养出了行事谨慎的孩子。通过朱莉对其教育方式的表述,此教育理念需从两方面进入理解:其一,成人应有方法地将儿童当作儿童对待;其二,让儿童意识到他们还是个孩子。

首先,大自然对孩子有天然束缚,这是由他们尚未长成的身体所决定的。遵从自然秩序,让孩子意识到他们此时尚且是弱小的,不得不依赖他人而生活,避免孩子养成被人娇惯是理所当然的意识。其次,朱莉对孩子的成长亦非放任自流,她不进行口头说教,而是通过感官教育——在孩子年龄尚幼时使其经受一些拒绝。作为母亲,凡是答应孩子的便满足他们,凡是拒绝孩子的就绝不松口;而家中仆人亦未必事事顺从孩子,可有理由地加以拒绝。朱莉的家庭教育竭尽全力所做的是“让孩子具有明确分辨仆人的雇佣劳动与母亲的关爱之间区别的本领”[8]。她不采用理性说教,而是诉诸感官,在经验中让孩子累积认知,正是将儿童视作儿童所进行的耳濡目染的教育。

三.理想的人:自然情感与自然德性

基于上述分析,“顺应自然”且“作为儿童”成长的孩子发展成怎样的人才是理想的?从教育的角度,《新爱洛伊丝》并未直接给出答案;但纵观小说,却不难发现卢梭的理想人格应兼具自然情感与自然德性,具象化在小说中的典范则是朱莉和圣普乐等人。

1.拥有自然情感

处于18世纪的卢梭看到了科学与艺术的发展,也感受到文明社会给人带来愈发窒息的束缚。从其第一篇论文《论科学与艺术》起,卢梭就表现出对文明社会的逆反,他疾呼“请赐还给我们那种无知、无辜与贫穷吧,唯有这些东西才会使我们幸福”[9],以此开启“自然”对抗“文明”的论争。

在卢梭看来,顺应自然成长的儿童能够在自然环境中培育着自然情感,是文明人返归自然人的一次精神觉醒契机,正如卢梭本人重视自然,其理论自觉亦从“培育自然”而始[10]。小说文本对自然风光的铺成渲染是为了唤醒同时代人内心的情感,描写性语言只是表层,其核心掩藏着对自然情感的追求。卢梭教育理念所期待的理想之人应拥有自然情感,因为只有拥有自然情感的人才能在生活中怡然自得。

2.拥有自然德性

卢梭推崇自然天性,却从未降低过对人类德性的追求。通过书信叙事,我们不难发现《新爱洛伊丝》的悲剧核心是两人坚守美德与追求情感之间的矛盾;《新爱洛伊丝》自第三卷起构筑起一道爱情与美德的分水岭——前两卷营造不可遏止的爱情,又用整整四卷内容来宣扬美德与伦理,使爱情故事变成了德性的宣讲书[13]。然而,无论是前两卷亦或是后四卷内容,美德始终是两位青年人所渴望的最珍贵的东西。

小说中圣普乐在爱情臻于鼎盛时亦写道:“失掉完美的想法,也就丧失了热情;失掉尊重,爱情也就什么也不是了。”[11]作为小说中一位迷人的说教者,朱莉也不止一次要求情感与美德的和谐,她在信中直言:“在爱情的真正欢乐之中,我们可以毫不羞惭地谈论道德。”[12]小说社会背景所激发的矛盾,使二人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但在卢梭眼中,两位爱情主人公所追求“完美的想法”和“有美德的人”却本应该与自然情感是并行不悖的。换言之,小说中二人所奉行的美德是被社会制度败坏了的,并非卢梭期望的德性。在当时的欧洲文明社会,自然情感被人为摒弃,社会要求的礼仪覆盖了先验的天赋良知,以至于两位兼具自然情感与自然德性之人只能在嘈杂的社会中,感受到“死一般的寂静”。

四.总结:《新爱洛伊丝》的教育启示

《新爱洛伊丝》163封书信关涉18世纪欧洲许多社会问题;本文仅就其中所宣传的教育理念加以解读,看到了卢梭诉诸于自然环境的德性教育。尽管小说所构建的教育环境与我们如今的生活相去甚远,基于自然环境培育自然情感和自然德性在今时今日难以实现,但卢梭在小说中所宣传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仍能给今天的儿童教育带来一些启示:首先,在全方位关注孩子的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同时,注重观察孩子的天资,依据其自然天性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其次,减少对孩子的理性说教,而以感官教育替代,家长需重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耳濡目染好的生活经验;最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其经受拒绝与挫折的机会,使其形成日后需依靠自身能力的意识,不过分依赖他人。

参考文献

[1]巴赫金著;白春仁,顧亚铃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复调小说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282

[2][4][11][12]卢梭著;陈筱卿译.新爱洛伊丝.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22,198,67,27

[3][6][7][8]卢梭著;陈筱卿译.新爱洛伊丝.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584,618,621,623

[5]梁莺瑜.论书信体小说[D].上海师范大学,2004.:30

[9]卢梭著;何兆武译.论科学与艺术 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5

[10][13]恩斯特·卡西勒著,王春华译.卢梭问题[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77, 85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

猜你喜欢
卢梭教育
人生的最高哲学
大师的弯腰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卢梭的三次弯腰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
卢梭:鞭打我吧,我的女王
卢梭——现实社会的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