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亚南
案例背景
在学习口语交际这部分内容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做“我说你做”的小游戏,我首先发号施令“请举起你们的右手”,班里的孩子早已知道写字我们都用右手,所以听到指令后, 每个小朋友都能按照指示来做,表现得很好。当我以动作指令热身,渐入佳境后,开始提高难度,“添上一个笔画,变成一个新字”,我发出指令并出示生字卡“日”,当学生们接到指令,开始拿笔尝试时,小浩并没有埋头思考,而是抬头望着天花板,若有所思。小浩的同桌小敏见小浩不动,悄悄趴在他耳边说着什么。我看见两个孩子偷偷商量,并没有立刻阻止他们。谁知道这时,小敏突然哈哈大笑,“老师老师,小浩说天上没有笔画,不知道怎么把日字变成新的字”。听了小敏的话,其他学生都炸开了锅,起哄大笑。我还没有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儿,小浩的脸刷一下红了,怔怔地看向我寻求答案:“老师您不是说天上有一个笔画吗,我看您没有给我们笔画呀!”小浩越解释越尴尬,孩子们越笑越欢,而我越听越糊涂。为了不打乱课堂秩序,我又重新解释了刚才的指令,“老师手中有一个日字,请你们在日字上面增添一笔,让日字变成一个新字。”听了我的解释,小浩才明白过来,不禁也被刚才自己的话逗乐,有些不好意思。在接下来的课堂环节中,小浩有些闷闷不乐,一节课都没有好好抬头听课,也失去了以往回答问题的热情……
案例主题
童真的思维像天马行空的风筝,肆意驰骋,无拘无束,这是最宝贵的财富。可是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每个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水平各不相同,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也各有差异。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虽然无需他们沿着既定的轨道飞翔,也无需要求他们在同一水平层次飞翔,可是我们仍要用心牵引好这根“风筝线”,让活泛的思维既有广度又有最基本的高度,让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通过有序的引导学习达到正常范围内的基本标准。
案例细节
细思症结
下课后,我脑海中一直浮现小浩因为理解错误而泛红局促的小脸。不禁想到了前几天体育老师讲的一个小闹剧,他说,教一年级的小朋友排队,操场上他发令:“向右看齐”,结果一个小朋友理解成“向右看旗”,让他哭笑不得。这个教学中发生的小插曲被大家当成“乐事”传笑 ,却让我记忆尤深。因为就在现在,我不得不重新看待这件“乐事”。那个小朋友把“看齐”理解成了“看旗”正如小浩把“添上”理解成了“天上”。其实,在既定的指令情境下,老师口中的话语只有一种理解方式,而这种情况下的理解偏差并不是小事,是孩子理解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的体现,是需要及时引导改善的问题。想到这里,我又想到日常批改作业的时候,发现有不少孩子好像很难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作业,有时候并不是孩子偷空减料,而是没有正确的领会并理解作业形式。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并非事小,我感到“认知偏差”虽客观存在,但是保证孩子能够在正常范围内发展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是不可忽视的教育重则。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理解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在对待这些问题时,不是置之一笑,更不能顺其自然,而是用心唤醒沉睡的思维“种子”,悉心灌注,使之思维有序发展,给予其健康成长的机会和时间。
安抚情绪
课下,我特别找到小浩聊天,“今天你表现的很好哦,没有不懂装懂,这一点老师很欣赏你。”我看出了小浩心中的不快,一句真诚的表扬,让他脸上漾开了笑容。“理解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觉得不好意思,下次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直接向老师提问,老师随时欢迎,好吗?”听完我的话,小浩释然极了,开心地点头。就这样避免了绝对的否定,以肯定的情绪我正视了孩子“理解偏差”的问题,同样也激发了小浩自主提升的内驱力。
重塑看法
在第二天课堂尾声,我设计了“传达”游戏邀请孩子们一起玩,我制作了若干带有句子的小纸条,请第一排的孩子抽得纸条把句子传达给身后的同学,而后一一传达,传达结束后请最后一排的学生对照自己听到的话是不是和纸条上的语句保持一致。不出所料,孩子们传达的结果“笑料百出”,在欢笑中,他们也逐渐放开了拘束,对于理解错这件事儿由刚开始的哄堂大笑,到不再互相嘲笑,渐渐地,孩子们也不再因为理解错误而扭捏尴尬。
在第二轮游戏后,孩子们开始大胆地承认自己哪里听错了或者把别人传达的话听成了什么,为了提高正确率,每个小组自发地开始商量正确传达话语的诀窍。这样能够包容他人的理解偏差,并主动纠正自己的理解偏差正是我开展游戏的目的。欢快的小游戏结束后,我和孩子们一起总结:“如果下次玩传达游戏,你会不会做得更好?”“会!”孩子们显然从中总结了不少经验。“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清楚地理解别人说的话呢?”我继而提问。“不着急,慢慢听”、“听懂,然后再想一遍……”、“我觉得关键是不要紧张,不要心急,就容易听明白”孩子们的小方法很多,最后我又问道:“如果别人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错了,或者理解错了老师的话,你会觉得好笑去嘲笑同学吗?”“不会!”、“理解错误不代表什么。”……孩子们的态度一致,显然他们在亲自体验中已经能够接纳其他同学理解偏差这件事,对于“要面子”的孩子而言,被这样的接纳无疑是很好的尊重。
循序提升
一次游戏体验,一次观念洗礼。对于理解偏差这件事,孩子们从态度上开始转变,能够不以为“耻”,并以包容的态度理解他人,以自我提升的内驱力尝试纠正自己的理解偏差。这是孩子们在我的教育态度中汲取的正向心态,也是从整体到个别扭转理解偏差,提高理解认知能力的良好开端。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我开始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融入在日常教学中。比如,课堂上,我引导孩子们从朗读、概括、理解等方面学会理解课文,对于个别理解能力较弱的孩子,我则鼓励发言,激发自信,在此期间,我发现除了小浩,个别和小浩存在同样问题的孩子,在我的有序引导下也在逐渐进步。
案例结果
孩子们在正确的学习心态下,通过语文学习以及日常的能力拔高,对于日常听说读,逐渐能够做到听懂、理解。小浩同学的听说能力也颇有进步,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会第一个向我请教,也乐意和同学们探讨。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在和煦的学习氛围中逐渐提升。不只是语文课,数学课上孩子们对于教师的教语和问题都也能有效接受,透彻理解,这真是让人欣喜的收获。
一次教学小插曲引发的“理解偏差”的教學思考,让我深感教育无小事,把握小问题中的教育契机,对兼顾个体差异以及从个体管窥整体能力发展提升尤为重要。
案例评价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1-2年级学生能够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并且有表达的自信心。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在稳步提升学生听、说能力时也许会忽视个别学生的理解偏差,如果当时我以“玩笑”的心态一笑置之,那其他孩子也会把理解错误当成玩笑嘲笑同学,那么小浩不仅仅会感到自卑,他的理解能力会因心理因素和外界压力而定格难施。正因为我发现了低年级孩子存在理解偏差的学习误区,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摆正了学习心态,并以有序的教学方式日常引导,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思维逻辑以及认知水平才得以循序发展。
这样不起眼的教学故事让我深有感触。教育重在体验,体验是教师的体验,我们每一天的教学生活都如同一轮崭新的太阳需要我们积极仰视,认真发现。仰望天空中轻盈畅游的风筝,切不可偷懒,也不可懈怠,我们不仅仅要握紧手中的风筝线,同样也要关注风筝飞翔的姿态,用心牵引,引领孩子们曼妙的思维自如翱翔,自信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