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僧与社会“讨好者”的对比分析

2019-09-10 07:22尚莹轩
牡丹 2019年32期
关键词:老好人沙僧利己主义

尚莹轩

《西游记》的人物刻画独具匠心,历来为人称道,尤其体现在对取经团队的人物形象塑造上,但是相较于善良固执的唐僧、自信超神的孙悟空、真实可爱的猪八戒,四人中“老好人”沙僧的形象则显得单薄,相关研究也较少。“老好人”在心理学上接近“讨好者”这一概念,本文则结合现代心理学“讨好者”相关理论对比分析沙僧形象,认为沙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好人”,旨在从心理分析角度探讨

沙僧形象。

在《西游记》中,个性鲜明的形象不胜枚举,有自信超神的孙悟空,有真实可爱的猪八戒,有善良固执的唐僧,还有形形色色的各路妖精和行事各异的诸仙神等。在这众多有血有肉的形象中,沙僧的形象在对比中就显得黯然失色,相关研究数量不多并且对沙僧褒贬不一。在学界研究中,有的研究认为沙僧形象“没有性格”实属大千世界中别具一格的性格,还有研究着重强调沙僧调整人际关系方面的“中和”作用,肯定他在维护团结方面的功劳。那么,沙僧到底是不是普遍印象中的毫无个性的“和事佬”“老好人”,笔者结合哈丽雅特·布莱克等人相关心理学理论,根据“讨好者”的表现特征与准则比较分析沙僧形象,探讨沙僧这一文学形象折射出的心理学意蕴。

一、什么是“讨好者”

“讨好者”,在心理学上又名“取悦者”,即“看管人性格障碍”,是一种心理病态,在现代社会中又以“老好人”“讨好型人格”等名称最为常见。

“讨好行为”的主要都动机有两种,一是“讨好者”多习惯于过分取悦、讨好他人,重视他人的要求而忽视自己的正常需求与利益。二是“取悦于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感畏惧驱使:畏惧拒绝,畏惧抛弃,畏惧冲突或对抗,畏惧批评,畏惧孤独,畏惧愤怒”。因为畏惧,所以“讨好者”面对冲突、批评和对抗等的时候会十分焦虑,为了避免这些的发生,“讨好者”只能维持自己的好人形象,争取生活中每个人的认可。

二、沙僧形象与“讨好者”的相同点

思维上,“讨好者”认为自己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哈丽雅特·布莱克指出:“确切地说,取悦者相信当好人能帮他们避免令人不快的经历,比如被别人拒绝、孤立、抛弃、反对和激怒。”取悦者十分关注别人的情景,在第二十四回中,猪八戒因色胆包天受到四圣的惩戒被绑在树上,沙僧不忍心师兄受难,急忙将他解救下来。在取经团队中,唐僧作为取经领导核心,尽管偏爱八戒,但是也不会直接解救八戒下来,而且唐僧并没有足够的力气;其次,孙悟空和八戒之间一直存在矛盾,之前悟空还讲气话“莫采他,我们去罢”,心高气傲的他更不可能解救八戒。那么解救八戒的任务自然而然地传递到沙僧这里,沙僧只有充当这个好人,才能尽快解决这个局面,避免后续的麻烦。此后,行至万寿山,唐僧见“此山好景”,以为自己快到雷音,沙僧便问悟空距离雷音还有多远,不曾想被悟空抢白,沙僧一句“师兄,此间虽不是雷音,观此景致,必有个好人居住”既缓解了自己问话后的尴尬气氛又回应了唐僧“此山好景”之话,也得到了悟空“此言却当”的认可。笔者认为,此时的沙僧加入取经团队不久,他只有通过充当好人的方式迅速得到其他人的认可,才能避免自己在取经团队中被排挤的可能。此外,沙僧也不止一次地投效于悟空,如三十一回中“哥哥,你真是从天而降,万乞救我们一救”、四十一回中“师兄腰疼,等小弟去罢”等。沙僧不如悟空本领强大,不如八戒圆滑世故,并不能得到唐僧的完全依赖或者青睐,沙僧取悦于三人,希望能得到认可从而融入取经团队。

“讨好者”内心抵触正面的对抗和冲突,尽管自己的利益会受到伤害,但是他们也力求保持和谐融洽的气氛。沙僧在取经团队中的最大作用其实就是团结众人。他顺从师父,尊重仰仗孙悟空,劝导安抚猪八戒,不时也督促他,经常在悟空和八戒之间调节矛盾。在通天河,八戒驮着悟空下水,捉弄他,跌走了悟空,让沙僧“莫管他”,沙僧却坚持:“不好,还得他来,他比我们乖巧,若无他来,我不与你去。”沙僧如若也同八戒一样不管悟空,那此番玩笑就不好收拾了。八十三回中,悟空不敌地涌夫人,沙僧提议兄弟二人前去助阵,八戒以自己“不济”不上前,沙僧反说“都是大家有益之事”劝走了八戒。有一次,他和八戒弄丢了师父,悟空心焦要打杀他们,他便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一句“打虎还得亲兄弟”让悟空明察情理。沙僧不仅为徒弟之间的矛盾做调节,有时还调节唐僧和悟空之间的矛盾。三打白骨精后,悟空被赶走,而后唐僧被黄袍怪施妖术变成老虎,八戒求悟空救师父,反而被抢白“凡事撺掇”。沙僧便跪下婉言劝得悟空,解救了师父,缓和了他们二人师徒关系。沙僧在取经团队中做小伏低,维护着团队内部的团结和谐。

三、沙僧形象与“讨好者”的不同点

“讨好者”为了取悦于人、满足别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损害自己的尊严,放低自己的姿态。因此,他们不能良好地表现自己,担心自己可能会为别人带来困扰。诚然,沙僧在取经途中并未过多地展示过自己,例如,在宝象国时,国王问他和八戒两位哪个善于降妖,猪八戒张口就答道是他,但是实际上八戒、沙僧二者的实力相差并不大,当初流沙河一战二人打斗二十多回合不分胜负,而沙僧从头至尾并没有说过一句话,还在与黄袍怪大战中战到最后。从这来看,沙僧又好似有一点与“讨好者”相近。不论是身世背景还是团队内部的话语权,沙僧在八戒面前都不占据优势,让利的“好”成為他在人际关系中的保护伞,满足了八戒的虚荣心同时又能避免八戒对他的不满、反对等情感伤害。

但是,沙僧并没有采取完完全全的“舍己为人”的生活方式,在与黑水鼍怪打斗时并不敌,暗想道:“这怪物是我的对手,枉自不能取胜,且引他出去,叫师兄打他。”他并没有为了不麻烦别人而无底线地奉献自己。虽然沙僧并未在取经路中说过想要“散伙”之类的话,但是他的取经目的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只为菩萨说的“复你本职”。那么他在取经途中所表现的“好”目的是在满足别人还是为了自己才予人方便也有了答案。费因伯格在《心理学利己主义》中是这样描述利己主义的,“任何人最终所能够欲求或寻求的(作为目的自身的)东西只能是他自己的个人利益”。沙僧一路都以明哲保身为处事原则,舍弃自己的部分权益去维护他人的利益,但实际上保护的正是自己的核心利益,这与“讨好者”他人利益先行的原则有所出入,本质上更像塞尔耶总结的“利他的利己主义”。

“讨好者”并不正视自己的价值,往往“通过取悦他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沙僧虽然平日少言寡语、有时会说自己“愚钝”来贬低自己,但是他出场时的自我夸耀也不少,如“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英雄天下显威名,豪杰人家做榜样”。沙僧被玉帝贬黜下凡,受尽磨难之后仍在自述中显露出得意,可见他前期的自我价值并不是靠取悦于人实现的,而是靠着自己“三千功满”上位大将而实现的。在取经途中,英雄救美百花羞证明他也并未抹平自己的存在价值,这与“讨好者”在对自我价值的评定上不具有一致性。

“讨好者”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为了避免与别人进行正面冲突,从不表达自己的意见,更不会批评别人。但是,沙僧并不是完全缄默不言,二十八回八戒出林寻斋,在草中偷懒,沙僧揪着耳朵教训他:“好呆子,师父教你化斋,许你在此睡觉的?”四十回八戒吵嚷着要散伙,也是沙僧反驳他要有始有终;孙悟空要与红孩儿认亲,也是沙僧用“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驳了他。四十一回沙僧用万物相生相克之理为战胜红孩儿献计,这些情况下,沙僧都表达了自己建设性意见,为取经团队的发展贡献了自己或大或小的力量,与“讨好者”的行事原则又不同。同时,这也侧面展示了沙僧内在的聪慧睿智、深谙世故。

四、结语

尽管沙僧的行为表现与“讨好者”的特征上有很大的相近程度,但是从实质上而言,笔者认为沙僧形象更偏向塞尔耶所说的“利他的利己主义”。沙僧不是不懂拒绝的老好人,不是不懂原则的和事佬,他的沉默谦卑和取悦讨好都建立在自己的核心利益上,都是为了自己功成免罪、复其本职,这是他与“老好人”本质上的不同。

(河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老好人沙僧利己主义
老好人外公
世界上不是只有利己主义一条路可以走
精致利己主义的欺骗性及其批判
论精致利己主义对青年使命担当意识培养的危害及化解策略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浅谈《西游记》中沙僧的大局观
沙僧套路最深?
老好人
老好人
文身我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