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摘 要】语文是人类沟通的必要工具,是衍生人类文化的必需基础。语文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无处不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对它熟练掌握。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语文学科更是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日益成为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民族凝聚力的智力支持。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夯实基础、培养思维的基础性时期,老师务必要做好引领者的作用,充分利用课堂模式,提升学习效率,稳固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5.084
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推动剂。而课堂教学是老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形式,它也是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只有针对性地对其加以优化、改革,实现效益最大化,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然而,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仍沿袭传统模式,压制了学生的思维形成。因此,老师要响应大纲要求,认真反思课堂模式,探索出具有学生特色、行之有效的新型课堂模式。
一、教情分析
小学是夯实语文基本素质的阶段,而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学习的主要途径,课堂效果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折射着学生知识素养。但就目前课堂教学开展情况来看,仍存在很多问题。老师不了解学生的该阶段特点,盲目地教学,导致学生精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教学备案太过单一,不能做到灵活变通,使得课堂时间不能充分利用;同时知识的侧重点不明确,使得学生容易混淆、不能真正理解所讲内容。除此之外,课堂评价机制也有诸多弊端。因此说,老师务必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调整课堂模式,同时严格依照相关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利用好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模式探究
(一)迎合学生特点,特色化教学
小学是学生接受教学的最初阶段,同时也是基础性阶段。学生接触、学习知识,也必然经历一个由简及难、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过程。然而就当前教学现状来看,很多老师并未完全掌握学生特点,一贯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积极性受挫。小学时期的学生活泼好动,而且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但对很多东西耐心不够、容易分神。因此,老师务必依照学生的性情特点,特色化开展课堂教学。课堂时间是有限度的,老师可以将课堂划分为三个阶段:预习、授课、互动。学生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兴趣,老师就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预习;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之后,老师再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进行授课,以此来填充学生对知识的空白;最后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来提问题,老师认真作答,提升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同时,面对学生自律意识较差的特点,老师要耐下心来,督促学生及时回神,规范课堂秩序,营造有序的课堂氛围。
(二)加强师生互动,营造积极氛围
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言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以单向的“师讲生听”方式,很多学生都不能做到高效地听课,为此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很明显,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与课标的要求是背道而驰。因此,老师务必要在课堂形式上加以创新,改变沉闷枯燥的课堂教学形式。老师可以提升课堂提问的频率,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来检验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以此来提升学生上课的精神状态;当然,老师更应该从自身出发,改变过去刻板的教学形式,以诙谐幽默的讲课方式让学生保持一个相对轻松的状态,营造一个积极、轻松的课堂环境。学生的精神状态一旦高涨起来,课堂学习效率自然会水涨船高;师生间的互动频率提高,相应地,学生课堂精神状态也会更加饱满,语文素质的培养工作将会游刃有余。
(三)丰富课堂实践,化抽象为具体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一方面,语文课程教授内容也要从简处理,符合学生的观念认知。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将课堂时间过多地分配给了理论性教学,从而使得实践性教学时间被挤压,造成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低下;另一方面,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考虑学生的语文思维认知水平,内容讲解上过多地涉及较为高级的句型、语法结构,对于一些抽象概念也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使得很多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课堂内容。因此,老师必须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化难为简,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插入情景式对话练习、板书检查,语文科目的实践性考察务必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诚然理论性教学非常重要,必要的实践性教学也是不可少。除此之外,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要把握好时间和课程进度,可以对学生进行限时性测验或实践性考察,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创课堂评价机制,促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评价体系也要围绕学生特点,以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而课堂评价也是评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老师都忽略了这一点,过多的将考核标准放在期末的理论考试和作业完成情况上,这种方式无法全面地体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因此,老师要创新课堂评价机制,课堂本来就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介,课堂表现的好坏跟成绩的好坏是相辅相成的。老师可以在上课期间引入章节问题,并对积极抢答、正确作答的同学给予分数奖励,对那些思维角度独特的同学可以额外加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除此以外,老师也要对那些态度消极的同学给予减分警告,使他们认真听课,活跃思维,以此来提升他们的课堂效率。
三、结束语
课堂时间本来就占据了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它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方面分外重要。正所谓,“成也课堂,败也课堂。”只有合理运用课堂形式和教学模式,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有质的突破。而当代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未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但只要对其进行合理的模式创新,加之充分理解語文学习的阶段性,基础性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也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向艳.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6(7):79-79.
[2]廉艳琴.改进小学语文教学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2(6):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