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摘 要】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践意识,探索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言的乐趣,从而喜欢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关键词】感悟 文字魅力 品味语言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6.075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儿童美感和审美感受力也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课文内涵中,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感受美。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感受美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利用课件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的设计,以景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荷花》一课时,课件的利用就能创设情景,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文字,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便跃然纸上。学生边听边赏,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田野,来到荷花池,眼前出现一池亭亭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宜人。叶子的油滑,花瓣的细腻,都在语言文字的描绘中移情想象,学生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朵洁白的荷花,美从心中跃然而生。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而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三、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四、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人们都说当老师的是每天与粉笔打交道。不错,课堂上教师离不开板书。写得一手好字,自然给每天都望着黑板的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一句话,板书要合理。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板书,还可以教学生自己整理学过的知识,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板书,从而认识作者布局谋篇的结构美,还可以即兴配合图画来增添祖国各地物与人的美丽色彩。
五、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的过程。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因此,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依靠具体的视觉形象,比依靠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唤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唤起的想象较后者的更生动得多、丰富得多。例如,教学《长城》时,可以让学生想象长城蜿蜒盘旋,横贯万里的壮观景象;想象孟姜女哭塌万里长城的民间传说;想象修筑长城的工匠的繁重劳动;想象狼烟四起,气势磅礴的古代战争等,学生通过想象,再造长城的意象整体,重现凝聚在这一典型的“人化的自然”当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含义。
六、引导朗读感受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如《触摸春天》一课,先让学生体会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接着指名读、评议、复读,让读得不好的学生再读。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看着老师读,注意老师读时的眼神、体态、手勢的变化等。最后学生进行朗读。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盲童用心灵感受春天的场景。
总之,如何让学生感受美,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并且不断探索,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