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与荀子的权威主义思想比较

2019-09-10 07:22曹海萍
南北桥 2019年6期

曹海萍

【摘    要】墨子与荀子都具有权威主义思想,他们的权威主义思想既有不同处,也有相同处,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的权威主义所维护的价值观不同,权威的代表不同,对权威的维护方式也不同,共同点的地方在于他们的权威都是外在的,都具有功利主义的特点,都维护现实的君主专制。

【关键词】墨子与荀子  权威主义  思想比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6.009

权威是指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权威与权力不同,权力是命令他人做某些事和获得他人服从的能力,权威与权力的区分在于权威不必与武力或强制力相联系。权威主义指盲目服从权威的理论与实践,权威主义的政治指不容忍的、不通融的、注重权威和服从关系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结构。墨子与荀子都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较他们的权威主义的异同,对于理解他们的思想、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墨子与荀子的权威主义思想的不同点

第一,墨子与荀子的权威所维护的价值观不同。春秋时期,礼崩乐怀,天下大乱。墨子思想中认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交相恶。《墨子·兼爱上》:“当察乱自何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个人之间如此,家族与国家情况亦同。故谓:“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乱物具此而已矣。”(《墨子·兼爱上》)针对这种情况,墨子提出“兼相爱”之说:“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无有。”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倘若能视人如己,则无相乱相攻之事,如此,则天下可以止乱得治,于是墨子断言:“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上》)“天志”为最高权威尺度,即为价值规范,天欲人“兼爱”,故“兼爱”有价值。因此,墨子的权威主义所维护的价值是“兼相爱”。

荀子的权威主义思想所维护的价值是“礼”。荀子认为,“国之命在礼”,君主实行“王道”首先就是“隆礼”。“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礼论》“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荀子·大略》“人道之极”就是人道的最高原则。荀子之所以如此推崇“礼”,因为在他看来,“礼”确定了人群之有“分”的等级秩序,有此秩序便能强则胜物。如果没有“礼”,人就不能生存,政事不能成功,国家不得安宁。法度是依据礼义而制定的,礼是法度的总原则,也是其具体律令条文的纲纪。“礼”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必须靠权威来维护。

第二,墨子和荀子权威主义思想中权威的代表不同。为了维护“兼爱”这一价值,墨子转向了“天志”理论。兼爱的价值根源就是“天志”。“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以“乱”为天所不欲,即肯定平乱之和“天意”。(《墨子·天志中》“天志”或“天意”要求人们“兼爱”。“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之欲为仁义者,则不可不察义之所从出……然则义何从出?子墨子曰:义不从愚且贱者出,必自贵且知者出……然则,孰为贵?孰为知?曰:天为贵,天知而已矣。然则,以果自天出矣。”(《墨子·天志中》价值规范出于“天”,而其根据则在于“天为贵、天知”。

在墨子思想中,“天”是权威的代表,天的意志是衡量人世间一切言行的尺度。关于“礼”的来源,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人们正当的物质欲求必须满足,但财富毕竟有限,圣人、先王制定“礼义”按社会名分等级来确立消费的多寡,以解决欲求无限和生活资料有限的矛盾。因此,礼义法度来自于圣人、先王或者君师,他们是权威的代表。

第三,墨子与荀子的权威主义思想中对权威的维护方式不同。为了维护“天志”这一权威,墨子提出了“尚同”理论。“尚同”也就是“上同”。只要最高统治者是“贤者”,就应该根据最高统治者所制定的标准来统一天下的是非,整饬纲纪,惩罚淫暴。他说:“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与)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访)荐之”(《墨子·尚同上》)人人都“上同”于上级,以自己上级的是非为是非,层层“上同”直至天子那里,而天子“上同于天”。而“天”也具有赏善罚恶的能力,违背“天意”必将得到惩罚。“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墨子·尚同上》)荀子的权威主义所维护的价值是“礼”,“礼”的运行需要依靠权力,需要依靠统治者、君主。

《荀子·礼论》中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本源,先祖是人类的本源,君师是社会治理的本源。荀子基于性恶论提出的“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荀子·性恶》君王利用法度、刑罚维护礼义、维护自己的权威。一方面行“王道”,讲“德治”,另一方面行“霸道”,讲“法治”。荀子是王霸、德力统一论者,所谓“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在“隆礼”的原则下,礼法并用,维护君主的权威。

二、墨子与荀子权威主义思想的相同点

第一,墨子与荀子思想中的权威都是外在的。权威可以来自内在,也可以来自外在。内在的权威来自于人本身的意志,孟子所说的“善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都属于内在的权威。外在的權威来自于人之外,是从外强加于人的。墨子的权威来自于外在的超越的“天”,具有宗教的色彩,荀子的权威来自于圣贤、先王,对于后世的民众来说,也是外在的。

第二,墨子与荀子的权威主义都具有功利主义的特点。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当时具有忧患意识的大部分思想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墨子与荀子也是这样。他们认为,只要建立强有力的权威,就能够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只是墨子的功利主义色彩较为浓厚,而荀子的功利主义色彩相对淡薄一些。

第三,墨子与荀子的权威主义都维护现实的君主专制。墨子提出的“尚同”,层层上同于天子,虽然天子要“尚同于天”,但天子毕竟代表“天”来行使权威,因此天子的专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合理的、神圣的。荀子思想中君王本来就是权威的代表,是“知之本”,因此,君主专制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墨子思想中的天子上面还有“天意”来约束天子,天子也不得乱来,而荀子思想中君王自己就是价值的源泉和标准,是礼义法度的制定者,没有其他东西能够约束他,因此具有无上的权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编写组》[M].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2]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3]丁祯彦.中国哲学史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4]任强.〈知识、信仰与超越〉——儒家礼法思想解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