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纯巧
摘要: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首佳方式。本文从体重、心情、精神、塑形等诸多方面论述体育运动对身体的诸多好处。
关键词:运动;体重;塑形;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旨趣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1]。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对身体有着各种各样的好处,各类人群运动好处也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不同的体育运动对身体有哪些不同的好处
王建军在《筏喻的课程观:课程概念的演变与趋向》一文中认为,学习材料并不是我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的目的,例如课件、教具、课程发展程序甚至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教学材料是一些没有灵魂的外在物体。如果专注于外在材料,师生的手脚就会被大大束缚。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不合时宜的。人的身体的健康发展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2]。我们都知道体育锻炼对身体好处多多,不仅能够给你每天都带来好心情,能够改善你的夫妻生活,还会发现体育锻炼使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大的提升。
想要身体更棒、精力更充沛、壽命更长,运动是你的首佳选择。日常体育锻炼带来的健康效益不可估量,而且只要你参加锻炼,不管你的年龄、性别和体质如何,你都将从中获益。
一、体育锻炼的好处
(一)运动帮助你控制体重
运动可防止肥胖或有利于减肥。运动时,你会燃烧热量,运动强度越大,燃烧的热量就越多。你也无需为了减肥每天花大量的时间运动,如果你无法进行严格意义上的锻炼,那就在日常小事上勤快些吧——每天不坐电梯而是爬楼梯上下楼或者多做些家务。
(二)运动帮你抵御疾病常葆健康
关于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经典解释,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认为是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动作的自动化[3]。你是不是会担心自己得心脏病,是不是想很好的预防高血压的发生?不管你现在体重多重,参加运动能够有效的增加体内高密度脂蛋白或“好”胆固醇的量,大大的降低身体中不好的甘油三酸酯。
体育锻炼将令你血流畅通,降低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经常锻炼事实上可以预防和控制一系列健康问题如中风、代谢综合征、Ⅱ型糖尿病、抑郁症、某些肿瘤、关节炎及摔倒。
(三)运动给你带来好心情
在体育馆锻炼或室外快走30分钟可以帮你振奋一下心情,重压之下发泄一下。体育锻炼会刺激大脑释放化学物质,令你感到开心、放松。长期锻炼让你更加健美,对自己的容貌更加满意,进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运动使精力充沛
日常运动或锻炼会增加你的肌肉力量,让你拥有更强的耐力。锻炼与体育运动有助于体内将氧气和养分的输送到各组织,使心血管系统工作效率更高。心肺效率提高了,干起日常家务就更有劲了,而不会稍微一动就气喘吁吁。
(五)运动改善睡眠
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睡眠质量,晨练可以快速提高体温,使人清醒。而相反的,要避免在睡前3小时运动,那会使得体温保持在高位,造成入睡困难。运动可以升高体温,使得体温峰值处于一个更高的水平,延缓体温下降,这会使得人在白天精力充沛,更清醒更有活力。同时,由于运动会避免体温变化曲线的扁平化,使得睡眠质量更高。另外,运动会缓解压力和紧张,而压力感和紧张感是导致睡眠不正常的主要原因。想要有高质量的睡眠,不如在睡觉前4,5个小时,去适当的做一些运动,比如晨跑、健美、游泳、打球等。这样能够让你更快,更深的睡眠。
(六)运动改善精神状态
运动可以有效改善精神状态。在烦恼的情况下,多运动,少动脑,你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体育运动对于任何人,都会收到为之一振的精神成果。身体是基础,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抵抗家庭、工作压力和疾病的坚强基础。
(七)运动改善胰岛功能
美国哈佛大学Lee的一项新研究也表明,不活动是一个与吸烟或高血压同等重要的卒中危险因素,中等量的运动可使男性卒中发病危险几乎减半。
心血管疾病的三大危险因素: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被专家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X综合征。据国外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发病概率与身体能量消耗呈反比关系,每天运动一小时可以将2型糖尿病的发生降低一半的概率。国外研究机构研究表明,卒中危险因素包含不活动、吸烟和高血压。适量的运动可将卒中发病危险减少几乎一半。
(八)运动促进心肌灌注
在对67例患者具有心肌梗死、心绞痛、心脏手术后、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病人采用运动治疗法之后,经过科学鉴定,一半多的先期患者身体机能得以良性改善,抑郁比例减少明显。采用的运动项目包含打球、慢步、微型网球、简单伸展运动、滑雪等,以有氧运动为主。
二、结语
总之,学生在参加体育课的活动过程中,不仅能体验运动所带来的丰富体育情感,同时可以深层次塑造运动者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通过感受体育中的欣慰和方法,结合实际进行不断修正和调整,最终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样的过程,就是教育所一直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吴向东.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1):29.
[2]王建军.筏喻的课程观:课程概念的演变与趋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7(1):33.
[3]邓树勋.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孙旭静,付杰“筏喻”的体育观:从运动技能学习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工具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9(2):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