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建宁 刘冬 王津津
摘要:当前大力做好人才工作,充分释放人才红利,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效能与效力,对于推动河北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河北多措并举积极育才、充分惜才、多方留才和大力引才,才能将“人才强冀”“人才兴冀”战略落到实处。
关键词:人才红利;人才强冀;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在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已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河北正处于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快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升级,全力推动各项事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抓好人才工作这个“牛鼻子”,下好人才发展这一“先手棋”,对于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河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事业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动党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落地实施,围绕党和国家的明确要求、聚焦河北改革创新的发展实际,着眼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规划,出台了系列契合省情、符合规律、顺应发展的人才政策,推动了河北各类人才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截止2015年底,河北全省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91.5万人,高技能人才136万人,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36.7万人和40.2万人,实现“质”与“量”的双提升。人才工作的蓬勃发展,激活了河北经济社会的各项事业改革创新发展的动力活力。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与先进省份比、与毗邻京津的两地比、与河北新时代转型发展的要求比,河北的人才工作还存在诸多短板與不足。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内部角度看,一方面突出体现在“存量不足”。当前河北人才总量规模不大、结构不优,特别是“高精尖缺”等高端人才缺乏,远不能满足河北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化升级的现实需求。从总量上看,以《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年鉴2018》的数据为例,2017年河北省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117.9万人,而与河北相邻的山东、河南两地这一数值分别为183.6万人和139 9万人,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从成效上看,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及专利情况为例,河北2018年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与有效发明专利数(件)分别为68956、18762,不仅低于临近的河南省(相关数据为128054,23857),还低于与之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福建(相关数据为120723,29543)与湖南(相关数据为102800,33659)等省份;另一方面集中反映在“效能不高”,目前束缚河北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很多,阻碍人才流动、抑制人才价值最大化发挥、掣肘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直接造成了人才浪费与人才使用效能低下,让本己“捉襟见肘”的人才工作更加“雪上加霜”。据一项统计研究数据显示,2016年河北省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31%,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9%,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8%。人才所释放的人力资本效能对经济的贡献拉动作用亟待提升。
从外部角度看,一方面是“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在京津两地发达的经济社会环境、充裕的就业机会、优越的医疗、教育、社会服务等公共资源的虹吸作用下,河北大量的优质人才不断流向京津等地,进一步加剧了河北人才匮乏局面。以高技能人才为例,据一项报道显示,2004年以来河北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获奖的40多个“金牌蓝领”已有至少四分之一流向了省外。另一方面是“人才引流”动力不足。当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三地间的“人才协同”仍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初级阶段,突出反映在河北对京津两地的“招才”动力不足、“引才”吸引力不够。以《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年鉴2018》的数据为例,2017年河北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每年65266元,不仅低于全国的平均值76121,还低于安徽(67927)、福建(69029)等经济发展水平类似省份。在此背景下,致使京津优质的人才与智力资源向河北的“外溢”水平仍然较低,京津冀三地间大规模、常态化、制度化的人才合作与交流局面尚未形成。
当前,河北正处于重要的历史性窗口期与战略性机遇期。在这一过程中,河北更需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牢牢把握住人才发展方向,抓牢、抓细、抓实各项人才建设工作,才能更好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进一步释放人才红利,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效能,为全省的各项事业发展助力。主要看来,下一步的主要举措有:
一是积极“育才”,重点培育“高精尖缺”型高端人才。依托“省管专家”“巨人计划”“三三三层次”“高端人才”等人才发展规划,加大对战略科学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社科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高精尖缺”型高端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力度,提升本省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自主造血”能力。通过持续加大教育、R&D经费等方式,确保对高端人才资源的人力资本投入。
二是充分“惜才”,充分释放人才红利。破除人才顺畅流动的羁绊阻碍,健全人才“选用育留”的各项体制机制,真正把每一位人才用活、用好,最大限度避免人才浪费,最大程度提高人才使用效率,最大水平释放人才红利,确保每一位人才的作用价值都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平台上进行展现。通过放活政策、松绑管制等举措,切实做好体制内人才与体制外人才的“内外”交流,专业化人才的“横纵”交流。
三是多方“留才”,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极利用各类省内宣传媒介,多措并举在社会营造爱才、重才、用才之风。通过落实、落细户籍、教育、医疗、就业、补贴等各项人才红利政策,打造“政治上受重视、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生活上得便利”全方位、全流程的人才服务“生态圈”。完善业务和贡献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确保人才以知识、管理、技能等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加大对人才的物质与精神奖励,真正确保本地人才“留得住”,流出人才“回得来”。
四是大力“引才”,加大外部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共享。一方面学会“借力”,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以及冬奥会等难得历史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与《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采用项目合作、人才租赁、交流挂职等柔性引才方式,加大面向京津两地的“招才引智”力度,让“星期天工程师”在京津冀地区成为常态,让“一人多职”在京津冀蔚然成风;二是种好“梧桐树”,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雄安新区建设的独特优势,吸引国内其他地区、甚至是国外“人才凤凰”来冀筑巢、安家,为河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外援”。
当前,河北人才工作已经进入竞进提质、提档升级的关键期。在人才工作中只有切实拓思路、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促落实,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赢得先机,推动“人才强冀”“人才兴冀”战略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红霞,陈伟娜,李美羽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支撑体系研究[J]北方经济,2018(03)
[2]崔杏雨河北省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多维度统计评价与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3]河北“金蓝领”频频外飞明年高技能人才缺口达90万河北新闻网,2014年12月29日.
[4]张亚宁河北省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匹配度分析[J]经济论坛,2015(12)
[5]马文才河北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论坛,2019(2)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JRS-2019-7021)“京津冀人力资本作用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苏建宁(1987-),男,汉族,河北衡水人,管理学硕士,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培训部,工程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开发。刘冬(1987-),男,汉族,河北保定人,管理学硕士,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党校教务部,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与社会保障。王津津(1988-),女,汉族,河北衡水人,光子学硕士,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培训部,工程师,研究方向:培训开发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