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卫峰
关键词:“1+2+1”玩转小篮球;校本课程
一、引言
当前教育主张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正是着眼于这一点,有助于学校推进素质教育。上海市推广小学游戏化教学的大背景下,我校充分利用篮球器材易于创编游戏的特点和把握小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特征编写了一部“1+2+1”玩转小篮球校本课程。
二、“1+2+1”玩转小篮球校本课程
课内:“玩”就是学生在篮球课堂上的游戏体验;就是校本篮球教材的游戏化。“转”就是学生通过校本篮球的学习,能够在篮球基本技能,篮球知识方面有所启蒙。
篮球游戏无处不在,通过加工,编写出符合我校校情、学情的篮球教法与教材。“1+2+1”中的前一个“1”是指1个主教材技能动作,“2”是指2个辅助主教材的篮球游戏,“1+2+1”中的后一个“1”是指1个相对应的考核或是比赛。
课外:篮球业余训练、阳光体育篮球联赛、各级比赛。
开展小型多样的午间体育联赛。有计划、重落实、抓普及,开展午间体育联赛活动,以年级和班级为单位,利用午间课余休息时间,由体育教师协同各年级组长组织学生午间游戏活动,开设比赛项目。积极参加区、市级比赛。队员总结比赛经验,寄语学弟学妹。
三、影响“1+2+1”玩转小篮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
(一)学校因素
篮球校本课程开发是本着发挥学校的传统与优势,要以学校为基地,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适应能力,开发出适宜的,同时有利于学校和学生的课程。然而想要有效的进行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取决于校领导对这门课程价值的认知程度。
(二)体育教师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在一天中逐渐提升。只有通过深入开发篮球课程,具体形式有改编、选择以及最重要的创新意识,不断发挥体育老师自身的才能,才能最大限度将校本课程所具有的能量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来。因此,体育教师在课程发展和应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实际操作者,更是课程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三)学生
只有找到发展水平和学生的需求,我们可以选择一个独特的校本体育课程,遵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呈现对学生有利的方案,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激发出来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们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不仅在学习上得到进步,更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开发篮球校本课程的目标。要认识到每个班级不同的学生在体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因地制宜,针对每位同学设计适宜每位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
四、“1+2+1”玩转小篮球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产生的效果
(一)中山小学篮球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取得的成效
经过近四年的体育校本开发与运用,我校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得出:
对照组在实验前后,通过填写学生对体育学习态度、情感表达和合作精神的兴趣问卷的得分数据,可以看出,对照组学生在体育参与、积极兴趣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的得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具体数据为:运动参与部分对照组实验前平均得分为35.27±2.12(分),实验后平均得分为35.83±1.88(分),实验后提升0.56分,P值为0.001小于0.05;实验前对照组平均分为25.27±1.44,实验后平均分为25.77±1.19,实验后平均分为25.77±1.19,增加值为0.5,P值为0.002小于0.05;实验前情绪表达组平均分为11.63±1.52,平均分为1.27±1.44。实验后E值为12.23±1.30,P值为0.034小于0.05。
而对照组在消极兴趣、关注体育、合作精神三部分的得分在实验前后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计算分析后得出并无显著差异。具体数据为:消极兴趣(反向记分)部分对照组实验前平均得分为21.30±1.60(分),实验后为21.73±1.55(分),提高0.43分,P值为0.068大于0.05;关注体育部分的平均得分在实验前为16.50±1.38(分),实验后为16.70±1.49(分),提升0.2分,P值为0.110大于0.05;合作精神部分的平均得分在实验前为16.23±1.52(分),实验后为16.40±1.43(分),提升0.17分,P值为0.326大于0.05。(见表1)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前后学生体育学习态度、情感表达、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兴趣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实验结束后的六个方面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实验结束前。具体数据为:运动参与部分实验前平均得分为35.20±2.57(分),实验后平均得分为36.57±1.99,实验后比实验前提高1.37分,P值为0.001小于0.05;积极兴趣部分实验前平均得分为24.73±2.10(分),实验后平均得分为26.97±2.03(分),实验后比实验前提高2.24分,P值为0.000小于0.05;消极兴趣(反向记分)部分实验前平均得分为21.17±1.53(分),实验后平均得分为22.87±1.53(分),实验后平均提高1.7分,P值为0.000小于0.05;关注体育部分实验前平均得分为15.93±1.46(分),实验后平均得分为17.80±1.40(分),實验后比实验前平均得分高出1.87分,P值为0.000小于0.05;合作精神部分实验前平均得分为15.97±1.52(分),实验后平均得分为17.80±1.52(分),实验后比实验前提高1.83分,P值为0.000小于0.05;情意表现方面实验组在实验前平均得分为11.10±1.24(分),实验后平均得分为12.17±1.49(分),实验后相比实验前提高1.07分,P值为0.000小于0.05。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建立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各年龄段小学生创造质优的、喜欢的、适合的课程,使小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得到更宽广的发展。在松江区中山小学进行的小学校本篮球课程开发与运用的过程中,校本课程都很大程度上考虑到了学生的自身情况。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由于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学生的体质得到显著的增强,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明显得到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校园篮球活动或比赛的举办甚至是筹备过程中,学生对于篮球活动的期盼值也在不断提高。
(二)加快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小学篮球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为小学体育教师的发展与成长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小学篮球校本课程在我校应用开发的实际经验和清晰的体现,本校体育教师在应用开发小学篮球课程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我校体育教师专业方向的发展。
1.学校因素
篮球校本课程开发是本着发挥学校的传统与优势,要以学校为基地,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适应能力,开发出适宜的,同时有利于学校和学生的课程。众所周知的是学校领导的指挥是整所学校可以正常进行教学的关键部分,这其中就包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改革。然而想要有效的进行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取决于校领导对这门课程价值的认知程度。
2.体育教师
在开发校本课程尤其是篮球校本时,需要有一定的前提和基础,这个前提基础与教师息息相关,主要表现在各任课老师需要有一定的相关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实施能力,并且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3.学生
只有找准学生的需求,我们可以选择一个独特的校本体育课程,遵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呈现对学生有利的方案,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激发出来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们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不仅在学习上得到进步,更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开发篮球校本课程的目标。
五、“1+2+1”玩转小篮球校本课程实施建议
(一)建立行之有效的篮球校本课程评价制度
从中山小学篮球校本课程实践来看,相应的篮球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完善,使实施篮球校本课程中还面临许多困难。需要建议制定规范化、科学化的《篮球校本课程评价标准》要综合相关专家建议、学生的参与还得要有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学生以及家长反馈等因素,用以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
(二)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要加强发挥体育教师的重要作用
在篮球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中,体育教师既是参与者也是实际操作者。学校需要配备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体育教师团队来指导学生篮球练习。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通过篮球校本课程学习,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更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使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何晓明.小学篮球游戏化教学策略探讨[J].教研教学理论,2014.
[2]陆顺芳.关于我校开发篮球校本课程的研究[J].现代教学,2015(4A).
[3]朱卫国.小学低年级篮球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J].新教育,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