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辉
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厦门市音乐学校256名初二年级学生从中选取60人进行实验研究,排除了身体不健康或不愿意参与实验学生最终选取60人进行实验研究将他们随机分组:对照组:20人(男10人,女10人),正常体育学习、训练内容开展。持续跳绳组:20人(男10人,女10人)进行为期三个月跳绳耐力练习,每次持续跳10分钟每周4次。高强度间歇性跳绳组:20人(男10人,女10人),为期三个月的高强度间歇性跳绳练习每次10分钟:15s快速跳(尽个人最大能力,平均50个左右)15s放松跳(20个左右),然后再15快速跳15s放松跳如此循环,持续10分钟。
关键词: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法;20米折返跑;跳绳运动
一、研究目标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探究高强度间歇性跳绳练习对初中生有氧能力水平的影响,采用20m递增负荷折返跑这种间接测试法评价学生的有氧能力变化情况,选择适合学生进行有氧能力锻炼的练习方法,为体育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合理高效的练习方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数理统计法
3.实验法
(1)测试指标:最大摄氧量推算
(2)测试方法:VO2max测试方法
20m递增负荷折返跑:它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能适用。整个过程设置20m长的距离在前后设定,测试者要设定好的音乐节奏下尽最大能力完成20m折返跑。
从速度8.0km/h开始,接下来每分钟增加0.5km/h。这样不断的加快速度和时间,由预先制定录制声音信号来控制跑动节奏,通过运动员尽最大能力完成的距离为最后一级的速度。
20m递增负荷折返跑结果预测最大吸氧量的公式(Leger,1988),速度单位:km/h
通用公式:VO2max=31.025+3.238×最后一级的速度-3.248×年龄+0.1536×年龄×最后一级的速度
(3)实验过程
对持续跳绳组和高强度间歇性跳绳组均进行为期三个月跳绳练习,练习频度是每周4次(星期一、二、四、五),在每一节的体育课(当天没有体育课则利用体锻课)最后10分钟进行。
在实验前后对三组学生进行最大摄氧量推算,所有组别学生的测试均在相同的条件下完成,可以避免造成的实验误差和天气等客观原因,也避免评估者的有效性错误。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由表1数据统计可见对照组男生和女生实验前后VO2max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持續跳绳组男生和女生干预前后VO2max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强度间歇性跳绳组男生干预前后VO2max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01),高强度间歇性跳绳组女生干预前后VO2max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且高强度间歇性跳绳组对比对照组男生干预后VO2max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
本研究发现:由于三个月的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后,高强度间歇性跳绳组在氧气的摄取和运输方面的改善,最终表现在最大摄氧量显著性提高,提示:高强度间歇性跳绳练习,促进了学生有氧能力的改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高强度间歇性跳绳能促进有氧能力提升,且男生尤为明显。
(二)建议
1.在挑选样本时采用随机性强,且样本总数偏少且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后续研究中可以扩大样本丰富研究项目并且延长研究时间。
2.使用高强度间歇性练习锻炼要控制好间歇时间,根据干预时间和水平的推进,间歇时间应该根据脉搏的水平来调控,时间逐渐缩短并且根据强度的要求改变运动干预方案。
参考文献:
[1]孙永平,刘伟光.运用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对机体各供能系统能源物质代谢的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报,2005(6).
[2]秦剑杰.高强性间歇训练对有氧耐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