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炳国
关键词:分类式多球训练;高校羽毛球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结合笔者的实践以及对高校羽毛球教学教师及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对于大学生羽毛球初学者而言,虽然大部分人经过一两次的练习之后能够开展羽毛球运动,但技术动作很不规范,羽毛球技术水平提高缓慢,且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并影响到锻炼的效果和学习积极性[1]。多球练习作为一种羽毛球教学和训练方法,相关研究已证明多球练习对于羽毛球初学者提高训练效率,提升动作速度和反应能力,提高羽毛球技术水平具有显著的作用[2]。本研究进一步对传统多球训练法进行改革创新,按照羽毛球技术动作形成的难易程度和技术形成的过程规律将多球训练法划分成“固定球多球训练法”、“半固定球多球训练法”和“无固定球多球训练法”三大教学形式,利用分类式多球训练法进行教学实验研究,以检验分类式多球训练法在高校羽毛球初学者羽毛球基本技术学习中的应用效果。
二、分类式多球训练在高校羽毛球初学者羽毛球基本技术学习中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对象及实验过程
选取某高校大一年级30名羽毛球初学者,随机分成均等的两组,对实验组采取分类式多球训练法进行教学和训练,而对照组则采取传统的多球训练法,实验共持续两个月,共16次课,32个学时。在实验前后,分两次对两组被试的羽毛球基本技术进行考核,并采取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1.实验前两组被试身体素质及羽毛球技术前测结果对比分析
对两组被试的身高和体重进行测试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高平均值分别为167.54cm、166.93cm。采用独立樣本T检验结果发现,其P值=0.541>0.05,差异不显著,说明两组被试的身高不具有显著差异。同样对两组被试的体重进行统计,同样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在实验前,两组被试的身高和体重对比无显著差异。进一步对两组被试实验前立定跳远和50米跑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立定跳远成绩平均值分别为2.53m、2.61m,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其P值为0.214>0.05,说明两组被试实验前立定跳远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立定跳远作为下肢力量的重要体现,统计结果说明在实验前两组被试的下肢力量对比无显著差异性。同样对两组被试的50米跑成绩进行统计发现,差异不显著。50m跑作为爆发力的指标,说明两组被试的爆发力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上述结果表明实验前两组被试的身体素质不存在显著差异,即实验前对被试的分组是同质的,符合开展实验的要求。
对实验前两组被试的羽毛球技术指标网前发球和后场高远球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10次网前发球的成功次数分别为3.21次、3.27次,差异很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得出,其P值=0.653>0.05,差异不显著,说明两组被试在实验前网前发球技术不存在显著差异,且水平较低。同理,对实验组和对照组10次后场高远球成功次数进行统计发现,其成功次数平均值分别为2.76次、2.65次,其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因此,上述结果表明在实验前两组被试羽毛球技术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且整体水平较低。
2.实验后两组被试羽毛球技术前测结果对比分析
对两组被试2个月羽毛球教学实验结束后的羽毛球技术水平测试成绩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网前发球10次成功次数平均值分别为9.36、8.34次,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得出其P值=0.043<0.05,差异具有显著性,说明相比对照组,实验组的网球发球技术优于对照组。对两组被试的后场高远球成绩进行统计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10次后场高远球成功次数平均值分别为8.92、7.25次,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其P值=0.037<0.05,说明实验后,实验组的后场高远球技术水平优于对照组。因此,上述结果表明,为期2个月的羽毛球教学实验后,实验组羽毛球基础技术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
三、研究结论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素质与羽毛球基础技术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且羽毛球基础技术水平较低,经过为期2个月的羽毛球教学实验后,两组被试的羽毛球技术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且采用分类式多球训练法的实验组羽毛球基础技术水平显著优于采用传统多球训练法的对照组,证明分类式多球训练法在高校羽毛球初学者羽毛球教学中的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多球训练法。
参考文献:
[1]赵禹光,张伟.在羽毛球教学中多球训练与单球训练的比较与应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03):94-95.
[2]李贤彪,夏志琴.多球训练法在高校羽毛球专项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1):5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