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树华 黄银秀
摘要: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文章为解决高职技术技能積累评价难题,设计以模糊综合评价为基本方法的高职技术技能积累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专家评审遴选评价指标和权重,较好的解决了高职技术技能积累评价问题。
关键词:技术与技能;模糊综合评价;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一、技术技能积累内涵
技术和技能是相伴而生的,它们既有区别,又不可严格区分,故本文将技术技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技术技能积累[1]。而准确理解高职学校的技术技能积累首先应准确把握高职学校在经济社会中作用的定位,高职院校第一功能是为经济社会培养对接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第二功能是直接服务社会,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制定生产流程、工艺标准等,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直接服务经济社会,最终都是服务经济社会,故高职学院的首要目的是培养人才,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经济。从高职学院的首要目的出发,高职学院的技术技能积累应侧重于可传导的知识和技能;从高职学院的最终目的出发,高职的技术技能积累应该是紧密联系企业,积累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故加强高职学院技术积累的领域应该侧重于各高职学院的优势领域,并紧密联系企业。其次,应精准把握高职学院与研究性大学在技术技能积累的层次差异,研究性大学技术定位为新知识的探索能力,高职学院定位为知识转化成技术的能力,设备的改造维护能力[2]。再次应明确个人技术技能积累与组织(学校)技能积累的关系,个人技术技能积累是组织层面的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基础,但组织层次的技术技能积累不是个人技术技能积累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按一定的组织进行有机整合[3]。基于此,本文认为高职学院的技术技能积累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参与企业的生产经验过程中,在其优势领域获得的可传导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技术开发能力、设备的操作、维护能力的递进。
二、技术技能积累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技术和技能具有具身性和隐形性,故在评价方法上应抛弃传统的精准思维模式,将精准与模糊评价结合起来[4]。在评价指标选取原则上一定要遵循科学、适当,科学性是选取的指标要能准确、科学的评价高职院校的技能积累程度,注意高职院校的定位: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所以指标的选取必须科学的体现这一定位目标[5];同时技术技能积累程度会体现在各个方方面面,而适当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既要能全面反应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程度,又不能太多而重复,在能够全面反应学院技术技能积累的前提下尽量简单。同时指标选取还应满足可行性和可比性,评价指标的数据应该是能获得的,定量的指标数据必须能获得准确数值,采用模糊评价也必须有合适的评价人员;并且不同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数量、师生数量等不同,在指标的选取下必须尽量选择能精确、定量评价的指标,考虑不同院校能进行对比,以供各级决策者参考。
三、高职技术技能积累模糊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1、基于二次专家评审的指标筛选
本研究设计了技术技能积累投入、技术技能积累支撑、技术技能产出、技术技能效益四个一级指标,并设计了9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邀请企业专家3人,职业院校专家3个和从事研究职业教育的大学学者3人,组成专家小组,对30个备选的三级指标进行合适性评定。专家评定分两轮,第一轮指标评定可选择“合适”、“不合适”、“建议修改后保留”,对“建议修改后保留”指标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指标合适度CVR=(Ne-No),其中Ne是选择“合适”数,No是选择“不合适”数,CVR大于0.1的指标将保留,CVR少于-0.1的指标将去除,CVR在-0.1到0.1之间的进行修改,CVR大于0的指标将保留,并再一次评定。第二次评定只设“合适”或“不合适”选项,的指标将保留,CVR少于0的指标将去除。经专家评定后,删除了如“社会美誉度”等主观性过强的评价指标6个,将毕业三年内学生平均收入改为毕业三年内学生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以排除行业等因素造成的收入差异影响,最终确定26个三级指标,如表2。
2、指标权重的确定
邀请10位专家独立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打分,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邀请十位相关专家(专家通常为参与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机制的研究者,专家人数则主要考虑调查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各自独立填写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模糊综合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表2给出了 10位专家打分后统计的技术技能积累模糊综合评价三级指标权重统计结果。
3、评价语集
4、将评语集分为5个区间,评价语集U={U1,U2,U3,U4,U5}={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很差}={5,4,3,2,1},由专家进行匿名评定。
4、平均评价值的确定
邀请专家根据评价语集对每个三级指标Ci进(i=1,2,3……26)行打分评价Un(n=1,2,3,4,5),如果十个专家对Ci属于评定等级为Un有Tn(n=1,2,3,4,5)人,则其平均评价值采用如下确定:
5、最终评价
最终的评价根据上式的平均评价值、与各级的权重逐级计算,最后得到具体目标职业院校总的技术技能积累评价值T:
(i=1,2,3,4;j=1,2,3,4,5,6,7,8,9),
其中i、j的取值是根据上表2的指标隶属区间,如k=1时,i=j=1;k=25时,i=4,j=9等。
四、结论
本文首先从高职院校的社会功能出发,界定高职技术技能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高职技术技能积累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对高职院校技术积累进行正确评价。
参考文献
[1]姜大源.技术与技能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4):71-82.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291页.
[3]周哲民,王晓阳.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内涵与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10):8-12.
[4]霍丽娟.现代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1):70-74.
[5]杨菲,安立仁,张洁.区域技术积累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7):129-133.
作者简介:曾树华(1980-),男,湖南衡阳人,副教授,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硕士,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黄银秀(1980-),女,湖南株洲人,副教授,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硕士,职业教育技术研究。